毛礼锐
毛礼锐 | |
---|---|
出生 | 1905年3月16日 江西吉安 |
逝世 | 1992年7月18日 北京 | (87岁)
籍贯 | 江西省吉安县 |
职业 | 教育家 |
毛礼锐(1905年—1992年),字振吾,男,江西吉安人,中国教育家,教育史学家。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生平
[编辑]1905年3月1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今青原区)新圩镇马塘毛家村。毛家四代任教,父亲毛伦曾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毛礼锐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913年,入本村国民小学读书。1916年,入吉安县城高等小学。1919年,入省立第六中学。1923年,考入私立河南焦作福中矿务大学(焦作矿路学堂)。1924年,再考入省立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科。1929年,毕业,回江西工作,在省立中学任教。1932年,任南昌省立第一女中师范科主任兼实验小学校长[2]。
1935年秋,自费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教育系,师从进步主义教育家沛西·能,专攻教育原理[3]。1936年赴美国,在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研究生。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吉安创办文山中学。不久后受聘为省立河南大学教育系教授。河南大学西迁后,再赴重庆,转任省立四川教育学院教授。1941年,应聘至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曾任教育系主任。1943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院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山大学迁回广州,专任教学工作。1946年赴南京,在《大刚报》任职。还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1949年,赴北京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任辅仁大学教育系教授;同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调任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教研室,任教授[2]。
其后,他参加了1956年的全国长期科学规划会议、1962年至1964年的文科教材编选会议,以及学制改革工作。文化大革命后,他开始潜心研究教育史,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了诸多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途径[4]。
1992年7月18日在京病逝。
出版物
[编辑]著有《地方教育行政指南》、《欧美高等教育的趋势》、《教育与经济》、《古代中世纪世界教育史》(合编)、《中国古代教育史》(合编)等专著。
参考资料
[编辑]- ^ 师范之光: 北京师范大学百杰人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361页. ISBN 9787303062157.
- ^ 2.0 2.1 民国人物大辞典·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207页.
- ^ 毛礼锐:中国教育史学巨擘. 河南大学. 2016-03-24 [201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1).
- ^ 熊瑛. 江西毛礼锐:中国教育界一代宗师. 江西晨报. 2015-01-21 [201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