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螳螂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螳螂拳是“中国武术”击技的一种,从清末民初开始订名,至今海内外各地多有流传。特色是模仿螳螂的动作,两只手如螳螂的钩子,并有勾搂采挂等技击手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因为各地方的特色不同、各家的体会不同、融合其他门派武术等等各种原因,于是产生了许多风格各不相同的螳螂拳门派。

传说中的源起

[编辑]

相传螳螂拳创始者为王朗,明末清初山东省即墨人(未有历史佐证)。螳螂拳模仿螳螂的动作,有闪转腾挪之式、黏沾贴靠之法、勾搂采挂之手,十二种动作与手法;另结合其他十八种中国武术门派的精华,再参考猿猴的动作,融合一体。

传说王朗比武失败后,偶然目击螳螂之情形,所研习而来。由王朗融会中国北方十八家名门拳法,而以螳螂捕蝉的要领为基础,设计出十二项招式,再采取[猿猴歩法],定名为(北)螳螂拳。

现代经考证民国初年一些手抄本后,如自称乾隆时之昇霄道人所著《罗汉行功短打》及自称是咸丰五年抄写之《少林衣钵真传》,都可以说螳螂拳前身是集《罗汉短打》及山东地方拳术,经历几(二至三)辈而成为一个完整拳术系统的。

历史

[编辑]

按照不同支派,最早可以追踪到李秉霄李二钩李之剪升霄道人等人物。相信其祖先最初从福建带来罗汉拳术。故民国初年归类为(南)少林拳。南京中央国术馆将此拳编入少林螳螂门。

可信的历史

[编辑]

李秉霄(李二钩-乾隆嘉庆道光时人)传赵起禄(赵珠-嘉庆道光咸丰时人)传梁学香(道光光绪时人)传姜化龙(字云生-1855年至1924年)。

另一支螳螂拳由李之剪王永春(字云生)、郝顺昌

螳螂拳发展

[编辑]

早期螳螂拳时只可称为‘短打手法’;手法有“崩补”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赵珠时才创出“乱接”(现也叫拦截),再传至梁学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经典套路为“崩步”“八肘”“乱接”“摘要”。其后研习者众多,分流成派,套路亦各异。 梅花、七星、六合三种流派的拳术是各有特点和要求的。其风格及技巧均各有偏重。

螳螂拳各门派

[编辑]

北螳螂

[编辑]

螳螂拳采用猿猴步,走七星步法。使用梅花手法。

螳螂拳中国山东省以实战为主的拳法,其中崩歩拳是其拳法中的重要基本招式

北螳螂拳流派

[编辑]

现今螳螂拳衍生许多派别,分为硬螳螂与软螳螂两种。

后又衍生摔手光板等门派。

南螳螂

[编辑]

有别兴盛于清末民初在山东省发展的螳螂拳,另有一派周家螳螂拳,本属广东东江拳系,亦源自福建罗汉拳鹤拳一脉。在中国南方由广东发展至香港

常见手法

[编辑]
  • 七手(七长)
  1. 勾手
  2. 搂手
  3. 采手
  4. 挂手
  5. 偷手
  6. 破刀手
  7. 叠连手
  • 八肘(八短)
  • 五捶
  1. 直捶
  2. 挂捶
  3. 圈捶
  4. 崩捶
  5. 窝肚捶

参见

[编辑]

参考书籍

[编辑]
  • 卫笑堂著,《八步螳螂拳》,逸文出版社,ISBN:9867822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