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卢固人
泰卢固人(Telugu) | |
---|---|
总人口 | |
1.1亿 | |
分布地区 | |
印度 | 1.09亿 |
美国 | 750,000 |
马来西亚 | 500,000 |
欧洲 | 90,000 |
新加坡 | 90,000 |
澳大利亚 | 90,000 |
南非 | 60,000 |
语言 | |
泰卢固语 | |
宗教信仰 | |
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 |
泰卢固人(泰卢固语:తెలుగు)是达罗毗荼人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和泰伦加纳邦(Telangana),其馀分散于南亚各地和其他洲。因为是安得拉邦的主体民族,故又被称为安得拉人。属于达罗毗荼人,原居于印度北部,在阿利安人来到印度后迁移至印度南部,逐渐形成今日的泰卢固人。总人口大约有1亿1千多万人(2011)[1],使用泰卢固语和泰卢固文,多数人信仰印度教。
与其他南亚族群不同,传统上泰卢固人的人名为先姓后名[2]。
民族分布与人口、语言
[编辑]名称
[编辑]“泰卢固”一词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多被认为是源自“Tillinga”一词。Trillina又是指trilinga kshetras,是三个林伽(Linga)所在地的称呼。传统上认为,泰卢固人源自trilinga kshetras包围起的地域范围。而这样的认知,被认为与泰卢固人信仰印度教中的湿婆派和毗湿奴派有关。
分布及人口
[编辑]主要分布在印度安得拉邦和泰伦加纳邦,在2011年的调查中,此二地共有将近8500万的泰卢固人,占泰卢固总人口的76%。在印度境内其他地区和南亚地区也有分布,大约有2400万人,占全部的21%。另外在美国与东南亚也有少量分布,分别有750万人(0.6%)和600万人(0.5%),其馀少数泰卢固人则分散于世界各地。
地区 | 人口数 |
---|---|
安得拉邦及泰伦加纳邦 1 | 8500万 |
印度其他地区和南亚地区 | 2400万 |
美国 | 750万 |
东南亚 | 600万 |
欧洲 | 9万 |
新加坡 | 9万 |
澳洲 | 9万 |
南非 | 6万 |
1 2014年后,泰伦加纳邦才从安得拉邦独立
语言
[编辑]泰卢固人大多使用泰卢固语,在行政或贸易的场域上则使用英语。其它地方的泰卢固人则使用泰卢固语和其身处地区的语言。
泰卢固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中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3]事实上,在印度古代,梵语和其俗体(Prakrit)发挥著现代英语在印度所发挥的作用,占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导地位。至西元11世纪后,各地方言及文学兴盛而渐渐取代梵语,泰卢固语也逐渐变成泰卢固人的主要语言。[4]泰卢固语在印度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的第四位,是安得拉邦、泰伦加纳邦及亚南地区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印度官方认定的六个经典语言之一[5]。而在世界民族语言使用人数排名中,是第十三名[6],它也是达罗毗荼语系中被使用最多的语言。
地理环境
[编辑]泰卢固人主要居住的安得拉邦位于印度的东南方,位于孟加拉湾西岸,与泰伦加纳邦、奥里萨邦、坦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相接。从经纬度来看,位于北纬12.41度至北纬22度和东经77度至东经84.40度之间,属热带地区。安得拉邦拥有在印度各邦中排名第三的海岸线,大约有972公里。[7]
地形
[编辑]安得拉邦可大致分为两个地理区,分别是西南边的高山区-拉雅拉席马(Rayalaseema)和东部沿海平原区。[8]
西南边的拉雅拉席马区有德干高原和那拉玛勒地区(Nallamallas,又称Nallamalla Range)。那拉那玛勒地区是东高止山向南延伸的山脉地区,与安得拉邦东南侧的乌木海岸平行,海拔约1000多公尺,是古老的折曲山脉,有非常明显的风化与侵蚀痕迹,但因为岩层复杂且质地柔软使矿业、商业开发变得困难。那拉玛勒地区的南方是蒂鲁帕蒂丘陵,北方则与东高止山丘陵相接。因为高度变化明显,使整个此地的动植物呈垂直分布,形成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多样性的景观。[9]
东边平原区则是包含哥达瓦里河、奎师那河、本内尔河冲积而成的沿海平原,和河流出海口也形成大片的三角洲,是重要的农业区。
水文
[编辑]安得拉邦有奎师那河和哥达瓦里河两个重要的河流系统。前者对当地的生态及农业有重大影响,在季风季节时,奎师那河会强烈侵蚀上游土地,并把肥沃的泥土带到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后者也是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另外,在印度教中哥达瓦里河被认为是一条圣何。
气候
[编辑]安得拉邦的气候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地理区域。
三月至六月是当地夏季,也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期,特别是在沿海平原,气温会比其它邦高,温度在20°C和41°C不等。在2015年印度热浪灾害中,安得拉邦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邦,截至七月已达一千多人因酷热的天气而死亡。[10] [11]
季风在当地气候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为安得拉邦带来两次降雨。七月到九月是西南季风,主要为安得拉北部带来丰沛雨水。第二次降雨则是十月到十二月的东北季风,由孟加拉湾的低压系统和热带气旋组成,为南部带来降雨。[12]
冬季是十一月到二月,因为安得拉邦有很长的沿海,可以依靠海洋比热调节温度,冬天不会很冷,温度大约在12℃至30℃。
历史沿革
[编辑]古代
[编辑]在Aitareya梵书(西元前800年)中提到,达罗毗荼人离开北印度移民至南印度,过了几世纪的游牧民族生活后,一部份定居在现今安得拉邦及邻近地区,形成安得拉人。[13]而后,因为孔雀王朝兴盛而被统治之,但阿育王死亡(西元前232年)后独立,建立案达罗国(Andhra Kingdom),是安得拉众部落的部落联盟。在梵语史诗(包括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中也有提及案达罗国与羯陵伽(Kalinga),被视为安得拉人历史记录的开端。安得拉部落的人以长发、高大身材、甜腻的语言、强大的武力著称[14]。
