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芭里
芝芭里(台罗:Tsi-pa-lí[1] ),是台湾桃园市中坜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中部偏西。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与芝芭里(行政区划)相近。
本地区东北部为“高铁青埔特区”的一部分。
地名由来
[编辑]芝芭里地名很早,早在1610年代的《福建海防图》中就在桃园地区标示“芝巴山里”的地名。该地名的起源说法有二:一为源自平埔族芝芭里社(凯达格兰语),或芝包里社。清康熙雍正年间即有该地名出现,另一为源自地形似女阴(客语“芝芭”“膣屄”同音),故有此名。[1]
历史
[编辑]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芝芭里地区为一街庄,称为“芝芭里庄”,隶属于桃涧堡。该庄北与洽溪仔庄为邻,东与青埔庄、兴南庄为邻,南边为三座屋庄,西边为大仑庄[2]。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桃仔园厅大仑区。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改名桃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芝芭里”大字,隶属于新竹州中坜郡中坜街,大字下有“芝芭里”、“大路下”小字名[3]。
战后中坜街改制为中坜镇,隶属于新竹县,大字亦改制为里。1950年桃、竹、苗分治,中坜镇改隶属于桃园县。1967年,中坜镇因人口达10万而改制为中坜市。2014年12月,桃园县升格为直辖桃园市,中坜市改制为中坜区。
语言
[编辑]当地原为客家人开垦,使用饶平客家话[4],后受到周围聚落影响,现今闽南语使用占多数。[1]
聚落
[编辑]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芝芭里、大路下、干陂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5]。此外,本地区尚有斗门埤、梁厝、江厝、水圳头、大邱田 等聚落。
交通
[编辑]省道台31线又称“高铁桥下桃园段道路”,是芦竹至湖口与高铁并行的平面干道,大致以东北—西南走向经过芝芭里地区西北部,向东北可前往青埔及中坜、大园、芦竹的高铁沿线各地,向西南可前往新屋、杨梅、湖口的高铁沿线各地。
县道113号是大园至龙潭十一份的道路,大致以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经过本地区中部,向北可前往青埔、大园后,于埔顶与省道台15线交会;向南可前往中坜市区、龙潭后,于十一份与省道台3甲线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