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YAO32269/沙盒
口头与书面
[编辑]诗歌的口语
[编辑]古人为了吟诵或歌唱,从而设计出了诗词,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中国古典诗词,就由此诞生。古典诗词有的会配音乐伴奏进行歌词,有的仅是用于吟诵。实际上,民间诗歌绝大多数都是在民间产生,且因为古时民间的百姓大多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字。因此,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的方式传承下来。因此,即使是士大夫阶层,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也是为了歌唱或吟诵。[1]
书面诗歌的特征
[编辑]中国文字发音、构成的特殊性在中国诗歌史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2]根据中国诗歌的历史来说,中国的诗歌的历史之所以能不断传承发展,绝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同一个发音的汉字,有很多个,并且每一个都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中国的词语可以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而不用依赖于其单独的发音(这一点,在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古籍中也得到了证明)。[3]从现存最古老的中国书面诗歌汉语时期(文言文),到中世纪汉语时期(包括唐代),再到现代汉语时期,汉语口语的发音在时间的进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文言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白话口语所不同的独特的文学语言。[5]白话口语和文学语言形式之间有着紧张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文学诗歌中也能看到 "不同程度的白话叠加"的样式,而民间口头诗歌有时也充满了 "文学短语和结构"的整洁与正式,[6]这可能是由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历史和声望而形成。[7][8][9]
汉字书写系统的影响
[编辑]学者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隐藏在汉字中的图形元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汉字的词源与语言本身的演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像许多古代书写系统的情况一样,比如腓尼基字母。许多最早的文字可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一个给定的词语对应一幅代表这个想法的简单图片。
到中国古典诗歌时代,一个复杂的书写系统已经发展了起来。许多汉字是由其他汉字的组合而形成的,选择组合的原因是这些汉字的意义或声音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与其他语言(如英语)相比,中国古典诗歌的语音元素较弱,而图形元素较强,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译者对这些元素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翻译出来的白话内容所传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汉学家和翻译家A.C. Graham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强调这种视觉效果,他说这种效果有时候“就像罗夏墨渍测验中的斑点一样,会对想象力产生影响。[10]要评估这种效果其实挺困难的,因为一个习惯读中文的人很少在没有刻意分析自己反应的情况下意识到它……毫无疑问,把中文书写的视觉方面过分夸大了。其实中国诗歌和其他地方的诗歌一样,首先是声音的模式……”[11]A.C.Graham的话,并不是说中国诗人不知道人物塑造的背景因素。[12][13]
形式
[编辑]中国古典诗歌有多种典型的写作形式。中国诗歌有五种主要体裁:诗、 骚、赋、词和曲。传统上,每一种体裁都以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来冠名:楚辞[14]、汉赋[15]、唐诗[16]、宋词[17]、元曲[18]。这样的标签可能会给人以错误的印象,即这些体裁是以线性发展的方式来一种取代另一种。实际上,这五种体裁都一直在被使用,甚至在见证了它们鼎盛的王朝之后,仍然蓬勃发展。 除了骚体诗[19],这些体裁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
体裁
[编辑]主条目:旧体诗流派
中国古典诗歌的体裁分为七大类:1、送别怀人诗;2、羁旅思乡诗;3、边塞征战诗情;4、山水田园诗;5、咏史怀古诗;6、咏物言志诗;7、爱情闺怨诗。体裁的分类,有的源于诗人长期创作的形式,有的则源于文学评论家对古典诗歌研究所发现的形式。最广为接受的中国古典诗歌题材是包括山水诗和田园诗等在内的山水田园诗题材,其最为代表性的山水诗流派诗人有陶潜和王维等。[21]
特点
[编辑]人物角色
[编辑]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使用诗歌角色,即作者以其他人(或某类人)的视角写诗。这些角色类型通常非常传统,如被留在家中的孤独妻子、被冷落并被封存在后宫的嫔妃宫女,或被派往遥远边疆战斗和牺牲的士兵等。[22]
1 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3]如卢纶的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1号。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24]
2.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25]如屈原的 《离骚》 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奔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26][27]
3. 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28]如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运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29]
4. 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30]如王昌龄的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31]
5. 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游子。[32]如王昌龄的《闺怨》:"国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前两句描写主人公的"不知愁",而第三句转折,由"忽见陌头杨柳色",使少妇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伤感场景,引出"悔教夫婿觅封候"。“忽”字准确鲜明地描写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二是为征战而远征的征人等。如李白的 《子夜吴歌》,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 玉关征人的深情。[33]
6. 隐士的形象: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34]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景色的描写,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35]
