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He King Hung/先贤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史[编辑]

场地和早期建筑物[编辑]

先贤祠的所在地在巴黎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曾经建有一系列的纪念建筑。其位于卢泰西乌斯山,为塞纳河左岸的一个高地,是罗马城镇卢泰西亚(英语:Lutetia)的广场所在地,同时也是圣女热纳维耶芙的原始埋葬地。她闻名于在451年,当匈奴袭击巴黎时她领导了人民抵抗。在508年,克洛维一世(法语:Clovis Ier在该地建造了一座教堂,该修道院在中世纪是宗教学术的中心,克洛维斯和他的妻子分别于511年和545年被安葬在这座教堂中。教堂原是献给圣伯多禄圣保禄,后来改为奉献给圣热纳维芙,而她也成为了巴黎的守护圣人。她的遗物保存在教堂中,当城市面临危险时,遗物会被带出进行庄严的游行。[1]

建造[编辑]

路易十五于1744年发誓,如果他从疾病中康复,将兴建一座更宏伟的建筑取代破败的圣热纳维芙修道院教堂。重建和扩建教堂直到他康复的十年后才开始。在1755年,国王公共工程总监亚伯-弗朗索瓦·普瓦松法语Abel-François Poisson de Vandières选择了雅克-热尔曼·苏夫洛来设计这座教堂。苏夫洛(1713–1780年)曾在1731–38年间在罗马学习古典建筑,早期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里昂完成的,新的修道院教堂成为了他毕生投入的工程,直到他去世后才完成。[2]

他的第一版设计于1755年完成,明显受到在罗马学习的伯拉孟特的作品影响。该设计采用希腊十字形状,包括四个等长的中殿,交叉处拥有巨大的圆顶。主正立面为一座古典门廊,饰以科林斯柱,主立面上则呈现一个三角形的山脊。 [3] 该设计在随后的几年中修改了五次,增加了一个前厅英语Narthex,一个唱诗班和两座塔楼。这个设计直到1777年才最终确定。[4]

地基于1758年奠定,但由于经济原因,工程进展缓慢。1780年,苏夫洛去世,由他的学生[让-巴蒂斯特·隆德莱法语Jean_Rondelet接任。翻新后的圣热纳维芙修道院终于在1790年完成,正值法国大革命初期。

建筑物长110米,宽84米,高83米,其地下室与建筑相同大小。天花板由独立的柱支撑,支撑著一系列拱顶和横向拱券。巨大的圆顶由悬垂在四根巨大柱上的悬垂顶冠支撑。该设计的批评者认为,结构中的柱子无法支撑其如此大的圆顶。苏夫洛透过一套铁条系统加固了石结构,成为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前身。这些铁条在21世纪已经出现劣化,因此于2010年至2020年间进行了一项重大的修复计划,以更换受损的部分。[5]

事实上,这个圆顶是由三个圆顶组成,彼此套在一起。第一个、最低的圆顶具有有花饰的格天花板,中央开放。透过这个圆顶,可以看到第二个圆顶,上面装饰有安东万-尚·葛罗的壁画《圣热纳维芙的神化》。最外层的圆顶,从外部可见,是由铁夹和铅覆盖的石头构成,而不是木结构,这是当时法国的常见做法。壁画中墙壁内隐藏的扶壁给予圆顶额外的支撑。[6]

法国大革命时期[编辑]

当法国大革命于1789年爆发时,圣热纳维耶芙教堂几乎完工,仅内部装饰尚未完成。在1790年,维莱特侯爵法语Marquis de Vilette(法语:Marquis de Vilette)提议将其改建为一座模仿罗马先贤祠,以自由为宗旨的神殿。

让我们在这里安放我们伟大人物的雕像,将他们的骨灰安葬在地下。[7]

该想法在1791年4月正式采纳,同时在4月2日,国民制宪大会主席米拉波伯爵去世。4月4日,大会裁定"这座教堂将变为国家的神殿,伟人之坟将成为自由的祭坛。"他们也同意了在入口上方悬挂:"一个感激的国家尊重它的伟大人物。"字样。米拉波伯爵的葬礼也于同日在教堂举行。[7]

