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
分会标志
原名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简称RASHK
成立时间1847年
类型非政府组织
法律地位协会
总部香港
官方语言
英语
上级组织
皇家亚洲学会
目标促进亚洲研究,尤其是香港研究
网站官网

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英语: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缩写:RASHK[1][2])是一个旨在促进人们对亚洲各国(特别是香港)认识的学会,隶属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该学会于1847年成立、1859年停运,至1959年12月28日恢复活动。[3]

该学会对所有对中国和亚洲(尤其是香港)艺术、文学和文化有兴趣的人士开放。[1]

历史[编辑]

中国支会[编辑]

1845年香港中国内外科医师学会(China Medico-Chirurgical Society[4])成立,自学会成立以来会员就致力于成立一个研究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中国哲学会”(Philosophical Society of China[4]),当时的港督戴维斯被推举为筹备中的哲学会会长,而戴维斯认为哲学会加入皇家亚洲学会,成为亚洲学会的分支组织。戴维斯本人与时任亚洲学会会长奥克兰伯爵关系密切,他在离开英格兰之前也就此事与伯爵有过讨论。在戴维斯授意下,《德臣西报》创办人萧德锐起草哲学会在伦敦亚洲学会框架下运作的方案,在1847年1月香港分会以皇家亚洲学会中国支会(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之名正式成立,最初的会员中许多都来自于内外科医师学会。香港分会最初因内讧,发展并不顺利,但在戴维斯和继任会长宝宁管理下还是发展起来,1849年港督文咸批准学会使用香港最高法院大楼内的空间,这也是学会的第一处固定会址。学会早期的官员包括威妥玛,他于后来创建汉字拉丁化系统中的威妥玛拼音。随着会长宝宁于1859年5月离任、9月过世,以及学会骨干暨秘书哈兰医生(William Aurelius Harland)年内去世,学会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5]虽然最后一任会长暨新任港督罗便臣以及理雅各与其后的巴夏礼都试图重整旗鼓,依然无法挽回学会解散的命运。部分会员后来到了1857年建立的上海北中国支会继续活动,例如后来成为上海分会会长的景斯美(Thomas William Kingsmill),他将自己对香港地理的研究发表在北中国支会会刊上。[1]

重建的香港分会[编辑]

随着上海分会在中国大陆解散,部分学者认识到有必要在香港重建一个亚洲学会组织,因此在1959年末聚会重建香港分会。在成立会议上,林仰山作主题演讲《亚洲研究:遗产与使命》,寄语希望后辈学者能够继往开来,珍惜前辈来之不易的知识。香港分会于一个世纪后,即1959年12月28日恢复活动。因为经费有限,并没有和上海分会一样豪华的会址[6][1]分会研究方向最初比较多元化,首任会长许舒和第4任会长夏思义都是以新界历史见长,香港分会的研究方向在后来转为香港历史中国近代史为主,因此香港分会的年刊成为香港史的重要参考读物。[7][8]

出版[编辑]

原来的学会曾出版六卷议事录(Transactions),当中首卷1847年出版,而最后一卷则于1859年出版。学会于恢复活动后亦有出版《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会刊》(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并由香港大学放在网络上。有关刊物于出版之日起计之3年内,开放予公众自由阅览。[9]

人物[编辑]

前任会长包括:

中国支会会长
香港分会会长
  • 许舒(1983-1990年)[10]
  • 招大维(David Gilkes)
  • 华德斯(1996-2001年)
  • 夏思义[11]
  • 廖乐柏(Robert Nield)
  • 迈克尔·布隆(Michael Broom)
  • Helen Tinsley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Website. Royalasiaticsociety.org.hk.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1) (英语). 
  2. ^ 已獲註冊或豁免註冊的社團或分支機構名單 (PDF).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警务处. 2023-01 [2023-01-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2). 
  3. ^ Scholarly Societies Project. Scholarly-societies.org.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4. ^ 4.0 4.1 Rydings, H. A.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MEDICO-CHIRURGICAL SOCIETY, 1845-6 (PDF).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73, 13 [2023-01-26]. ISSN 0085-577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8). 
  5. ^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PDF).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1961, 1 (1): 1-4 [2023-01-26]. ISSN 1991-729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8). 
  6. ^ HAYES, JAMES.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94, 34 [2023-01-26]. ISSN 0085-57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6). 
  7. ^ 郑明仁. 寫香港史的洋學者. AM730. 2022-08-25 [202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6). 
  8. ^ 李金强. 香港之中國近代史研究─以學會為個案 (PDF). 国史研究通讯 (国史馆). 2014-12-01, (7) [2023-01-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8). 
  9.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Hong Kong Journals Online. Hkjo.lib.hku.hk.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4) (英语). 
  10. ^ List of Museum Expert Advisers (PDF). Lesi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2023-0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3-05) (英语). 
  11. ^ Officers.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英语).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