百乘王朝时期
[编辑]由安得拉人建立的案达罗国原本只是古印度南方(今安得拉地区)的小王国,被孔雀王朝统治,但在西元前230年从孔雀王朝独立出来后,便积极对外扩张,形成百乘王朝(泰卢固语: శాతవాహన సామ్రాజ్యము,Śātavāhana Sāmrājyaṁ,英语:Śātavāhana Empire),又称等乘王朝。[15]在西元前195年左右,王国的领土已经包含了西起古吉拉特邦,东至羯陵伽的辽阔地区,之后又向东北进兵,歼灭了甘婆王朝,占领了摩揭陀(孔雀帝国的核心和起源地)。百乘王朝亦大力发展海军,在东南亚建立了多个殖民地。西元一世纪时,与贵霜帝国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王国末期,封建制度兴起而产生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导致王朝分裂,直到220年时,百乘王朝正式瓦解。[16]
分裂统治时期
[编辑]百乘王朝瓦解后到西元一千三百多年间,其原本统治范围被瓜分,先后被不同的王朝统治。有甘蔗王朝(Ikshvaku dynasty)、帕拉瓦王朝(Pallava dynasty)、阿南达王国(Ananda Gotrika)、罗湿陀罗拘陀王国、斐许那琼迪纳帝国(Vishnukundina Empire)、东方丘卢恰斯(Eastern Chalukyas)、朱罗王朝(Chola dynasty)。[17]
近代
[编辑]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是安得拉历史上的帝国之一,同时作为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建立于1336年,直至1565年被德干高原上伊斯兰教的巴赫曼尼苏丹国所侵略而灭亡。[18]
巴赫曼尼苏丹国统治摇摆不定的安得拉地区将近两百年,从十六世纪中后到十七世纪末。在统治后期,巴赫曼尼苏丹国内的五个苏丹国战争不断,使蒙兀尔帝国趁机入侵,最后被全灭亡。
蒙兀尔帝国建立于十六世纪初,此后慢慢发展扩张,在十七世纪中掌控近大半的印度。[19]
殖民、独立
[编辑]蒙兀尔帝国在十七世纪后期逐渐衰弱,与当时的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发生多次战争,后来渐渐由英国掌握实权,蒙兀尔帝国变成有名无实的存在。而英国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后,推翻帝国,开起了英属印度的殖民历史,直至1947年才结束殖民,印度独立建国。[20]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婚姻
[编辑]泰卢固人行内婚制,他们多会选择与有姻亲关系的另一个家庭为婚配对象,他们称彼此为nat relatives。之所以会以nat亲属为优先婚配对象,是因为泰卢固人认为“我们很了解他们”。与nat亲属以外的人缔结婚姻并不常见,也容易遭致反对。[21]
塔兰布拉姆卢
[编辑]这是泰卢固人的婚姻习俗之一。是混合了米、藏红花、姜黄的东西,有钱人家有时会以珍珠替代米。在婚礼上,新郎与新娘会把塔兰布拉姆卢撒在彼此身上,代表夫妇可以获得快乐、富足的生活。这项习俗在现代往往变成游戏性质的婚礼娱乐活动。[22]
经济与生活
[编辑]经济
[编辑]安德拉邦因为多元的地理而发展出多元的经济。在沿海的行政区有制造业和出口导向的工业。在冲积平原,特别是由哥达瓦里河和奎师那河带来肥沃土壤的北部平原,有丰富的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在拉雅拉席马地区,除了难以开发的那拉玛勒山区外,有大规模的矿业开采和出口。
电影
[编辑]泰卢固电影(Telugu Cinema)又称Tollywood,是印度电影产业和制片业的一部分,使用泰卢固语制作电影。泰卢固电影工业区位于安得拉邦和泰伦加纳邦的首府海得拉巴的西部,该地区又称为Film Nagar或Tinsel Town。[23]
文学与艺术
[编辑]文学
[编辑]泰卢固文学是指,使用泰卢固语言和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包括诗、小说、短篇故事、戏剧,还有往世书。 泰卢固文出现于西元620年左右,见于题辞和铭文上。而泰卢固文学可以追溯至西元11世纪早期,史诗摩诃婆罗多第一次从原版的梵语被翻译为泰卢固语。之后在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统治管理下,蓬勃发展,泰卢固语也成为在宫廷中使用的语言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安得拉地区原本通行的俗体成为日后泰卢固文学的源头[24],使得泰卢固文学有“词汇梵语化”的趋势,大约70%或更多[25],在文法结构上,与梵语的文法规则也有关[26],而泰卢固语字母和梵语俗体也有一对一对应的相似度[27]。
库西普迪
[编辑]库西普迪(Kuchipudi)是一种流行于印度南部的古典舞蹈,也是安得拉邦著名的舞蹈表演。起源于西元七世纪,本来有仪式上的功能,男女皆可跳,但多由女性学习与表演。在今日已变成具有相当系统及规模的舞蹈型式,会伴随卡纳提克音乐起舞表演。[28]
安得拉纳提亚恩
[编辑]安得拉纳提亚恩(Andhra Natyam)是起源于安得拉地区的舞蹈,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蒙兀尔时期曾一度失传,20世纪时复兴。[29]
参考资料
[编辑]- ^ Telugu People around the world-2011 census. Friends of Telugu. 2011-07-26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5).
- ^ Telugu Personal Name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964: 5 (英语).
- ^ 中國大百科‧民族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419. ISBN 7500069588.
- ^ 尚会鹏. 印度文化史. 北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7563363904.
