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亞海域環境管理區域合作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亞海域環境管理區域合作計劃(英語:Partnership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the Seas of East Asia,簡寫為 PEMSEA)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實施、聯合國項目事務廳執行的區域合作夥伴關係計劃。該項目始於1993年[1]。2012年7月31日起,東亞海域環境管理區域合作計劃由菲律賓環境和自然資源部承辦,並在菲律賓奎松市環境和自然資源部設有辦公室。[2]

2014 年 12 月 9 日,在中國青島設立中國-PEMSEA可持續海岸帶管理合作中心。[3][4]

每年7月召開的東亞海夥伴關係理事會是PEMSEA的最高決策機制,每三年召開一屆的東亞海大會是PEMSEA影響力最大的活動,期間召開的部長論壇一般會通過部長宣言,指導PEMSEA的發展方向。目前已經召開了四屆部長會議。2006年中國海口承辦了第二屆東亞海大會,部長會議通過了《海口宣言》。

2003年12月,由12個國家政府通過的《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英語: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eas of East Asia,簡寫為 SDS-SEA),是PEMSEA的主要業務。目前在實施的項目有近10個,最大的項目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實施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項目」,項目總資金1.4億美元,包括全球環境基金贈款1000萬美元。此外贈款方包括世界銀行、聯合國環境署、瑞典發展援助局、韓國麗水項目、日本海洋政策研究基金會等。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每年都有捐贈,支持秘書處的業務和人員工資。自2007年起,中國每年捐贈100萬人民幣。

PEMSEA的具體職責包括:

  1. 發展夥伴關係,籌集資金,組織實施《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氣候變化防禦能力,降低溢油等人為事故的災害和損失,包括生物多樣性,實施生物漁業戰略,促進水資源利用的效率,降低海洋污染。
  2. 舉辦三年一屆的東亞海大會,回顧戰略的實施進展,交流實施經驗,部長會議並為PEMSEA的發展方針和策略。
  3. 舉辦東亞海夥伴關係理事會和執委會會議,監督部長會宣言的實施情況。
  4. 建立和發展PEMSEA地方政府網絡、海岸帶綜合管理大學網絡、PEMSEA可持續企業網絡、青年論壇等網絡和平台,促進東亞海區域不同團體之間的交流,推動《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投資。
  5. 組織培訓,發揮大學網絡成員的作用,提高地方政府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的能力。
  6. 推廣海岸帶綜合管理標準化建設,組織地方政府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的認證工作。

合作夥伴[編輯]

PEMSEA 的合作夥伴包括下列贊助夥伴、國家合作夥伴、非國家合作夥伴和合作機構:

贊助夥伴[5][編輯]

國家合作夥伴[6][編輯]

非國家合作夥伴[編輯]

合作夥伴[編輯]

除了官方的國家和非國傢伙伴外,PEMSEA還與許多合作組織合作,包括國際和區域性非政府組織、行業協會、發展組織、區域項目和研究機構。這些合作夥伴關係在協調和整合在東亞地區海岸和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規劃、投資和其他戰略干預方面的共同努力中發揮着重要作用。[26]

參考資料[編輯]

  1. ^ History.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2. ^ PEMSEA Signs Headquarters Agreement with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PEMSEA. 2012-08-28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3. ^ PEMSEA中心.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中文(中國大陸)). 
  4. ^ China-PEMSEA Sustainable Coastal Management Center Launched.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5. ^ Funding Partners.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6. ^ Country Partners.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7. ^ Coastal Management Center (CMC).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8.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Enclosed Coastal Seas Center (EMECS).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9. ^ UNEP Global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Land-Based Activities (UNEP/GPA).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0. ^ IOC Sub-Commission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IOC-WESTPAC).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1. ^ International Ocean Institute (IOI).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2. ^ IPIECA.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3. ^ 关于Ipieca. 國際石油工業環境保護協會.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中文). 
  14. ^ Korea Environment Institute (KEI).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5. ^ Korea Institute of Oc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IOST).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6. ^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KMI).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7. ^ Korea Marin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KOEM).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8. ^ Marine Biodiversity Institute of Korea (MABIK).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19. ^ Norwegian Institute for Water Research (NIVA).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20. ^ Northwest Pacific Action Plan (NOWPAP).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21. ^ Ocea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OPRI-SPF).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22. ^ Oil Spill Response Limited (OSRL).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23. ^ Plymouth Marine Laboratory (PML).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24. ^ PNLG for Sustainable Coastal Development.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25. ^ UNDP/GEF Small Grants Programme (SGP).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 
  26. ^ Collaborating Organizations. PEMSEA. [202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