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摆接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摆接堡
汉字 擺接堡
白话字 Pái-chih-pó
台语罗马字Pái-tsih-pó
字面意思“摆接”为台语音译平埔凯达格兰语地名Peitsie

摆接一词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社名,即原本位于今新北市板桥一带之雷朗族摆接社,清治时期汉人移入摆接社域,形成汉人聚落摆接庄。至道光年间已以摆接作为堡名,是为摆接堡,范围包括今新北市板桥区中和区永和区之全部,土城区之大部分,及台北市万华区之南部。

摆接堡西南边为海山堡,西北边为兴直堡,东北边为大加蚋堡,东南边为文山堡[1]

历史

[编辑]

1642年至1661年间,由荷兰人所编制的户口表,已有摆接(荷兰语Pattai)的存在[2] 。依1654年的大台北古地图,摆接(荷兰语Paijtsie)被绘于今大汉溪的东南方,其范围大约位于今日新北板桥一带[3]

1740年(乾隆5年),福建分巡台湾道刘良璧所修之“重修福建台湾府志”,提到摆接庄为淡水海防厅淡水保下辖之一。以庄称呼即表示在此之前,已有汉人进入此区进行开垦至一定规模而能成聚落。道光年间,摆接已作为堡名,属淡水厅,辖有17庄。[4]

1895年(明治28年),台北府改设台北县,摆接堡由台北县直辖。1901年,改设台北厅,摆接堡仍由台北厅直辖。至1920年(大正9年)改革地方制度,将辖区与海山堡合并为海山郡,摆接堡已不见于地方行政区划。[2]

管辖街庄

[编辑]

清领淡水厅时期的摆接堡下辖一街十六庄[4]

  • 加腊仔庄、港仔嘴庄、芎蕉脚庄、龟仑兰庄、枋寮街、新埔漧庄
  • 南势脚庄、后埔庄、员山仔庄、藤寮坑庄、冷水坑庄、社后庄
  • 柑林陂庄、大安寮庄、员林仔庄、火烧庄、臼仔林溪州庄

日治时期的摆接堡共辖35个街庄[5][1]

摆接堡路

[编辑]

原为台北县土城市的防汛道路,由土城市民代表会征询居民意见,共同命名,于2008年拍板定案,正式把防汛道路土城段以老地名命名为“摆接堡路”[6]。北起板桥环河西路五段,南端于三峡汇入台三线。紧邻大汉溪及其上游三峡河。惟摆接堡路城林大桥以南路段,为昔日顶埔与沛舍坡为海山堡范畴而非摆接堡。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2. ^ 2.0 2.1 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3. ^ 翁佳音,《大台北古地图考释》
  4. ^ 4.0 4.1 陈培桂,《淡水厅志卷三》
  5.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6. ^ 叶德正. 土城擺接堡路 只有1和301號. 中时电子报. 2010-11-02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