伏尔泰的骨灰于1791年7月11日在一场盛大的仪式中被安置在圣热纳维耶芙中,随后几位革命者的遗骸也被移至此地,包括让-保罗·马拉以及替代米拉伯伯爵的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在革命期间权力的迅速转移中,最初在巴黎万神殿受到荣誉的两位人物,玛拉波和马拉,被宣布是革命的敌人,他们的遗骸被移除。最终,法国国民公约政府于1795年2月裁定,只有死去至少十年的人才能被安葬在先贤祠。[8]

教堂转变为陵墓后不久,大会批准了使室内变得更加昏暗和庄严的改建。建筑师卡特勒梅尔·德·坎西封闭下部窗户,并在上层窗户使用磨砂玻璃以减少光线,并从外部移去了大部分装饰,包括立面的建筑灯笼和钟。1791年,所有宗教的壁饰和雕像都被摧毁,并以以爱国主题为基础的壁画取代。[8]

从神殿到教堂再到神殿(1806–1830)[编辑]

等待翻译

安东万-尚·葛罗(1812年)设计的圆顶草图。拿破仑位于右下角。(现存于卡纳瓦莱博物馆

拿破仑·波拿巴在1801年成为第一执政官时,与教皇签署了一项协定,同意恢复以前的教会财产,包括万神殿。万神殿受到巴黎圣母院的领主管辖。如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的胜利等,重要的庆祝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但同时,教堂的地下墓室仍然被保留为法国著名人物的正式安息地,而在1809年至1811年间,一个新的入口透过东侧拱廊直接开通通往地下墓室。画家安东万-尚·葛罗受命装饰圆顶的内部。这个装饰融合了教堂的世俗和宗教两个方面;它展示了热纳维耶芙在天使的陪同,和在法国伟大领导人(从克洛维斯一世查理曼大帝到拿破仑和约瑟芬皇后)的见证下被引导进入天堂。

在拿破仑统治期间,共有四十一位杰出的法国人被安葬在墓室内。他们主要是帝国的军官、参议员和其他高级官员,其外还包括探险家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和画家约瑟夫-玛丽·维安英语Joseph-Marie Vien,后者是拿破仑的官方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老师。[9]

弗朗索瓦·杰拉尔(1821–1837)绘制的悬挂在柱头的画作,描绘的是“死亡”

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即拿破仑的统治结束后,1816年,法国路易十八将整个巴黎圣母院,包括地下室,在正式重新归还给天主教会。教堂最终在国王的面前官方祝圣,这是在革命期间被遗漏的一场仪式。由让·吉约姆·莫伊特雕刻的正面柱头雕像,名为“祖国加冕英雄和市民美德”,被一个由大卫·丹热制作的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所取代。圣热纳维芙的圣器架在革命期间已被摧毁,但有一些遗物被找到并恢复到教堂(现在在圣·叶特尼-迪-蒙教堂)。 1822年,弗朗索瓦·杰拉尔受命装饰圆顶的吊座,并创作了代表正义、死亡、国家和名声的新作品。让-安托万·格罗被委托重新制作他在内圆顶上的壁画,将拿破仑换成路易十八,以及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新版本的圆顶于1824年由查理十世(Charles X)揭幕。至于其中安放墓碑的地下室,则被锁上并禁止游客进入。[10]

路易·菲利普一世统治时期、第二共和国和拿破仑三世时期(1830–1871)[编辑]

等待翻译

阿尔方斯·路易·普瓦特万拍摄的1842年的相片

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使路易-菲利普一世登上王位。 他对革命价值表达了同情,并于1830年8月26日,教堂再次成为了先贤祠。然而,地下室对公众仍然封闭,并且没有增加新的遗体。唯一的改变是对主柱头的修改,主柱头被重新制作成一个光芒四射的十字架;它由安杰制作,名为“国家分发由自由交付的花圈,给伟大的人物,文官和军官,历史记录他们的名字。”

