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潇湘八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潇湘八景最早源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1],指湖南湘江流域八大景色,是国画常见的题材之一。分别为[2][3]

潇湘八景位置图

张复版本

[编辑]

明陈叔起、王绂版本

[编辑]
陈叔起、王绂将潇湘八景合绘为《潇湘秋意图卷》

文化影响

[编辑]

北宋时期,《潇湘八景图》问世,随后受到文人如苏轼米芾的赞誉,并成为诗词创作的热门题材。据《寄园寄所寄录》记载,宋员外迪曾以潇湘的风景为题,创作了八幅画作,观者纷纷留下题词,称之为“潇湘八景”。此后,各地纷纷仿效,选出各自的“八景”,其中西湖十景尤为著名。

明清时代,“八景”文化达到顶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要求各地上报自己的“八景”,此风潮由此席卷全国。许多关于“八景”的诗词、书画作品应运而生,如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册》、文征明的《文衡山潇湘八景册》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如《洞庭湖志》所述,“八景”已遍布全国,成为方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八景”文化通过汉文化圈的交流传播至东亚各国,影响深远。金朝时期,出现了“燕京八景”、“平水八咏”等。随后,高丽有“汉阳八景”、“平壤八景”;越南有“宜春八景”、“河内八景”和“河仙十景”;琉球有“中山八景”、“那霸八景”和“首里八景”。日本受“八景”影响尤为显著,产生了“八景徘句”、“八景浮世绘”等文化现象。自1319年禅僧铁庵道生提出“博多八景”后,日本各地陆续出现了四百多处“八景”,使日本成为继中国之外拥有最多“八景”的国家,成为“八景文化”在东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1]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梦溪笔谈/卷17

备注

[编辑]
  1. ^ 据《探寻古“潇湘八景”》一书考证,清凉寺今已不存,原址为今衡山县第二中学。今于巾紫峰峰顶上的新清凉禅寺楼阁之上俯瞰衡山县城,将北部湘江上的观湘洲作为远景,可形成“烟寺晚钟”文化遗产风景区域。
  2. ^ 据《探寻古“潇湘八景”》一书,今桃花源风景区沅水上的白鳞洲为普遍认为“渔村夕照”所指的渔村,但经考证湘潭市杨梅洲与“渔村夕照”在史料记载中较为贴切。
  3. ^ 据《探寻古“潇湘八景”》一书,今橘子洲拱极楼是“江天暮雪”最佳观赏地。
  4. ^ 据《探寻古“潇湘八景”》一书,今湘阴县城湘江边的远浦楼应是“远浦归帆”最佳观景地。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蔡兆浚. 《香港志》故事專欄|「香港八景」對香港旅業的啟示. www.orangenews.hk. [202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2. ^ 钟, 虹滨; 唐, 俐娟. 四、探寻古“潇湘八景”. 探寻古“潇湘八景”.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35–104. ISBN 9787112136209 (中文). 
  3. ^ 潇湘八景,隐藏在国画里的绝美湖南. 新湖南.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