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建中
性别
出生(1914-11-01)1914年11月1日
 中华民国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
逝世2005年9月1日(2005岁—09—01)(90岁)
台湾台北县永和市
(今新北市永和区
国籍 中华民国
别名马光亚
籍贯湖南
职业中医学家
知名作品《台北临床三十年》、
《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
《中风与昏厥之辨证与治验》、
《中医如何诊治肝病》

马光亚(1914年11月1日—2005年9月1日),生于湖南湘潭县,本名建中,晚年自号从容老人,台湾著名中医师,曾任中国医药学院教授。

十三岁即随外祖父彭文彩习医,1947年参加中医师考试合格,取得中医师资格。第二次国共内战后,经香港来台。1954年在台北开业,展开在台湾长达半世纪的悬壶济世生涯,被誉为“临床精于辨证,很多难证,现代医学不能解决,他以八纲论断,处方可随手治愈,在台享有盛名,殊非偶然”[1]。1972年进入中国医药学院,另启二十年的作育中医英才生涯。一系列中医临床研究著作,提升台湾临床中医学的地位[2],并将卓著的临床疗效,著述出版,临床经验不藏私。一生提携后进,不遗馀力。中国大陆中医界耆宿颜德馨教授推崇其医术、医德与研究,在“海峡两岸中医界,道德文章均属第一”[3]长庚大学传统中国医学研究所设有马光亚教授纪念图书室,收藏其重要手稿、书籍、及晚年未整理之医案。

生平[编辑]

马英九总统为远房亲戚,是马英九之叔祖父。

儿时生涯[编辑]

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父为齐白石友,儿时常为齐白石磨石磨刀作画刻印,培养日后爱好文学及书画的兴趣。

政治生涯[编辑]

年轻时的马光亚,曾历经一段由教育转向政治发展的岁月:1935年参加小学教员考试及格,1936年在县内私立郭氏光明小学校任教,次年改到公立五十三校及私立胡氏立本小学任教。1939年受聘私立唐氏仁本小学为教导主任,并先后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国民党。1940年任湘潭县党部宣传干事,1942年被选为县参议员。抗日战事期间,与齐白石子齐良琨在湘潭地境从事游击工作。战后,任县政府社会科科长,1946年赴南京任国民政府战略顾问何键(芸樵) 秘书。

悬壶生涯[编辑]

早年随外祖父彭文彩习医,1947年参加中医师考试合格。1951年来台,决定弃政治改行医,在当时中医界闻人也是湖南同乡覃勤门下执弟子礼[4],次年在台北市宁波西街荣生中药行看诊,随即因“白色恐怖”入狱。出狱后“专于临床事业,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不伺候于公卿之门,不奔走于形势之途”[5],展开在台湾长达半世纪的悬壶济世生涯。1962年台北市南昌街上海同德堂国药号成立后,改在同德堂看诊。1980年任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

树人生涯[编辑]

到了1972年, 才接受中国医药学院聘为董事会董事,开始进入中医学教育界。1975年聘为兼任教授,讲授温病学,展开作育中医英才的生涯;1978年改聘为专任教授,兼中医系主任,先后曾任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等职,1993年退休。退休后仍专心著述,教导学生,积极振与中医。认为“中国医学是救人的绝学,我本著它临床,常有一些奇迹般的事迹出现,我写过几种书来报导我在临床上手的例证,……我是按古法临床的,证明我们先贤传下的医学是确实有用的。”[6]

中医思想[编辑]

  • 中国医学是“先议病,再议方”,病证不同,立方便不同,只要辨证准确,是没有不效的。[7]
  • 马光亚自述,他在湖南行医时,多用伤寒论的药方,但是到了台湾,发现因台湾气候,伤寒论药方多无效,因此致力于研究温病学派[8]
  • 周左宇医师曾盛赞马光亚医师一生治病救人,造福无数人群,国医之名当之无愧。

相关学术研究活动[编辑]

  • 2006年国医节-资深中医师经验传承学术研讨会 (马光亚教授学术思想研讨),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中国医药大学主办,台中: 中国医药大学,2006年4月9日。

年表[编辑]

