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显示在特定时间内[1],某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反映了需求表两个向量的线性关系。
需求曲线是需求表和需求函数的图像化表达[2], 并且和供给表或供给函数交接组成均衡点,用以表示市场上生产者和需求者能够构成交易的商品数量和价格。 需求曲线既可以以“曲线”出现,也可以使用“直线”方式出现。理论上,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负斜率的,所以韦伯伦商品和吉芬商品便是泛指那些需求曲线非负斜率的商品。
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需求曲线相关理论自从19世纪末秉承边际效用理论而发展成主观的价值理论,并用价格解释商品价值,其核心思想从未修改[3]。
效用曲线
[编辑]需求曲线是由效用曲线伸延而成。按照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享有的数量增加而递减[4],于是效用曲线为负斜率。按照相关经济学理论,商品带给消费者使用的是其效用。消费者愿为边际效用付出的代价称之为边际需求价格[5],商品数量为边际购买量[6],因此(个人的)边际效用曲线演化成(个人的)需求曲线。(个人的)需求曲线便是(个人的)效用曲线的推导结果[5],反映人们愿意付出多少价格去获取不同数量的商品[7],或者说反映人们愿意付出多少价格去获取每一新增的商品所带给他的效用[8]。
需求表和需求函数
[编辑]“需求表”如统计学的线性回归理论,需求表把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并列。这种需求是该商品的有效需求,即是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相关商品[5],当中存在着线性关系,价格随商品需求数量而变动。经济学透过需求表绘画出需求曲线,以图表形式表达人们实际需求情况。
市场上众多的个人或企业需求表组成市场的需求表,也即是说个体的需求曲线可以绘出市场的需求曲线[9]。只需要把个人的需求曲线横向加总便可求出市场的需求曲线。
价格($) | 数量 (件) |
---|---|
30 | 3 |
27 | 6 |
24 | 9 |
21 | 12 |
18 | 15 |
15 | 18 |
12 | 21 |
9 | 24 |
“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也就是说,影响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
需求函数是描述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因素,例如收入、价格、其它商品的价格等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Qd代表需求量;P代表价格;Y代表可支配收入;Prg代表相关商品价格;Pop代表人口;X代表一些影响将来需求量的因素。
需求曲线的移动
[编辑]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编辑]不论需求曲线每点的斜率为何,只要其向左右平行移动,即是市场上的需求发生变化。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与线上点移动的最大分别在于前者在同一价格水平之下的需求量改变,后者的需求量改变即代表价格同时变动而非维持于同一价格。需求变化等于市场买家的边际效用改变,假设价格和边际效用成正比关系,需求量D向左右分别移动为D№1或D№2,其需求价格仍然处于同一水平(P)。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效用产生变化,愿意以较高或较低的价钱(P№1或者P№2)购买跟以前同一数量的商品;或者他们只愿意以某价格Y购买比之前数量(D)多或少的同一货物。
导致需求改变的因素
[编辑]- 可支配收入改变(收入效应)[12]
- 个人喜好的改变 - 品味和喜好在短期内假设为固定。固定喜好的假设是一个令众多个人需求曲线派生成市场需求曲线的“必须条件”。
- 借贷及其成本
- 替代品的价格转变 - 替代品是指性质相近,能互相取代的商品。当商品A价钱上升,更多顾客会购买较便宜并带来相似效应的商品B,因而B的需求便会上升。
- 互补品的价格转变 - 互补品是指要共同使用才能发挥效应的商品。当商品A价钱下跌,更少顾客会选择购买商品A,导致了商品B的需求下跌。
- 引申需求的转变 - 引申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当商品A的需求上升,A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自然上升。例如蛋挞的需求上升导致了鸡蛋的需求上升。
- 人口数量和结构
- 对将来的预期
- 教育程度的改变
- 买家地理条件的改变
- 天气或气候的改变 - 例如:雨量增多导致雨伞需求上升。
增加需求的原因
[编辑]以下情况可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包括:
减少需求的原因
[编辑]以下情况可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包括:
- 替代品价格减少
- 互补品价格增加
- 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并且需购买的商品是正常物品货
- 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并且需购买的商品为劣质商品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
[编辑]基于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总合。 除了上述可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之外,这里还有三个因素可影响市场需求(导致市场需求曲线移动):
- 消费者数目改变
- 消费者之间不同品味的改变
- 不同品味的消费者之间收入分配的改变[13]
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编辑]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D数量的某商品价格为P,如果这一点依需求曲线移动,即是该商品的需求量发生变动。一条直线需求曲线的需求量变动意味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保持不变,不论价格如何变动,社会愿意付出购买力仍然不变。反之,曲线上斜率存在差异的需求曲线发生需求量变动,社会愿意支付的交易收益未必随着价格变动而保持一致。
替代品和互补品
[编辑]替代品
[编辑]替代品即是A商品和B商品前者的需求和后者的价格呈正向关系(例如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是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14],商品彼此之间存在竞争,这两种商品便是替代品。
