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香港网络大典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香港专题 (获评未评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香港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香港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有关“外界批评”的部分[编辑]

请问这些内容有根据吗?

‘批评者认为,由于香港网络大典缺乏管理,加上某些网民不能自律,使页面内容良莠不齐,包括揭露网友的隐私资料、信息和资料以负面为主、欠缺客观及中立性。随着管理员发起“正典运动”,其情况已有改善。

然而“正典运动”的矫枉过正,有时也窒碍或扼杀了一些网络创意及文化的发展流传。一些被记录于香港网络大典的新兴网络文化和词汇,于萌芽时期即被管理员凭个人判断视为原创或没来源或缺乏引证等,以小部分不理解又欠广泛性的的所谓“删除投票”删除条目,而非加以查证或运用“来源请求”弹性保留。

以香港网络大典中同属“胶”的词汇为例,其中2008年因“溏心胸部”事件而衍生的新词和文化,如“忽胶”、“忽胶原”、“胶学”等,便被管理员仅基于个人一票“删除投票”而决定删除,现只能在网民间口耳相传,及于香港网络大典外被记录[1][2]

同样关于香港网络,同样代表网民术语,一些可能存疑的条目可存于香港网络大典,而一些不能,令人关注“正典运动”的准则和问题,以及质疑香港网络大典的多元性和代表性。此种权力主导的管理手法,形如小圈子政治,有违言论自由,与维基百科的特点和审核机制存在矛盾,实需检讨正视。

另有认为,香港网络大典出现了“高登中心”的情况,内容倾向于描述高登讨论区甚至其吹水区的名人、事件和术语,未够全面反映整个香港网络的发展和生态,与“香港网络大典”之名不尽相符,客观来说偏属“香港高登大典”或“高登网络大典”,若此倾斜情况持续,或当考虑更名。’ --研究员 (留言) 2008年6月26日 (四) 03:01 (UTC)[回复]

参考[编辑]

  1. ^ http://forum3.hkgolden.com/view.asp?page=2&message=1215261
  2. ^ http://hk.myblog.yahoo.com/tohiu1008/article?mid=484

补充:有关“忽胶”、“忽胶原”、“胶学”的删除[编辑]

其实不太适合把其他网站的私下争议带来这里,但还是简介一下作参考吧: 参看Template:Evchk,提删者“Anti webmob ”根本并非管理员,因此‘被管理员仅基于个人一票“删除投票”而决定删除’明显有误。 --研究员 (留言) 2008年6月26日 (四) 03:19 (UTC)[回复]

“建立原因”部分没有列出任何来源[编辑]

而且用词非客观。--No1lovesu留言2018年5月24日 (四) 09:5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香港网络大典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7月26日 (四) 16:58 (UTC)[回复]

一点说明[编辑]

有IP在此条目加入了香港01与Donna Strickland维基百科条目事件有关的新闻,然后加上了与此条目无关的个人见解,部分内容如下:“维基百科主观原则上是希望做到立场中立,而管理员及笔者欲并非。网上百科现存的举报程序及规则漏洞可被人利用进行资讯操作、管理社会,并删去一些“问题”资讯以制造条目“中立假像”的伪权威性,雷同“和谐社会”。由此,令人质疑维基百科专页的来源和用词虽然中立,但百科专页是否真的是全部事实而且中立客观。”

先不论IP在维基百科条目加入个人见解有多不恰当(更不用说滥用粗体和其他格式问题),稍为对维基百科有了解的人,也不难发现类似的报导都是无稽之谈,Donna Strickland早前的条目版本被删除的理由是:“This submission's references do not show that the subject qualifies for a Wikipedia article—that is, they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coverage (not just passing mentions) about the subject in published, reliable, secondary sources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subject (see the guidelines on the notability of people). Before any resubmission, additional references meeting these criteria should be added (see technical help). If no additional references exist, the subject is not suitable for Wikipedia.”可见删除理由根本不是因为传主“重不重要”,而是条目的质量不合要求,直接地说,Donna Strickland早前的条目版本被删除,是因为有些编辑写得太烂,见Why didn’t Wikipedia have an article on Donna Strickland, winner of a Nobel Prize?一文。再引用知乎上维基编辑蒋晟在问题《如何看待维基百科曾以不重要为由拒绝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条目?》的回答

那个投稿有三个外部来源,第一个是条目主题自己写的,不符合独立标准,第二个是她当主席的那个组织的网站,不符合独立标准,第三个是她所在的大学对她的介绍,仍然不符合独立标准。要是不独立的来源也能建立知名度,自己发几篇自传,或者在管理的公司/组织网站上发一下,就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有条目了。在提出改进意见之后,投稿人没有进一步动作,所以那个投稿没发表出来。

条目被删的理由还有很多,之前那个条目还有一个2014年的版本,全文复制外部网站,因抄袭被删。

维基百科虽然是让所有人参与编写,但是也不代表不追求文章质量。人人可写,不代表写完了留得下来,毕竟大部分人文笔都不是很好的。维基百科作为第三手来源,是依赖于维基百科之外的独立二手可靠来源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名的,如果有两个独立的可靠二手来源觉得有必要给一个人写传记,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在维基百科有条目。要是这个人在世界上连两篇独立传记都没有,那维基百科就认为这个人不重要。至于当时这个人是不是有两篇独立传记,投稿人并没有提供,要是提供了两个,那立马就可以通过的。不过当时的来源问题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得了奖之后大家刷刷给写传记,立刻就有了知名度。但是维基百科是不可能提前几个月预知这个人会得诺贝尔奖的。 2001年维基百科建立以来,212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有69名,是在得奖的时候在英文维基百科上尚无条目的。如果你觉得这是个问题,去写信给媒体要求他们多做一些科技方面的人物介绍——而少做点娱乐圈八卦。维基百科不是做广告的地方,一个人要在维基百科之外有了名气,维基百科才会收录。而名气是要证据的,一个人自己说自己有名,或者所在的组织说这个人有名,你信?

根据中文维基百科指引维基百科:可靠来源:“个人网站、个人博客和其他自己发表的或出于虚荣个人出版的材料不能作为二级来源。也就是说,上述材料只能作为介绍这个人或有关这个人的条目的材料。作为初级材料可以非常谨慎,并且不是唯一的来源。但由于没有其他人能修正检查,所以这些材料非常可能不正确、误导、为个人做宣传、随意、依靠谣言和不可靠的甚至是愚蠢的来源作出的;但也许是非常有智慧的,谨慎的人想和世界分享他的知识。可是我们无法辨别属于哪一种,访问一个不知名人的个人网站如同去看电灯杆上的招贴,所以不能作为可靠的来源。”再引用一下蒋晟对那名知乎题主的回应:“要是不过滤来源,让用户随便写,那就是垃圾场,失去了百科的意义。不让维基百科成为垃圾场是大家的共识,你不同意没关系,别上去扔你的垃圾就行了。”

有IP说“任何百科对来源都是有要求的”,的确,维基百科对来源的要求有如大学论文对来源的要求,而某些网络则容许用户随便加上“非常可能不正确、误导、为个人做宣传、随意、依靠谣言和不可靠的甚至是愚蠢的来源”,容许自身成为“垃圾场”,有些人愿意去写大学论文,有些人愿意去扔垃圾,但不要把垃圾扔在大学校园内,谢谢。

--No1lovesu留言2018年10月12日 (五) 22:09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