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吾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10月7日) |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21年6月1日) |
张新吾(1879年12月14日—1976年9月13日),又名星五,曾用名奎,川沙县龚镇人.中国早期应用化学实业人。
张新吾少年时在上海梅溪书院读书,后用张奎名字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即北洋大学,现在的天津大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官费留学日本。
1903年,他从日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前身)毕业回国,是中国人攻读应用化学科的第一人。因为是官费生,先到天津报到。创办了天津工艺学校兼任教师,备受当时天津名人严范孙赞赏。翌年调到北京,在商部任主事兼任进士馆教习和北京高等实业学堂教师。其时,商部欲在北京开设工厂,树立风气,他看到当时中国市场上日本火柴大量输入,年值银一千万两以上。为了杜塞漏卮,救济民生起见, 建议在京先办火柴厂。商部考官要他当场制造样品。他用几根牙签,配—些化学物品,制成样品,使当场人皆惊讶万分。这样, 就由官商合办丹凤火柴公司,由他担任技术顾问。因品质优良,声誉大著。此后北京即不见日本火柴踪迹了。
他留日时期,曾多次听孙中山的革命演讲。孙对他说:“你行动不敏捷,不宜冲锋打仗,身陷火线;可以专心读书,将来革命成功后,可出力建设国家”,于是他就未直接投身革命。丹凤火柴公司于1918年与天津华昌火柴厂合并,改为丹华火柴公司,资金为120万元,由他担任董事长职务,在当时也称得起是个大企业了。在奉天省(即今辽宁省)安东还设立一个火柴匣料和轴木厂,成绩很好。但后因经营不善,改制火柴。
1950年,他以年老辞去丹华一切职务,在家潜心研究国学。
民国初年,他历任农商部参事,代理次长、代理总长。平时最喜读书,有书在手竟至废寝忘食。有一次,袁世凯召集阁员会议,他是代理总长应当参加会议。可是,那时他正在看书,竟至忘参加,致使袁世凯大为不满。他后来辞去代理总长的职务,但仍任参事,并专心搞实业。在农商部任职时间,正值第一次欧战爆发,铁价飞涨,遂在政府同意下,官商合办龙烟铁矿及附设石铁厂(即现首钢前身),资金一千万元,由他任总经理,计划建设,建造了首钢的第一个五百吨的炼铁炉。后出于军阀混战,铁路时断时通,铁砂不能运到,加以资金不足,铁价因欧战结束而大跌,遂停止经营。
抗战胜利后,石景山炼铁厂曾由国民党恢复开炉,由于他的创办,特请去点火开炉,来纪念他的功绩。他担任总经理期间,本着实业救国的愿望,从没取过工资,还代垫利息五万元,借与龙烟款十万元。他—再以实业为重,而绝不从中谋个人私利。
解放前,他专办实业,对于官宦名利,从不追求。孔祥熙是他的老友,曾多次邀他参加政府工作,他都婉言谢绝。王正廷是他北洋大学堂的同班同学,同住一个宿舍,亦多次邀他出来主持农商部事务,他亦拒绝。翁文灏、吴鼎昌、钱新之都是数十年的知心朋友,但从未有任何政治上的关系。他在京汉线上与李组绅、杨临斋、魏子肫等创办了六河沟、怡立、永安等煤矿,担任董事长或董事名义。在北京还创办玉泉黄酒公司,名菲一时。
他曾发起与北大化学系教授陈聘丞及马君武、吴蕴初、范旭东创办中华化学会,历任九届会长。后国民政府迁都南京,遂辞去会长名义。他曾与李组绅等兴办天津南开大学矿科。抗战前夕,日本在我国尤其是华北,开设了许多火柴厂。他们大量的偷税走私,以致华商纷纷亏损,多濒于破产,遂与上海大中华火柴厂刘鸿生合倡联营[1]。正巧由于吴鼎昌实业部长坚持要他去日本,担当建商务处并首任驻日商务参赞,直属实业部领导,以批准联营为要挟。他万般无奈,允去半年,设馆后即返,遂蒙吴同意火柴联营,结果去了一年。
在东京任职期间,由于他是帝大毕业生,在日本比较有威望。“张公馆”宾客常满,全是实业家及—般名流。前首相石桥湛山就是常客,藤山爱一郎是三代的老友。他想籍此联络日本实业界起来共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曾向蒋政权报告日本机密多件,蒋没任何行动,他知事不可为,遂辞职归国。不久抗战爆发。抗战期间他住在北京。日本三菱等财阀,曾多次要求与他合作。三菱常董秋山是他的帝大同学,携日金八百万元,嘱他办任何厂矿,他以年老推脱掉。汉奸王荫泰、殷同、曹汝霖等亦多次逼他出任伪职,都被他一一拒绝。日本宪兵队曾由曹汝霖陪同,来逼索永安煤矿矿照,亦未付与,其实就在银行保管箱内。他以丹华火柴公司董事长身份,在京隐居八年。他平时极少出门,仅以阅览书籍,尤其是哲学来度时日。
1941年冬,他借第二子结婚机会到上海,想顺道去重庆。但听到重庆政府腐败,特务横行,到处贪污枉法,民不聊生,毫无抗战气氛,遂放弃入川之念,又返北京。胜利后,以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辞去丹华火柴公司职务。在家写作。
张新吾对国学《中庸》颇有研究,著有《学庸新义》卷,由唐文治撰写《序言》,称他为中国化学第一名家。晚年以实业家的生涯,潜心对古代哲学整理研究,赋以新义,写了《三极论》初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某老教授夫妇曾不时前来听讲请教并做记录。(原稿在十年浩劫中曾意外灭失,45年后却又神奇地在北京重现。现已由法律出版社刊印全国发行。)老友黄炎培曾建议此稿推荐给毛泽东主席一阅,但他以尚未完稿而推辞。解放后,黄炎培出任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曾到家邀他任副部长,他以年老,对政府政策亦不甚了解,亦没有从命。
张新吾一生谨慎,无恶习嗜好,能操流利的日语和英语。一生无积蓄,稍有资金即投入实业,对于贫困亲友能解囊相助,毫无吝啬。张新吾在六十年代初决定参加民革组织,同时参加全国政协学习小组的活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