例如某城市只存在地下铁路和公交车两种交通工具,公交车因为燃油价格上升而增加车费,于是需求价格向上升(需求曲线为负斜率),假设公交车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结果公交车的需求量严重减少。由于除了公交车之外城市内并无其他交通工具,而且居民不可能全部以步行解决交通问题,居民转为乘搭地下铁路。这个例子里导致地下铁路需求大增的并非铁路自身的价格因素,因此地下铁路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市民的需求产生变化而非需求量变动。这种经济关系说明地下铁路和公交车互相为对方的替代品,它们的竞争关系导致需求者采用更具经济效率的办法,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消费的变化(替代效应)[12]。一种投入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厂商用其他投入品来代替这种收入品,这便是替代原则[15]。
互补品
[编辑]互补品即是A和B两种商品前者的需求和后者的价格含相反关系,前者的价格增加会带动后者的需求减少[11],反之亦然,但彼此之间并不存在资本商品和消费品的关系。
例如铅笔的需求量大增,橡皮擦的需求也会受惠于前者需求量的增幅而增加。以图表来描述的话,当铅笔的价格点沿着市场需求曲线向下移动时,橡皮擦的需求曲线便同时向左移动。类似的经济关系还存在于DVD/VCD/CD和它们的光盘播放机、汽车和天然气/石油气/电力等燃料、血糖机和试纸等等。
赋税对需求曲线的影响
[编辑]在需求曲线为完全缺乏弹性时(需求曲线为垂直线),则所有税项由消费者承担。
在需求曲线为完全有弹性时(需求曲线为水平横线),则所有税项由供给者承担。
若需求曲线比较有弹性时,则供给者承担较大的成本上升或税项[16],。
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
[编辑]理论上,“是否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少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拥有一个共同的观点[17]:他们主张需求曲线不可能存在永远向上倾斜的情况。但是什么原因导致吉芬商品一类“价格越高,需求量越高”(吉芬反论)的经济现象存在,经济学家们却又各自提出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需求曲线可能有机会出现向上的情况,也即是说需求曲线按研究主体的情况既可能向上倾斜,也有可能向下倾斜[18];有人认为这个争论点必须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或者不同商品的需求层次[19]。
有人坚持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不但不存在,而且那些认为的确存在这种曲线的学者本身就犯了经济学基本概念的谬误[20]。他们认定所谓“需求曲线向上”由于和需求定理违背,必然错误。至于为何会存在“买贵不买平”的现象,这群学者的解释是:实际上是需求发生变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需求增加引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于是跟供给曲线之间的均衡点便会往右上改动。他们主张这是供求变动的问题,而非有违反需求定理的异类曲线存在,面对“买贵不买平”的价格理论问题只需用一般供求分析便能够解决。例如薛兆丰公开批评像汪丁丁般赞同“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成立”的经济学家,根本是把需求量和需求两者的变化混为一谈而犯错[21]。
参考文献
[编辑]- ^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 《現代經濟學導論》. : 第212页.
- ^ O'Sullivan, Arthur; Steven M. Sheffrin (2003). Economics: Principles in action
- ^ 史蒂格勒. 《生產和分配理論》. : 第51页.
- ^ 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编. 《管理人經濟學》. : 第12页.
- ^ 5.0 5.1 5.2 马歇尔. 《經濟學原理 上卷》. : 第114页.
- ^ 马歇尔. 《經濟學原理 上卷》. : 第112页.
- ^ 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编. 《管理人經濟學》. : 第19页.
- ^ 马歇尔. 《經濟學原理 上卷》. : 第119页.
- ^ 马歇尔. 《經濟學原理 上卷》. : 第118页.
- ^ 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编. 《管理人經濟學》. : 第21–23页.
- ^ 11.0 11.1 约瑟夫·E·史蒂格利茨 卡尔·E·沃尔什. 《經濟學 上冊》(第三版). : 第73页.
- ^ 12.0 12.1 约瑟夫·E·史蒂格利茨 卡尔·E·沃尔什. 《經濟學 上冊》(第三版). : 第119页.
- ^ Binger, B & Hoffman, E.: Microeconomics with Calculus, 2nd ed. Addison-Wesley 1998. A change in relative price changes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which in turn changes the demand curve.
- ^ 约瑟夫·E·史蒂格利茨 卡尔·E·沃尔什. 《經濟學 上冊》(第三版). : 第72页.
- ^ 约瑟夫·E·史蒂格利茨 卡尔·E·沃尔什. 《經濟學 上冊》(第三版). : 第150页.
- ^ 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编. 《管理人經濟學》. : 第84页.
- ^ 应俊耀.《张五常的需求曲线》 二、经济学者的处理.2009年1月
- ^ 这观点见于中国经济学界的汪丁丁,刘正山
- ^ 姜奇平.《需求曲线可以“经常向上”》.2004-04-06.互联网周刊
- ^ 薛兆丰.《需求曲线必定向下》.2001年12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 ^ 薛兆丰.《走火入魔的汪丁丁——兼谈需求曲线必定向下倾斜》.2000年9月11日.《万科周刊》
参考书目
[编辑]-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 《現代經濟學導論》. 商务印书馆. 1982年6月. ISBN 7-100-01184-1.
- 马歇尔著 朱志泰译. 《經濟學原理 上卷》. 商务印书馆. 2005. ISBN 7-100-01157-4.
- 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编. 《管理人經濟學》.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4. ISBN 962-996-226-8.
- 约瑟夫·E·史蒂格利茨 卡尔·E·沃尔什. 《經濟學 上冊》(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史蒂格勒著 晏智杰译. 《生產和分配理論》. 华夏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80-4415-6.
- O'Sullivan, Arthur; Steven M. Sheffrin. Economics: Principles in a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07458: Prentice Hall. 2003: 81–82 [2010-07-14]. ISBN 0-13-06308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