1830年,卢易·菲利普一世被推翻,由法国第二共和国的选举政府取代,后者重视革命主题。新政府将先贤祠定为“人性之庙”,并计划用六十幅新的壁画装饰,以纪念各个领域的人类进步。在1851年,天文学家利昂·傅科傅科摆悬挂在圆顶下,以说明地球的自转。然而,由于教会的抱怨,它于同年12月被移除。

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于1848年12月当选为法国总统,并于1852年发动政变,自封为皇帝。先贤祠再次归还给教会,并被赋予“国家圣殿”的头衔。圣热纳维芙的剩余圣器被还原到教堂,并增加了两组纪念圣人生平事件的雕塑。地下室保持封闭。

第三共和国(1871–1939)[编辑]

等待翻译

由于1870年普法战争炮轰巴黎,圣堂遭受了德国炮击的损害。在1871年巴黎公社的短暂统治期间,它在公社士兵和法国军队之间的战斗中遭受了更多的损害。在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早期,由保守政府主导,它作为教堂运作,但内部墙壁基本上是空的。从1874年开始,内部装饰了新的壁画和雕塑,将法国历史和教堂历史联系在一起,由著名艺术家普维·德·尚万亚历山大·卡邦内尔以及艺术家安托瓦内·奥古斯特·埃尔内·艾贝尔制作,他在碗形小堂的拱顶下制作了一幅名为“基督向法国的天使显示她人民的命运”的马赛克。[11]

维克多·雨果于1885年6月1日的葬礼

1881年,通过一项法令,圣热纳维芙教堂再次被改建为一座陵墓。维克多·雨果成为之后安葬其中的第一位。随后的政府批准文学界人士的进入,包括作家埃米尔·左拉(1908年),以及一战后,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包括莱昂·甘贝塔(1920年)和让·雅克(1924年)。第三共和国政府还 规定该建筑应装饰有代表“法国的黄金时代和伟大人物”的雕塑。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主要作品包括雕塑群《国民议会》(纪念法国大革命);雕塑家让-安托万·英加贝尔(Jean-Antoine Ingabert)制作的纪念第一位葬在先贤祠的人物,即米拉波;(1889–1920)以及碗形小堂的两幅爱国主题的壁画,《胜利引领共和国的军队》至《走向光荣》由艾德华·德泰勒(Édouard Detaille)制作,《光荣进入寺庙,后面是诗人、哲学家、科学家和战士》由Marie-Désiré-Hector d'Espouy(1906年)制作。[11]

1945年至今[编辑]

等待翻译

夜晚的先贤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短暂第四共和国(1948年–1958年)中,两位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让·培鲁安;废奴主义运动领袖维克托·舍勒自由法国的早期领导人和殖民地行政官员费利克斯·埃博埃;以及路易·布莱尔,盲文书写系统的发明者,于1952年成为先贤祠的人物。

第五共和国时期,由查尔斯·戴高乐总统领导,先贤祠的第一位葬于先贤祠的人物是抵抗运动领袖让·穆兰。近年来安葬的现代人物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勒内·卡辛(1987年),他以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而闻名;推动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的让·莫内,他于其百年诞辰时入葬;诺贝尔奖得主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1995年);作家和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1996年);以及律师、政治家西蒙娜·威尔(2018年)。2021年,约瑟芬·贝克成为先贤祠的一员,成为获此荣誉的首位非裔女性。[12]

  1. ^ Lebeurre 2000,第3页
  2. ^ Patroness of Paris: Rituals of Devotion in Early Modern France. Brill. 1998. ISBN 9004108513. 
  3. ^ Oudin 1994,第479页
  4. ^ Lebeurre 2000,第9页
  5. ^ Lebeurre 2000,第9–10页
  6. ^ Lebeurre 2000,第12–13页
  7. ^ 7.0 7.1 Lebeurre 2000,第16页
  8. ^ 8.0 8.1 Lebeurre 2000,第17页
  9. ^ Lebeurre 2000,第26–27页
  10. ^ Lebeurre 2000,第26–29页
  11. ^ 11.0 11.1 Lebeurre 2000,第33–35页
  12. ^ Black artist Josephine Baker honored at France's Pantheon. AP News. November 3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