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波利条约
类型 | 苏莱曼·切莱比与拜占庭帝国之联盟条约;苏莱曼·切莱比与热那亚和威尼斯及其在希腊的属地和附庸国之间的和平与商业条约 |
---|---|
签署日 | 1403年1月或2月初 |
签署地点 | 加里波利 |
签署者 |
加里波利条约(1403年1月或2月初签署)是鄂图曼帝国鲁米利亚统治者苏莱曼·切莱比与主要基督教国家:拜占庭帝国、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医院骑士团与纳克索斯公国之间的和平条约。在安卡拉战役后,苏莱曼试图加强自己在与兄弟的继承权斗争中的控制权;该条约给了基督教国家,特别是拜占庭帝国重大的让步:他们得以重新获得曾经丢失的失土,并取得了名义上优于鄂图曼统治者的地位。它的规定得到了苏莱曼和鄂图曼继承斗争的胜利者穆罕默德一世的尊重,但在后者于1421年驾崩后崩溃。
背景
[编辑]在1402年7月26日的安卡拉战役中,鄂图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被帖木儿帝国埃米尔帖木儿(一位突厥化蒙古人)击败并被俘。此重大事件使得该地区的权力平衡被打破,因为安纳托利亚的鄂图曼帝国领土被帖木儿瓜分,并恢复了许多以前被巴耶济德并吞的贝伊国们,不过他并没有干涉巴尔干局势;而鄂图曼帝国之征服事业也得到了一些成就:至少在安卡拉战役之前,拜占庭帝国仅存的最后残馀领土君士坦丁堡被切断,并几乎险些沦陷。[1]然而,和安纳托利亚一样,鄂图曼帝国的突然崩溃导致权力真空,该地区的各种基督教势力──拜占庭、匈牙利、威尼斯共和国和一些小统治者──都试图尽可能地确保自己的利益,同时又因为太弱而无法真正挑战鄂图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力量。[2]
巴耶济德一世之长子苏莱曼·切莱比从安卡拉之灾中逃脱,并于8月20日抵达加里波利。当他的其他兄弟留在安纳托利亚与帖木儿打交道并试图挽救他们本可以挽回的领土时,苏莱曼声称控制了巴尔干半岛的鄂图曼帝国领土(即“鲁米利亚”)。然而这并不代表他可以坐稳宝座,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与基督教国家安排停战,特别是考虑到有一天他必须返回安纳托利亚并与他的兄弟和其他对手抗衡(参见鄂图曼帝国大空位期)。[3][4]早在9月22日,威尼斯元老院就在讨论此事,并希望获得对加里波利的控制权。威尼斯人还联系了当时正在巴黎向西方诸国寻求帮助的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二世·帕莱奥洛戈斯,并敦促他回国:这是因为曼努埃尔的侄子兼摄政王约翰七世·巴列奥略戈斯是众所周知地支持热那亚共和国这一个威尼斯在海上和商业对手。[5]
谈判很快便开始了,苏莱曼派特使分别前往威尼斯及曼努埃尔处,并对两者都做出了重大让步。然而,曼努埃尔一直到1403年6月9日才到达君士坦丁堡,谈判在他缺席之下,历经三个半月达成。[6]另一方面,威尼斯希望可以透过鄂图曼帝国的影响力来解决他们与占领雅典的佛罗伦萨人安东尼奥一世·阿恰伊奥利的竞争,是以派出了他们最有经验的外交官,安德罗斯总办彼得罗·芝诺作为谈判代表,并与马尔科·格里马尼同行;[7][8]热那亚则任命让·德·夏托莫朗为其前往东方之特使。[6]
条约内容
[编辑]从2月20日来自佩拉的抄写员在起草条约的工作中获得报酬的事实来看,该协议于1403年1月或2月初即缔结。[9]其中,它的一个副本得以幸存,而土耳其原版的威尼斯语被翻译得很差;[8]此外彼得罗·芝诺还留下了与鄂图曼人谈判的记录,而他称条约是在加里波利签署的。[9]条约内容如下:
- 苏莱曼苏丹将与“伟大的希腊皇帝(约翰七世·巴列奥略戈斯),吾之父亲”以及“罗德岛(医院骑士团)、威尼斯、热那亚、希俄斯岛、纳克索斯公爵,以及爱琴海和黑海上所有属于后者们的土地和岛屿财产”进行一份条约。[10]
- 苏莱曼苏丹将割让“塞萨洛尼卡和卡拉马里亚及其所有相关领土”,以及“从加利科斯河到帕拉瓦尔达罗河之海岸”,“从帕尼翁(马尔马拉海)到梅珊比瑞亚(黑海)的土地”,及“帕拉提亚在内之所有堡垒”予拜占庭皇帝,并且,拜占庭不再需要进贡,且可以随意建造堡垒。[11]当代拜占庭历史学家杜卡斯给出了一个稍微不同的说法,他记录了苏莱曼将“斯特鲁马河直到拉米亚,伯罗奔尼撒与(君士坦丁堡)周边地区,从帕尼翁到圣口(即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从圣口到瓦尔纳沿海的所有沿海堡垒”还予拜占庭。[12]该段落被解释为是苏莱曼暗示他要放弃从斯特里蒙河到泽图尼翁(现代拉米亚)的所有沿海领土的控制权,即马其顿大部分沿海地区(包括哈尔基季基半岛)和色萨利海岸,一直到马利亚克湾。然而目前无法肯定控制权向内陆延伸了多远。[13]
- 苏莱曼进一步割让了“拜占庭皇帝在土耳其地区所拥有的所有城堡”。拜占庭历史学家拉尼科斯·查尔科孔迪莱斯证实了安纳托利亚海岸部分堡垒的归还,但是拜占庭的官方纪录没有更多的相关细节。[14][15]不过鄂图曼官方资料倒是指明了一些城堡(由阿西克帕萨德(土耳其语:Aşıkpaşazade)提供),他表示在大约1419年,苏丹穆罕默德一世收复了位于尼科米底亚湾的赫雷克、老盖布泽、达勒贾、彭迪克与卡塔尔堡垒:这些堡垒曾在此之前皆属于拜占庭堡垒。然而阿西克帕萨德也表明,一直到穆罕默德二世真正地收复了这些堡垒之前,他们时不时再次易手拜占庭,时不时再次夺回。[16][17]
- 如果帖木儿进攻君士坦丁堡,苏莱曼承诺将派遣它的桨帆船与水手助阵。[11]
- 苏莱曼还将割让出斯波拉泽斯群岛的:斯科派洛斯岛、斯基亚索斯岛、斯基罗斯岛;这些岛屿同样无须再进贡。[18]
- 君士坦丁堡的公民们(即隶属拜占庭皇帝的)都被允许自愿性的返回自己的家园。[18]
- 从苏莱曼的父亲和祖父时代开始的所有诉讼案件都将被撤销(个人间的债务案件例外)。[18]
- 塞尔维亚专制公史蒂芬·拉扎列维奇将被允许保留其领土,前提是接受先前对巴耶济德的同样义务,即进贡和提供军事援助。[18]
- 所有法兰克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罗地亚人和希腊人都可以在苏莱曼当时或将来拥有的任何领土上进行自由贸易,并且必须“按照以前的惯例”缴纳关税。[18]
- 如有商家犯罪,除肇事者以外的其他商家皆不得处罚。[18]
- 如在苏莱曼境内发生海难,货物和乘客都将被遣返。[18]
- 苏莱曼所控制的所有港口都将对基督教商人开放,并且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出口谷物。对君士坦丁堡使用的每蒲式耳谷物,所征收的税为1海波皮恩。[18]
- 未经拜占庭皇帝和基督教联盟允许,苏莱曼战舰不得离开达达尼尔海峡。[18]
- 苏莱曼或其下属领主所关押的所有拜占庭囚犯都将被释放。[19]
- 苏莱曼或其下属领主所关押的所有热那亚囚犯都将被释放。[20]
- 任何逃到鄂图曼领土境内的热那亚奴隶将会被遣返。任何在帖木儿袭击后被热那亚人拘留的穆斯林都将被释放。[20]
- 被鄂图曼关押的,来自希俄斯(热那亚领地)的25名囚犯将被释放。[20]
- 黑海的热那亚殖民地将不再向鄂图曼进贡。[20]
