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戶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千戶制,又稱為敏罕蒙古語ᠮᠢᠩᠭᠠᠨ鮑培轉寫mingγan西里爾字母мянган),是古代蒙古族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1]

千戶制源於鮮卑族在游牧時代的兵制,在中原地區轉換成府兵制衛所制,亦形成女真人猛安謀克制度,及成吉思汗的蒙古族所沿襲,改變了原先蒙古各氏族部落雜居的狀況。[1][2]該制度在1204年攻打乃蠻部之前便已實行。1206年蒙古帝國成立後,成吉思汗將蒙古編為九十五個千戶,任命八十八位開國功臣為千戶那顏(即千戶長),由他們統領千戶,並由其子孫世襲。千戶之上還設有萬戶,其下則有百戶、十戶。[2][3]

元代又將萬戶、千戶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百戶分為二等,並分別設有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2]千戶所按所轄軍士多少劃分,七百人以上為上千戶所,五百人至七百人為中千戶所,三百至五百人則為下千戶所。[4]每一千戶所還設有達魯花赤一人。[2]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門巋. 《二十六史精要辞典》. 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3. 
  2. ^ 2.0 2.1 2.2 2.3 陳永齡. 《民族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 
  3. ^ 王槐茂. 《成吉思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4. ^ 呂宗力.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北京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