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小小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小戒,又称为杂碎戒微细戒释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前,遗命阿难尊者曰“小小戒可舍”[1]。“小小戒可舍”虽然是佛陀的遗命,但是在王舍城第一次集结,众人对何谓小小戒各有己见,故未被采纳,阿难还因此而受到包括摩诃迦叶等人的诸多责难。

简介

[编辑]

上座部诸律藏记载,在王舍城第一次集结中,阿难尊者宣布了佛陀的遗嘱,“阿难!我灭度后,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舍。”[1]所有律藏一致记载,诸长老对“小小戒”究竟是甚么[2]各有阐述,摩诃迦叶尊者首先提出阿难尊者的过错,以阿难未向佛陀问明甚么戒才算是小小戒,而有诸佛弟子对小小戒出现不同的认知[3] ,应向大众忏悔[4]。接著摩诃迦叶宣明了三个原则[5]

  1. 如佛未制,不应妄制。
  2. 如佛已制,不应有违。
  3. 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大乘菩萨成就禅所应修习之法

[编辑]

佛曾说有善修十种禅法中有提到“多修离过患法”,其中即包括了“于微细戒而作轻心。轻于小恶视瞻不端”的修离。 [6]

注释

[编辑]
  1. ^ 1.0 1.1 长阿含经·游行经》:“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
    长部·大般涅槃经》:“尔时,世尊告阿难曰:阿难!若于汝等中,有作如是思惟:‘大师之教言灭,我等无复有大师。’阿难!勿作如是见,阿难!依我为汝等所说之法与律,于我灭后,当为汝等之大师。……阿难!于我灭度后,僧团若欲者,小小学处可以舍。”
    巴利律藏》:时,具寿阿难言诸长老比丘:“诸大德!世尊般涅槃时,曾对我言:‘阿难!我灭度后,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舍。’”
    十诵律》:“长老阿难。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白大德摩诃迦叶。我面从佛闻受是语。佛言。我般涅槃后。若僧一心和合。筹量放舍微细戒。”
    四分律》:“时阿难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
    五分律》:“阿难复白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吾般泥洹后。若欲除小小戒。听除。”
    大般涅槃经》:“尔时如来告阿难言。汝勿见我入般涅槃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馀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互相伺察。无令众中有犯大戒。不应窥求觅他细过。”
  2. ^ 巴宙译《弥兰王问经》:“大王,恶作(dukkata)是细学处,不善语是小学处,此二者是细小学处。大王,昔时的大长老也对此生疑。为决定世尊的戒法,该问题曾被提出,他们未能获得一致。”
  3. ^ 《四分律》卷54:“时大迦叶。知僧事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集论法毘尼。白如是。时阿难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迦叶问言。阿难汝问世尊不。何者是杂碎戒。阿难答言。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时诸比丘皆言。来我当语汝杂碎戒。中或有言。除四波罗夷。馀者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馀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馀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馀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乃至九十事。馀者皆是杂碎戒。时大迦叶告诸比丘言。诸长老。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自今已去。应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时即共立如此制限。”
  4. ^ 《五分律》卷30:“阿难复白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吾般泥洹后,若欲除小小戒,听除。’迦叶即问:‘汝欲以何为小小戒?’答言:‘不知。’又问:‘何故不知?’答言:‘不问世尊。’又问:‘何故不问?’答言:‘时佛身痛,恐以恼乱。’迦叶诘言:‘汝不问此义,犯突吉罗。应自见罪悔过。’阿难言:‘大德,我非不敬戒,不问此义,恐恼乱世尊,是故不敢。我于是中,不见罪相。敬信大德,今当悔过。’”
  5. ^ 巴利律藏》:时,具寿摩诃迦叶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我等之戒,有关在家人,虽是在家人,亦知我等:此是汝等释子应〔为〕,此是不应〔为〕。若我等舍小小戒,或有人言:‘沙门瞿昙为弟子制戒,〔不久〕如烟矣!师在时学戒,今师般涅槃而不学戒。’若僧伽机熟,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是乃表白。诸大德!请听我言!我等之戒……‘……今……不学戒。’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寿听……了知。”
    摩诃僧祇律》:“大迦叶威德严峻犹如世尊。作是言。咄咄莫作是声。即时一切咸皆默然。大迦叶言。诸长老。若已制复开者。当致外人言。瞿昙在世仪法炽盛。今日泥洹法用颓毁。诸长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当随顺学。
    十诵律》:“长老摩诃迦叶。集僧言。我等不听放舍微细戒。何以故。外道异学若闻是事。便言弟子聪明。所以者何。师结戒弟子放舍。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外道异学有如是言。大师在时释子沙门皆具持戒。师灭度后不能具持戒。便还放舍。释子法灭不久。譬如燃火烟出。火灭烟止。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我等随佛结戒。若佛结戒一切受持。佛经中说摩伽陀国中大臣婆罗沙迦婆罗门因缘。七不灭法中。若诸比丘佛不结戒不结。已结戒不舍。如说戒受持。诸比丘善法增益不灭。以是故。我等尽当受持不应放舍。”
    四分律》:“时大迦叶告诸比丘言。诸长老。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自今已去。应共立制。 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时即共立如此制限。”
    五分律》:“迦叶复言。若我等不知小小戒相而妄除者。诸外道辈当作是语。沙门释子其法如烟。师在之时所制皆行。般泥洹后不肯复学。迦叶复于僧中唱言。我等已集法竟。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6. ^ 《宝云经》卷5:“菩萨复有十法。名成就禅。何等为十。多修不净观。多修慈心。多修十二因缘。多修离过患法。多修于空。多修无相。多修习禅。多修不悔恨持戒完具。……云何菩萨多修离过患法。若自生过寻能除断。见他过患深入舍心。云何寻自除患。患者于诸佛不生信敬心。于法僧所亦不生信敬心。于戒不生信敬心。……于微细戒而作轻心。轻于小恶视瞻不端。……谤毁摩诃衍。诽谤声闻。诽谤乐大乘者。诽谤乐小乘者。亦生诽谤讥呵于戒。为戒斗诤。……有如是等过。为离此过患法。离一切调戏。修习空定。多修空故处处观察体性悉空。能观空智此亦是空。作是观已。系心无相观内外法。不得身相亦不得系念相。尔时不见系心。于身亦不得身相。亦不得外相。亦不得念外相。去除外相身相亦除。除断内眼心乐善法。修道增广次第不断。常念定慧修功德本。正观诸法如实深义。是名为慧善摄乱意。欢喜无悔。是名为定。何以故。净持戒故菩萨能净持戒。必成就禅戒具足禅道。是故持戒具足名为修禅。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善修禅法。” (CBETA, T16, no. 658, p. 232, c28-p. 233, 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