7. 征人的形象: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写得慷慨激昂的,也有写得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36]如卢纶的《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这首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者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征服。
8. 悲士的形象: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37]。如李贺的《南园(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写出了一位渴望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但又不被赏识的悲士形象。[38]
社会政治批判
[编辑]许多中国古典诗词都反映出了诗人对当时时事和社会的批判。有时,这种批判是通过使用象征性意象来暗喻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唐代诗人杜甫。[39]如杜甫的《丽人行》: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景象。在诗中,杜甫写道:”四年不战边庭,一城独占节旄风。“表达了唐朝末年的战乱频繁,国家力量薄弱的现实。他通过描写壮观的宴会,来表达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不满。诗中的社会批判更多地体现在批评社会的不公和贪欲。[40]
意象和象征
[编辑]某些意象和象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明白这些常见的暗喻,也是理解大多数中国古典诗词内容的关键。[41]例如,秋天的落叶可以指个人或王朝的衰落。[42]杨柳总是指离别、思念等。[43][44]
流亡
[编辑]许多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对政府、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抱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性质所造成的,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担任高级政治职位的一种方式,而有才华的诗人则期望在这样的社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45]宋代流行的 "潇湘八景 "中[46]的 "八景 "就是一个例子,尽管这一主题最早可以追溯到《楚辞》。[47]
典故
[编辑]许多中国古典诗词都涉及典故或引用前人的文学作品或著名的民间素材。[48][49]
可选的精确度
[编辑]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的翻译可选精确度少的原因,一部分由于古汉语固有的可能性。[50]另一部分作为一种审美原则,许多古汉语诗歌在涉及性别、数目、大小写或其他逻辑上有信息的语素时并不精确,而这些语素在各种转换语言(如某些印欧语言)中往往是语法上必须使用或难以避免的。因此会造成一定差异性。[51][52]
读者参与
[编辑]许多中国古典诗歌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却包含着更深层、更深刻的思想。为了领悟这些思想,读者需要与诗人在中途相遇--不仅仅是被告知诗中所描写的表面的事情,而是积极思考,探索其深层含义,以及与诗人或诗人的形象产生共鸣。
排比与对偶
[编辑]排比
[编辑]古诗词中的排比手法是一种修辞技巧,它通过并排使用结构相同、相似或意思密切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来增强语势和深化文意。对于诗歌中的两行诗,读者会希望对两行诗的含义进行比较和对比,诗人会在每个位置或每行诗的某些关键位置使用相同的语篇,或者在一行诗中使用相同的语篇。[53][54]
对偶
[编辑]对偶,又称对仗,是指在诗词中,词句两两相对,形成字数相等、句法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使得诗词在形式上更加整齐,内容上更加丰富,音韵上更加和谐。它通常与并列关系有关:读者必须考虑看似并列的结构和观点是否真的如此。[55][56]
自传中的偶然主义
[编辑]许多中国古典诗词都是在某一事件发生时创作的。一般来说,这些诗歌都是为特定时期而创作的,具有相当的自发性,有时其读者群也相当有限。例如,与挚友长别、对某人的礼物或行为表示感谢、对时事的感慨[57],甚至是社交聚会上的一种游戏。[58]
收藏
[编辑]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诗集包括《诗经》、《楚辞》、《全唐诗》、《玉台新咏》[59]、《唐诗三百首》、唐代《望川集》[60]、《兰亭集序》和六朝时期的《子夜歌》。[61]
影响
[编辑]中国古典诗歌不仅影响了现代汉语诗歌,也影响了其他语言的诗歌。[62]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早期影响的语言之一,是与各种不相关的邻近语系进行的文化交流,这些语系与讲汉语言的人建立了外交联系。这种交流发生在与奥斯特罗西亚语、日本语、朝鲜语以及通古斯语和蒙古语(尤其是契丹语)的使用者之间。[63]近代以来,"垮掉的诗歌"(Beat poetry)[64]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甚至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如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中国诗一百首》,1956 年)和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1959 年,其中包括《寒山》的翻译)[65][66]。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网. www.chinesethought.cn. [2024-04-02].
- ^ 早期中国诗歌与文本研究诸问题 (PDF).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 Norman 1991, pp. 74–79
- ^ 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在表达上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 - 知乎. www.zhihu.com. [2024-04-02].
- ^ 王能宪:“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cn. [2024-04-02].
- ^ Norman 1991, p. 111
- ^ Norman 1991, p. 83-84, 1008–112
- ^ Watson 1971, p. 13
- ^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 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会 · 主办 ·. www.chinesefolklore.org.cn. [2024-04-02].
- ^ 罗夏墨迹测试. IDRlabs. [2024-04-02] (中文).
- ^ Graham 1977, p. 17
- ^ Graham 1977, p. 18
- ^ 英国汉学家葛瑞汉:中国哲学和诗词的天才翻译家. m.newsduan.com. [2024-04-02].
- ^ 《楚辞》经典30句,品不尽的浪漫情怀_屈原. www.sohu.com. [2024-04-02].
- ^ 汉赋.
- ^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_古诗文网. www.gushiwen.cn. [2024-04-02].
- ^ 宋词三百首全集_古诗文网. so.gushiwen.cn. [2024-04-02].
- ^ 意境最美的元曲20首,美醉了!_曲牌. www.sohu.com. [2024-04-02].