- 立即终止希俄斯向奥托洛戈(阿亚索卢克)的鄂图曼总督支付500达克特贡金。[20]
- 原属威尼斯的所有领土、堡垒、住宅和任何其他东西都将完璧归赵,雅典亦然。[20]后一条规定从未真正执行过,安东尼奥一世·阿恰伊奥利保留了对雅典的控制权。[21][22]
- 威尼斯将在希腊大陆上获得了一块5里宽的土地,并与优卑亚岛(威尼斯领地)相呼应,但鄂图曼仍可保留该地区的盐滩和港口。此外威尼斯还承诺将惩罚任何从鄂图曼领土获取粮食而不缴纳关税之人。[20]
- 苏莱曼同意不增加波多尼察侯爵的贡赋,并从巴耶齐德统治下的水平开始,尽管该侯爵一直在色萨利密谋造反。[20][7]
- 任何试图往对方领土方向逃跑的奴隶将被遣返回原属国。[20]
- 在此之前由纳克索斯支付的200达克特之贡金将停止供应。[20]
- 只要威尼斯先释放他们关押的所有鄂图曼囚犯,苏莱曼也将释放境内500名威尼斯囚犯。[20]
- 在此之前由新福西亚(热那亚领地)支付的500达克特之贡金将停止供应。[20]
- 摩里亚专制国西奥多一世·帕里奥洛格斯将把萨洛纳领主一职交给医院骑士团。[20][23]
意义与后续
[编辑]当年晚些时候,曼努埃尔二世皇帝从西方返回后,便再次批准了该条约(或其他具有类似规定的条约)。[24]该条约虽然因其大幅地让步而在鄂图曼帝国境内普遍不受欢迎,但是苏莱曼为了在与他的兄弟们争夺权力之时,确保不会遭到前后夹击,他不得不遵守该条约直至他在1411年被推翻为止。[25]然而,强大的鄂图曼边塞军阀(乌切贝伊)如埃夫雷诺斯的存在,导致该条约至少有一个重大遗漏:加里波利本身仍然在鄂图曼帝国手中,从而避免了曾在1366年因暂时输给萨瓦十字军而导致的极端不利地位:当时鄂图曼帝国的亚洲与欧洲领土被有效地阻隔。[26]
历史学家内夫拉·内西波格鲁强调了苏莱曼在整个条约中,将拜占庭皇帝称为“父亲”,这表明安卡拉战役带来了显著的立场逆转:拜占庭从原本濒临灭国的小小鄂图曼附庸国,经由安卡拉战役后,获得了对鄂图曼的一定优势,并透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和在敌对的鄂图曼诸侯之间转换支持,设法将其政权延续了数年。[27]1411年,苏莱曼被他的兄弟穆萨·切莱比推翻并杀害,并随后占领了马其顿、色萨利和色雷斯,这些割让给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然而到了1413年,穆萨被穆罕默德·切莱比推翻并结束了内战,尔后,这位新苏丹重新承认了这份条约,以及他作为曼努埃尔皇帝的“顺从之子”的地位,直到他在1421年驾崩为止。[28][29]
随著穆拉德二世坐上王位后,曼努埃尔的鹰派儿子约翰八世·帕莱奥洛戈斯掌权,拜占庭与鄂图曼的友好关系便结束了:穆拉德在1422年短暂地围攻君士坦丁堡,并同时开始长期封锁塞萨洛尼卡,导致拜占庭不得不将该城市转交威尼斯。到了1424年2月所缔结的和平条约中,拜占庭再次失去了在加里波利条约中获得的大部分领土,并再次沦为附庸国。[30]
威尼斯方面,随著苏莱曼从1406年开始专注于安纳托利亚事务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因为当地的边境军阀可以自由行动,而威尼斯也卷入了一场与巴尔干西部当地基督教统治者巴尔萨三世(奥斯曼帝国的附庸)的扩张战争。1406年至1409年,威尼斯多次向苏莱曼派遣大使,但收效甚微,在此期间,威尼斯直接与斯科普里统治者帕夏·伊吉特贝伊与苏莱曼谈判。[31]尽管如此,威尼斯大使弗朗切斯科·朱斯蒂尼安在1409年设法与苏莱曼缔结了一项条约,在后者垮台后,他在1411年9月与穆萨缔结了类似的条约,即塞林布里亚条约。[32]
注脚
[编辑]- ^ Kastritsis 2007,第1–2, 5页.
