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亲王内阁
外观
庆亲王内阁 | |
---|---|
清朝第一任内阁 | |
清廷高级官员合影
其中包括此后庆亲王内阁部分阁员。 前排左起:2张亨嘉,3奕劻,4那桐,5张百熙。 中排左起:1沈云沛,2陈璧,3瞿鸿禨。 后排左起:2陈邦瑞,4陆宝忠,7戴鸿慈。 其他未知。 | |
建立日期 | 1911年5月8日 |
解散日期 | 1911年11月16日 |
组织与人物 | |
国家元首 | 溥仪 |
政府首脑 | 奕劻 |
副政府首脑 | 那桐 徐世昌 |
执政党 | 帝国宪政实进会(载功) 辛亥俱乐部(载泽) 政学会(善耆) |
议会地位 | 联合政府 |
反对党 | 宪友会 |
反对党领袖 | 谢远涵 |
历史 | |
选举 | 资政院选举(1909年) |
前任 | 世续内阁 |
继任 | 袁世凯内阁 |
庆亲王内阁成立于清朝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结束于同年九月廿六(1911年11月16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内阁,由庆亲王奕劻组阁。
当年隆裕太后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然而由于内阁成员共13人,9人为满蒙贵族,其中7人为皇族,因此被讥讽为“皇族内阁”,违反“满汉一体”。
庆亲王内阁成立之日暨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隆裕还颁布了《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由于庆亲王内阁为中国历史上之始创,所以清政府宣称为慎重起见,未实行新《内阁官制》,仅是根据《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成立。而军事上的所有问题也不由内阁总理大臣负责,而是由军咨府大臣载涛负责。
内阁成员
[编辑]本次内阁全体阁员如下。无说明者均为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初十)任命,11月1日(宣统三年九月十一日)解任:
- 国务大臣
-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原任外务部尚书邹嘉来署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邹嘉来改授弼德院副院长)
-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闰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桂春(仓场侍郎署理,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卸任)、赵秉钧(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任)
-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革)、唐绍仪(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任,未到任,邮传部右侍郎吴郁生署理)
-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闰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免)、肃亲王善耆(闰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
- 都察院
- 弼德院
- 典礼院
内阁总理大臣、内阁协理大臣及各部大臣具体情况如下:
职位 | 姓名 | 肖像 | 所属 | 备注 |
---|---|---|---|---|
内阁总理大臣 | 庆亲王奕劻 | 满·宗室 | ||
内阁协理大臣 | 那桐 | 满 | 两人同时就任 | |
徐世昌 | 汉(直隶天津人) | |||
外务大臣 | 梁敦彦 | 汉(广东顺德人) | ||
民政大臣 | 肃亲王善耆 | 满·宗室 | 四月初十任 | |
桂春 | 满 | 七月十二日任,署理 | ||
赵秉钧 | 汉(河南汝州人) | 十月初二任 | ||
度支大臣 | 镇国公载泽 | 满·宗室 | ||
学务大臣 | 唐景崇 | 汉(广西灌阳人) | ||
陆军大臣 | 荫昌 | 满 | ||
海军大臣 | 贝勒载洵 | 满·宗室 | ||
司法大臣 | 绍昌 | 满·觉罗 | ||
农工商大臣 | 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 满·宗室 | ||
邮传大臣 | 盛宣怀 | 汉(江苏武进人) | ||
唐绍仪 | 汉(广东香山人) | 九月五日任,未到任 | ||
理藩大臣 | 寿耆 | 满·宗室 | ||
肃亲王善耆 | 满·宗室 | 闰六月廿一日任 |
内阁属官
[编辑]宣统三年五月廿七日(1911年6月23日)清廷批准了内阁属官名单如下:
- 阁丞:华世奎
- 承宣厅
- 制诰局
- 叙官局
- 统计局
- 印铸局
- 法制院
- 参议:吴廷燮(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署法制院副使)、林炳章、徐宗溥、阮忠枢(十二月十五日(1912年2月2日)署邮传大臣)[3]
影响
[编辑]这届内阁在辛亥革命浪潮中迅速倒台,被袁世凯内阁取代。而“皇族内阁”的组成,使部分立宪派和社会舆论倍感失望,认为隆裕太后无意立宪,部分人倒向革命阵营。
中国历史学博士李细珠指出,与其说奕勘内阁是因皇族亲贵太多,不如说是因清朝皇族亲贵为满族,满汉矛盾才是问题的焦点[4]。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来源
[编辑]- 书籍
- 谢彬. 民國政黨史. 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 1924年. ISBN 978-7-101-05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