- ^ 什么叫“骚体诗”? – 国学网. [2024-04-02] (中文(中国大陆)).
- ^ 如何阅读中国诗歌 · 作品导读 | 荐书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m.thepaper.cn. [2024-04-02].
- ^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和派别. www.weibo.com. [2024-05-02].
- ^ 香当网.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赏析》教案. m.xiangdang.net. [2024-05-02] (中文(中国大陆)).
- ^ 英雄永存——古诗中的英雄形象. www.trendmanagement.net. 2024-04-05 [2024-05-02].
- ^ 《塞下曲》:神话故事般的边塞诗_单于. www.sohu.com. [2024-05-02].
- ^ 古诗中的美人.
- ^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形象及意义? - 知乎. www.zhihu.com. [2024-05-02].
- ^ 中国诗歌中女性形象从汉到西晋的发展 中国诗歌中女性形象从汉到西 (PDF).
- ^ 10首写尽思乡之情的诗词,此心安处是吾乡. www.sohu.com. [2024-05-02].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王维古诗_古诗文网. so.gushiwen.cn. [2024-05-02].
- ^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全诗赏析_古诗文网. so.gushiwen.cn. [2024-05-02].
- ^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www.ruiwen.com. [2024-05-02].
- ^ 王静. 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看思妇形象的发展演变. 名作欣赏. 2016, (14). ISSN 1006-0189.
- ^ 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戳中了多少无知少女的心?_少妇. www.sohu.com. [2024-05-02].
- ^ 张劭博.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隐者形象探析.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04). ISSN 1008-8881.
- ^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陶渊明古诗_古诗文网. so.gushiwen.cn. [2024-05-02].
- ^ 古代边塞诗经典作品赏析. m.thepaper.cn. [2024-05-02].
- ^ 悲士形象在古诗中的描绘. www.thoughtseeker.net. 2024-02-07 [2024-05-02].
- ^ 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李贺古诗_古诗文网. so.gushiwen.cn. [2024-05-02].
- ^ 何锡光:杜甫批评时政诗歌的类型分析_爱思想. www.aisixiang.com. [2024-05-02].
- ^ 丽人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杜甫古诗_古诗文网. so.gushiwen.cn. [2024-05-02].
- ^ 诗歌中意象的认知隐喻分析 (PDF).
- ^ 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 – 国学网. [2024-05-02] (中文(中国大陆)).
- ^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www.sohu.com. [2024-05-02].
- ^ 古诗中杨柳意象的概念整合分析 (PDF).
- ^ 中华文史网. www.historychina.net. [2024-05-02].
- ^ 宫崎法子:中国宋代文人山水里的“潇湘”_宋迪. www.sohu.com. [2024-05-02].
- ^ 一条溆水激扬楚辞骚韵_2022年第06期_新湘评论. www.cnxxpl.com. [2024-05-02].
- ^ 诗词 |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www.sohu.com. [2024-05-02].
- ^ 【国学】70个诗词中的文化典故,你知道多少?-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4-05-02].
- ^ 副文本视角下16至19世纪古典汉诗英译翻译话语研究-文化圈-译界头条_译研网. www.cctss.org. [2024-05-02] (英语).
- ^ 古诗英译中的“三维”转换.
- ^ 朱露楠. 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批判性思考.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2023-06-05, 11. doi:10.12677/CnC.2023.112021 (英语).
- ^ sina_mobile. 古典诗词常用修辞:对偶、比拟、排比、设问、用典. k.sina.cn. 2018-12-31 [2024-05-02].
- ^ 【诗歌讲座】艺术表现手法:排比_大堰河. www.sohu.com. [2024-05-02].
- ^ 诗词中对仗又称对偶. www.sohu.com. [2024-05-02].
- ^ 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www.shijuan.net. [2024-05-02] (中文(中国大陆)).
- ^ 感慨诗句_描写感慨的50首古诗_唐代. www.sohu.com. [2024-05-02].
- ^ 除了拼诗“飞花令”古代文人喝酒时竟有这玩法-文史-长沙晚报网. www.icswb.com. [2024-05-02].
- ^ 玉台新咏_徐陵_免费电子书_在线阅读_汉程文学. gx.httpcn.com. [2024-05-02].
- ^ 辋川集·柳浪原文及翻译、拼音版及朗读_王维古诗_古诗文网. so.gushiwen.cn. [2024-05-02].
- ^ 子夜歌·三更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贺铸_古诗文网. so.gushiwen.cn. [2024-05-02].
- ^ 中国现代文学馆. www.wxg.org.cn. [2024-05-02].
- ^ 互鉴与融合:唐诗的传播与影响. cul.china.com.cn. [2024-05-02].
- ^ 迟, 欣. 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 认知诗学视阈. 科学出版社. 2018. ISBN 9787030568212.
- ^ 加里·斯奈德与寒山诗. keywords.china.org.cn. [2024-05-02].
- ^ 沈泓, 王本华.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和合篇. 海天出版社. 2017: 34–35. ISBN 9787550718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