  • 1914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的火焰冲
  • 1919年搬家至上深溪桐子坡,随兄马璧 (光奎) 读小学
  • 1926年举家迁至芭蕉湾开设中药铺,在自家药铺当学徒,由外祖父彭文彩教授医书
  • 1928年娶远房表亲为妻
  • 1929年中药铺迁至马家堰扩大营业,随外祖父彭文彩习医
  • 1935年参加小学教员考试及格
  • 1936年受聘为湘潭县私立郭氏光明小学校教师
  • 1937年改在公立五十三校及私立胡氏立本小学任教,授课之馀则看诊,为乡中最年轻医师
  • 1939年任私立唐氏仁本小学教导主任,先后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国民党
  • 1940年任湘潭县党部宣传干事,兼湘潭民报副刊编辑
  • 1941年任湘潭县党部执行委员
  • 1942年被选为县参议员,为全县最年轻的县参议员
  • 1944年日军陷境,参与敌后工作,组织青年军参加游击工作
  •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推为县参议会秘书。
  • 1946年获派为县政府社会科科长,九月赴南京任国民政府战略顾问何键(芸樵) 秘书
  • 1947年参加中医师检核考试及格[9]
  • 1948年因何键(芸樵) 全家赴香港,而返芭蕉湾
  • 1950年与兄逃难至香港,稍后父亦逃难至香港
  • 1951年4月1日来台,在名中医覃勤 (醒群) 门下执弟子礼。取得中医师检核及格证书 [10]
  • 1952年取得开业执照,5月开始在台北市宁波西街荣生中药行看诊,6月,遭诬为匪谍,系狱
  • 1954年获释,于台北市厦门街112号重新开业
  • 1955年12月24日娶陈玉娇
  • 1958年开始在台北市南昌街上海同德堂国药号兼诊,出版《温病学》,考试院聘为中医师考试典试委员
  • 1972年中国医药学院聘为董事会董事
  • 1973年治愈外交部驻非大使廖仲琴昏厥重症,一时声名大噪[11]
  • 1974年改在南昌街上海同德堂国药号专诊
  • 1975年中国医药学院聘为兼任教授,讲授温病学。教育部聘为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80年任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
  • 1981年中国医药学院改聘为专任教授,兼中医系主任[12],出版《台北临床三十年》。兄叛逃台湾[13],父病逝
  • 1984年任中国医药学院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
  • 1986年出版《台北临床三十年》续集,停止在台北门诊
  • 1987年停止在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看诊
  • 1990年任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
  • 1993年自中国医药学院退休[14],《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简体字本) 出版
  • 1994年5月《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修订再版
  • 1995年《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本出版
  • 1998年《中医如何诊治肝病》出版
  • 2005年9月1日在台北县永和市家中过逝

[按:本年表主要根据马光亚:〈浮生八七自绘〉,收入《马光亚作品集》,页12-21。]

注释[编辑]

  1. ^ 罗铁青序,见马光亚,《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序页3。
  2. ^ 自言:“在台湾临床四十馀年,愧无贡献。惟临床获得的经验不少,择其比较突出者,陆续发表成书。”见马光亚,《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本,合订本序, 页1。
  3. ^ 见董崇敏,〈记马光亚教授二三事 (四)〉存档副本. [201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马光亚,《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本,续集页5﹣6。
  5. ^ 马光亚,《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本,续集页121﹣122。
  6. ^ 马光亚,《中医如何诊治肝病》,页20。
  7. ^ 马光亚,《中医如何诊治肝病》,页21。
  8. ^ 张恒鸿,〈中医药专家学术档案〉,《中医药年报》,27期,4册,页7。
  9. ^ 《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本,续集页4﹣5,作1946年。
  10. ^ 当时为国共内战,考试院自广西邕宁寄发的及格证书寄失,来台后才补发。
  11. ^ 详细病历载《中风与昏厥之辨证与治验》。
  12. ^ 梁明达整理,《马光亚》,年谱,页334,作1978年。《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本,续集页123,作1982年。
  13. ^ 马璧 (光奎) 至北京受聘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共全国政协第5届常务委员,全国人大第6届常务委员。1985年10月病逝中国长沙。
  14. ^ 《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前言,页1云:1992年退休。

主要著作[编辑]

  • 马光亚,《台北临床三十年》,台北:世界书局,1981年。
  • 马光亚,《台北临床三十年》(续集),台北:世界书局,1986年。
  • 马光亚,《中医诊断学》,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
  • 马光亚,《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台北:知音出版社,1993年,1994年修订再版。
  • 马光亚,《台北临床三十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 马光亚,《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本),台北:知音出版社,1995年。
  • 马光亚,《中风与昏厥之辨证与治验》,台北:九思出版社,1996年。
  • 马光亚,《中医如何诊治肝病》,台北:九思出版社,1998年。
  • 马光亚,《马光亚作品集》,楚戈 主编,台北:作者自印,2000年。
  • 马光亚,《中医如何诊治肾病》,梁明达整理,台北:九思出版社,2002年。
  • 马光亚,〈我与中国传统医学〉,收入《台湾中医口述历史专辑》,苏三棱 蔡新富主编,页142-153,台北市:中华民国传统医学会,2003年。
  • 马建中,《中医内科学》,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
  • 马建中,《中医外诊法》,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
  • 马建中,《温热病篇新解》,台北: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1993年。

相关文献[编辑]

  • 大成报医药保健组 编著,〈马光亚:日本脑炎得医治〉,收入《资深中医师的故事》,页92-99,台北:大成报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
  • 梁明达整理,《马光亚》,收入张文康主编《中国百年百名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
  • 李璧如、林绍庚,〈马光亚教授中医学术之渊源、成就与贡献〉,《中医药研究论丛》,第九卷第二期,页1﹣18,2006年。
  • 韩丰隆,《传统中医如何诊治肝病:马光亚教授之临床经验与思路探讨》,台北:长庚大学传统中国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

外部链接[编辑]

  • 马光亚教授治丧委员会,缅怀恩师——一代儒医马公光亚教授[1][永久失效链接]
  • 董崇敏,记马光亚教授二三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