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研究所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4年6月9日) |
新亚研究所 | |
---|---|
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nese Studies | |
校训 | 诚明 |
创办时间 | 1953年 |
学校类型 | 私立 |
校长 | 刘楚华教授 |
校址 | 香港九龙靠背垄农圃道6号 |
校区 | 市区 |
隶属 | 新亚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为一注册慈善团体,开办新亚中学及本研究所) |
网站 | newasia |
新亚研究所(英语: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nese Studies),创立于1953年,是钱穆等中国大陆政权易手后南渡香港的学者,继创办新亚书院后在香港创立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以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及中国哲学三大范畴为专攻领域。研究所为中华民国教育部承认,毕业生通过论文可获教育部验印的硕士、博士学位。新亚研究所与新亚中学共用校舍。
简介
[编辑]新亚书院校训为“诚明”,语出《中庸》。《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是天地万物以诚实运作;诚,是大自然的真理。达至诚,是人人应做的。一举一动合乎诚,就无不明白了。明白了,不仅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万物。达到诚明,需要通过学习和坚持。博学、求教、思考、辨别、实行,是学习的方法;能够坚持学习,明白自身和万物的本性,我们能获得真正的智慧,与天人合一[1]。
据创办人钱穆述及,新亚草创初期经济极为拮据,设备简陋而规模狭小(而在脱离中文大学后亦然),但仍然凭借如此可怜的物质条件而致力表现出一众学者的教育文化理想,就是新亚的精神;同时,当时新亚学生多历颠沛流离,亦多为穷困所迫,但仍有志上进,努力进学,亦是新亚精神的体现[2]。
新亚研究所图书馆藏书逾十三万册,其中线装书五万馀册。新亚研究所历来出版专书五十馀种,《新亚学报》三十一卷,《中国学人》六期,《新亚研究所通讯》九期,共约三千馀万言。四十年来,导师﹑访问学者﹑研究员生之论文﹑演讲﹑月会报告等共五百馀篇。
简史
[编辑]新亚书院时期
[编辑]1949年中国大陆政权易手后,张其昀南渡香港决定创立学院,随后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学者办理,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即亚洲文商专科夜校)[3],及后于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钱穆于新亚书院草创后,即有意兴办中国文史哲研究所之理想,教学及研究中国人文学术,以保存及发扬中国文化为宗旨,并且为有志于中国历史文化之研究的大专毕业生提供深造的机会。遂于1953年秋,创办新亚研究所,初时受亚洲基金会资助,规模甚小设备简陋,只有研究生数人,其后接受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于1955年正式公开招考研究生,导师有钱穆、唐君毅、牟润孙、潘重规等。
新亚研究所于1956年迁入九龙靠背垄农圃道新校舍[4],并于1960至1961年开始招收外籍研究生。1962年,再增设东南亚研究室。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新亚书院与联合书院、崇基学院同为成员学院之一,新亚研究所随新亚书院成为香港中文大学之一员,并受中文大学经费补助,同时4名负责导师获授予中大讲师职位,继续负责所务。在最初的中大显径邨现址建校方案,新亚研究所设于现时的显径邨显贵楼位置;但在马料水建校方案中,已经没有为研究所预留专用房舍。香港中文大学先后于1966及1967年开设研究院及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学部由此包办),新亚研究所因而在1970年停招研究生,改为招聘研究助理学习员。而自唐君毅1968年出任所长后,新亚研究所与大学间关系的问题白热化。
独立研究所
[编辑]1973年新亚书院迁入沙田后,研究所原拟在翌年亦一并迁入,并加设佛学研究组;但在1974年,中文大学停止对新亚研究所的经费补助,新亚书院董事会遂决议将研究所脱离中文大学(迁入计划亦告中止),并将之改隶新成立的“新亚教育文化基金会”(同年6月向台湾教育部门重新备案,7月23日在新亚校董会上通过,并于8月15日正式脱离中大[5]),继续营办,并恢复招收研究生,分文学,史学,哲学三组,但东南亚研究室则并入由大学本部开设之中国文化研究所,而来自美国哈佛燕京学社之援助亦改拨中国文化研究所。
1976年,香港政府建议中大改制,将学科教学的工作统一归由大学中央办理,书院仅负责学生福利及通识教育等工作。新亚书院校董会九位董事,包括唐君毅、李祖法、钱穆、沈亦珍、吴俊升、徐季良、刘汉栋、任国荣、郭正达,以此违反中文大学之“联邦制”本意为由,集体辞职抗议。由此,唐君毅等人不再兼任任何中文大学教席或公职,专注于研究所所务。