- ^ Kastritsis 2007,第5–8页.
- ^ Dennis 1967,第72页.
- ^ Setton 1976,第376页.
- ^ Dennis 1967,第72–73页.
- ^ 6.0 6.1 Dennis 1967,第73–74页.
- ^ 7.0 7.1 Miller 1908,第361页.
- ^ 8.0 8.1 Dennis 1967,第74页.
- ^ 9.0 9.1 Dennis 1967,第75页.
- ^ Dennis 1967,第77–78, 81页.
- ^ 11.0 11.1 Dennis 1967,第78, 81页.
- ^ Magoulias 1975,第100页.
- ^ Bakalopulos 1962,第60–62页.
- ^ Dennis 1967,第78, 81 (esp. note 3)页.
- ^ Bakalopulos 1962,第60页.
- ^ Foss 1996,第46页.
- ^ Shukurov 2016,第147–156页.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Dennis 1967,第79, 81页.
- ^ Dennis 1967,第79, 81–82页.
-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Dennis 1967,第80, 82页.
- ^ Setton 1976,第377页.
- ^ Miller 1908,第361–362页.
- ^ Setton 1976,第377–378页.
- ^ Dennis 1967,第76–77页.
- ^ Setton 1976,第378页.
- ^ Kastritsis 2007,第53 (esp. note 37)页.
- ^ Necipoğlu 2009,第33–34页.
- ^ Bakalopulos 1962,第61页.
- ^ Necipoğlu 2009,第34页.
- ^ Necipoğlu 2009,第34–36页.
- ^ Kastritsis 2007,第62, 126–129页.
- ^ Kastritsis 2007,第172–178页.
参考来源
[编辑]- Bakalopulos, A. Les limites de l'empire byzantin depuis la fin du XIV' siècle jusqu'à sa chute (1453). Byzantinische Zeitschrift. 1962, 55 (1): 56–65. doi:10.1515/byzs.1962.55.1.56 (法语).
- Dennis, George T. The Byzantine–Turkish Treaty of 1403. Orientalia Christiana Periodica. 1967, XXXIII: 72–88.
- Foss, Clive. Survey of Medieval Castles of Anatolia, Vol. II: Nicomedia. London: British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t Ankara. 1996 [2022-08-18]. ISBN 978-1-8982-490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 Kastritsis, Dimitris. The Sons of Bayezid: Empire Building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Ottoman Civil War of 1402-13. BRILL. 2007 [2022-06-28]. ISBN 978-90-04-1583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5).
- Magoulias, Harry (编). Decline and Fall of Byzantium to the Ottoman Turks, by Doukas.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istoria Turco-Byzantina" by Harry J. Magoulia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5. ISBN 0-8143-1540-2.
- Miller, William. The Latins in the Levant: A History of Frankish Greece (1204–1566). London: John Murray. 1908. OCLC 563022439 (英语).
- Necipoğlu, Nevra. Byzantium between the Ottomans and the Latins: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22-06-28]. ISBN 978-1-107-4038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 Setton, Kenneth M. The Papacy and the Levant (1204–1571), Volume I: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6. ISBN 0-87169-114-0 (英语).
- Shukurov, Rustam. The Byzantine Turks (1204–1461). Leiden: Brill. 2016 [2022-06-28]. ISBN 978-90-04-305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