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抗體
屬性 | |
---|---|
蛋白質類型 | 免疫球蛋白 |
功能 | 抗原中和 |
產品 | B細胞[1][2] |
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NAb)是一種用於防止細胞被某種抗原(感染原、毒素)侵害,能與之特異性結合併發揮中和作用,而具有保護力的抗體。
中和抗體的原理是通過與感染性粒子的表面結構(抗原)特異性結合,阻止乃至中和粒子與其可能感染和破壞的宿主細胞相互作用[3]。由中和抗體引起的免疫稱為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因為免疫系統會在任何感染發生之前消除傳感染性粒子,並對無突變的感染粒的再感染,產生完全抵抗力。
例如白喉抗毒素,就是通過中和白喉棒狀桿菌製造的外毒素的生化作用,來達到治療作用[4]。又如新冠病毒靠刺突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與人體細胞膜蛋白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結合以進入細胞,若某抗體具有與此受體結合域正確位點結合,且使病毒無法進入細胞而失去感染力,則此抗體稱為中和抗體,意味能中和病毒的毒力。
在自然情況下,中和抗體的生成主要是對抗病毒感染,由病毒表面的包膜蛋白或衣殼蛋白刺激宿主所產生。中和抗體的類型可以是IgG,IgM,或sIgA;其機制是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病毒受體(如上述ACE2)」競爭「病毒抗原表位(如上述RBD)」,以阻止病毒吸附,接着巨噬細胞會吞噬此抗體與病毒免疫複合物而清除之。
中和方法
[編輯]大多數的抗體都是通過與抗原結合,激發白細胞來處理抗原所在的外來物,並最終將其消滅。而中和抗體和結合抗體的區別在於,前者中和抗原的生化作用,而後者則與之結合變成一種有待處理的標誌[5]。這其中的差異可以用β干擾素來說明:
「抗體可以僅僅與β干擾素或者醋酸格拉替雷結合後不會影響其作用,此時是結合抗體;又或者可以阻止或者中和它們的生化活性,此時是中和抗體。」——馬克·S·弗里德曼(醫學)碩士
這個差別使得中和抗體可以抵抗攻擊免疫系統的病毒,因為除了需要生產這種抗體之外,白細胞不需要接觸並處理這些病毒,在這個前提條件下,中和抗體就可以使病毒失去活性[5]。
現代測試
[編輯]中和抗體展示出了可以用於治療逆轉錄病毒感染的這種潛在能力,而醫藥專家和研究人員也已經展現了影響生產該類型抗體的基因編碼,是如何幫助抵禦損害免疫系統的感染的。他們以HIV作為此類抗體可以治療的示範目標[6]。近期也報道了能對抗流感的強效廣譜人類中和抗體(如CR6261),並建議了可能可行的策略,以生產可以提供終身免疫保護的改善疫苗。另一種與中和抗體量產有關的疾病是多發性硬化症及其造成的殘疾,其中中和抗體對後者的作用被證明是有限的[2]。這種改善型的治療並不是新發明,在1998年美國國家多發性硬化症協會發表的共識聲明就建議通過治療來緩解這些症狀[2]
疾病 | 進展 | 是否已應用 |
---|---|---|
多發性硬化症 | 儘管目前有一定的進展,但在製藥上存在一些困難。 | 是 |
HIV | 研究發現中和抗體有可能可以阻止病毒的感受器。 | 否 |
製藥問題
[編輯]儘管中和抗體可以與逆轉錄病毒對抗,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攻擊原本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重組蛋白藥物,尤其是那些從動物身上提取改造的,通常都是中和抗體的作用目標。例如藥物Rebif、Betaseron以及Avonex等[2]。
引用
[編輯]- ^ Mike Recher; et al. Deliberate removal of T cell help improves 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y production. Nature Immunology. 8 August 2004 [200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9) –透過Nature.com.
- ^ 2.0 2.1 2.2 2.3 Julia Stachowiak.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About.com. August 15, 2008 [13 June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4).
- ^ Neutralizing antibody. Biology-Online. 2008 [200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 ^ AssessScience. McGraw-Hill. [200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7).
- ^ 5.0 5.1 Freedman, Mark S. The Role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MS Treatments. Medscape. August 30, 2003 [2009-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0).
- ^ Satiago, Mario L.; Mauricio Montano; Robert Benitez; Ronald J. Messer; et al. Apobec3 Encodes Rfv3, a Gene Influencing Neutralizing Antibody Control of Retrovirus Infection. Science Magazine (AAAS). 2008 [200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