1981年,新亚研究所增设博士班,招收有中国文学、史学或哲学之硕士学位者,学位由台湾教育部颁发。
在脱离中文大学后,新亚研究所早期一直受台湾教育部津贴,而且由于有诸如唐君毅、牟宗三等名儒任教,吸引有志人士报读,因此研究所仍能发展;但在90年代,名儒先后退休或去世,且后继无人,加上香港主权移交后,台湾政府减少对研究所支援(取消定期资助),研究所发展备受限制。而在2003年后,台湾政府除颁发硕博士学位外不再在财政上支援研究所(包括不定期资助),经费日益减少,研究所将会面对在中长期内停办的风险。
现况
[编辑]新亚研究所位于在土瓜湾农圃道的新亚中学旧有三层高图书馆翼的三楼,一楼的一个图书馆大半被中学部图书馆占用。原来的研究所图书馆仍保留书库的一楼及二楼空间。图书馆内的书籍远至先秦,近至现代,线装书、百衲本一应俱全,一共十三万册。图书馆没有电脑设备,寻书都要依作者或书名的笔划查册。
2015年起,研究所所长由刘楚华担任,她是香港的古琴家,曾任教浸会大学,亦是七十年代在研究所读书的旧生。根据她2015年的访问,研究所因讲课的大师相继辞世,加上脱离中大新亚书院之后,资源更形紧绌,入不敷支,全靠有心人的捐助,现时很多讲师都是退休教师,只收取微薄酬金,但是艰难的环境,不减研究所人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现时研究所每年只是收取大约三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的课程未获香港政府认可,但是该研究所硕博士学位仍由台湾教育部颁发认可。未来他们还会举办讲座和其他活动,推广传统文化。[6]
历任所长
[编辑]- 钱穆教授(1953-1964,兼任新亚书院校长)
- 吴俊升教授(1964-1968,兼任新亚书院校长)
- 唐君毅教授(1968-1978)
- 严耕望教授(代理)(至1978/12)
- 孙国栋教授(1978-1983)
- 全汉昇教授(1983-1995)(教务长兼任)
- 陈佐舜教授(1995-1998)
- 李杜教授(代所长)(至1999/8)
- 李杜教授(1999-2002)
- 陈志诚教授(2002-2011)
- 廖伯源教授(2011-2014)
- 刘楚华教授(2014-)
著名教授
[编辑]知名校友
[编辑]- 余英时:国学通儒,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
- 唐端正: 新亚书院哲学系第一位学生,退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
- 孙国栋:中国历史学家,前新亚书院院长及新亚研究所所长
- 李学铭:前香港语文教育学院副院长,是《常用字字形表》初版主编,现职新亚研究所
- 陶国璋: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高级讲师。
- 曹仕邦:佛学、史学专家
- 廖伯源:秦汉史专家,前新亚研究所所长
- 刘楚华:香港古琴家、现任新亚研究所所长
- 卢雪崑:牟宗三哲学研究学会会长
- 赵善轩: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院士、国立中山大学台港国际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
- 郑永常: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兼任教授
- 叶 龙:前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文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 陈沛然:香港佛学研究所所长,新亚研究所校友会理事长
- 李卓藩:香港树仁大学助理教授, 前九龙城区议员
- 邓国光:当代经学及文论大家,澳门大学教授
- 陈慧宁: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讲师
- 马显慈:香港公开大学副教授
- 施德玉: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
- 陆大康:中华科技大学餐饮管理系讲师
- 李奇岳:台湾知名评论员,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观光系助理教授,台北市立大学史地系兼任助理教授,DoMo集团董事长,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
- 颜瑞棋:宏国德霖科技大学休闲事业管理系助理教授,铭传大学观光系兼任助理教授
- 陈伟佳:中学校长
- 赖文辉:前荃湾区议员, 香港足球史学会创会秘书及前任副会长
- 韦金满:前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新亚研究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新亚研究所Facebook专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新亚研究所图书馆Facebook专页
- 新亚硏究所通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大学图书馆数码化项目,Hong Kong Journals Online
- 牟宗三老师及新亚研究所访问专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