- ^ Declaration of Telugu and Kannada as classical languages. Press Information Bureau. Ministry of Tourism and Culture, Government of India. [31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Statistical Summaries/ Summary by language size.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2).
- ^ Andhra Pradesh Information. Centre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and Coastal Shelter Belt. 2014-09-04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6).
- ^ Andhra Pradesh Geography. Maharashtraweb.com. [15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9月29日).
- ^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 18, p. 346. [2015-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印度熱朗持續 兩千多人熱死. 中广新闻. 2015-05-30 [2015-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0).
- ^ 梁瓈月. 全球暖化演變成奪命災害 不可忽視. 2015-07-16 [2015-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 ^ Aptdc, Andhra Pradesh Touris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PTDC – Andhra Pradesh Touris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Tourisminap.com. 27 May 2010 [15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8月6日).
- ^ History of Andhra Pradesh. AP Online. Government of Andhra Pradesh. [22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16日).
- ^ R. Śrīhari. Proceedings of the Andhra Pradesh Oriental Conference. The Conference. 1987.
- ^ Kosambi, Damodar Dharmanand. Satavahana Origins.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dia history. Mumbai: Popular prakashan. 1956: 243, 244. ISBN 978-81-7154-038-9.
- ^ Ancient India: Collected Essays on the Literary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southern India by Sakkottai Krishnaswami Aiyangar p.42
- ^ G. Durga Prasad, History of the Andhras up to 1565 AD, P.G. Publishers, Guntur, p. 116
- ^ Stein 1989,第1页.
- ^ Richards, J. F. The Hyderabad Karnatik, 1687–1707. Modern Asian Studies. 1975, 9 (2): 241–260. doi:10.1017/S0026749X00004996.
- ^ Post-Independence Era, then and now. aponline.gov.in. [3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20日).
- ^ Fuchs, Stephen. The Gond and Bhumia of eastern Mandla (英语).[失效链接]
- ^ 存档副本.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 ^ Year of success for tinsel town.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26 December 2007 [2015-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 ^ P.Chen Chenchiah; Bhujanga. A History of Telugu Literature.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88: 16. ISBN 8120603133.
- ^ Velcheru Narayana Rao; David Shulman, Classical Telugu Poetry,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3, ISBN 0520225988
- ^ Charles Philip Brown, A Grammar of the Telugu language, Kessinger Publishing: 266, ISBN 0195616642
- ^ Telugu Alphabet (PDF). [2015-06-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 ^ Banham, edited by James R. Brandon ; advisory editor, Martin. The Cambridge guide to Asian theatre Pbk. e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6 [2015-06-30]. ISBN 9780521588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 ^ Sinha, Aakriti. Let's know dances of India. Star Publication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