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叔孫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叔孫建
出生365年
代國
逝世437年
北魏
職業北魏將領

叔孫建(365年—437年),鮮卑姓乙旃氏,鮮卑名幡能健(乙旃幡能眷、乙旃幡能建、乙旃健、乙旃眷、乙旃建),北魏孝文帝改革後,乙旃被改漢姓叔孫,才開始被稱作叔孫建。《宋書》稱其為涉歸幡能健乙旃眷[1],代人。北魏初年重要將領,多次參與進攻南朝宋的戰事。

生平

[編輯]

叔孫建是叔孫骨之子,以智勇著稱,拓跋珪於代國亡國,住在賀蘭部時,叔孫建就常伴隨左右。拓跋珪復國後,以叔孫建為外朝大人,與安同十三人管理庶務,參軍國之謀。後又曾隨秦王拓跋觚出使後燕,經過六年,回國後任都水使者,中領軍,賜爵安平公,加龍驤將軍。後出任并州刺史,但因公事而被免去官爵,派去守衞鄴城城園。

魏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後,念及叔孫建昔日的功勞,故此任命其為正直將軍、相州刺史。神瑞二年(415年),河西飢荒中的胡人劉虎等反叛,將軍公孫表討伐失敗,拓跋嗣聽從崔宏的建議[2],假授叔孫建以前的官爵,命其督公孫表再次討伐劉虎,最終於次年平定劉虎[3]。平定劉虎的同年,東晉劉裕發動北伐戰爭進攻後秦王仲德率水軍進入黃河,將進攻關中,但正逼近魏佔的滑臺(今河南滑縣)。時魏兗州刺史尉建因畏懼而棄城北走,令王仲德兵不血刃地入城。拓跋嗣聞訊即派叔孫建及公孫表等率軍渡河,並斬殺尉建,指責王仲德侵略魏境。不過王仲德所派竺和之堅持他們一直是想借道伐秦,無攻魏之意,只是尉建無故棄城逃走才順勢入城,沒發生過戰爭[4]。隨後叔孫建與劉裕通訊,劉裕亦重申只是想借道攻秦,沒伐魏的意思[5]。可是拓跋嗣仍然提防晉軍,晉水軍於次年(417年)西上時更與魏軍在黃河北岸發生過軍事衝突[6],而拓跋嗣亦命叔孫建及長孫嵩各選精兵,觀望形勢,待劉裕西過後襲擊晉彭城等地。同年劉裕滅秦,叔孫建亦班師,受命遷鎮鄴城[7]

叔孫建後於泰常三年(418年)遷任廣阿鎮將[8],任內盜賊被其打擊得消聲匿跡,建立了很大的威名。泰常七年(422年),南朝宋武帝劉裕去世,北魏趁機南侵,叔孫建以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楚兵將軍、徐州刺史,率軍自平原郡南渡黃河進攻宋的青、兗二州各郡。叔孫建渡河後,宋兗州刺史徐琰即棄城逃走,泰山高平金鄉各郡皆盡入魏軍之手。接著叔孫建轉攻青州,至次年攻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時,其兵力所向的城邑都潰敗,唯宋青州刺史竺夔東陽城(今山東青州市)抵抗,並堅壁清野。魏軍因人民拒守而無法得糧,拓跋嗣遂派於青州有威信的刁雍前往募兵,協助叔孫建等。隨後叔孫建率三萬騎進攻東陽,竺夔等人奮力拒守,並不時出奇兵突襲魏軍。不過由於魏軍長期圍困,攻勢亦愈見猛烈,東陽守軍的情況愈來愈差。宋將檀道濟等的援軍於是先去救援青州。叔孫建進攻東陽時,曾經在東陽北城牆開了三十多步寛的缺口,但他拒絕刁雍趁機攻進城建議,無法攻陷東陽。刁雍知檀道濟快來,又向叔孫建自請率兵五千據險抵擋連成方陣的宋軍,不過叔孫建見當時魏軍因暑熱而有疫病,決意撤退。不久魏軍燒掉軍營及攻城器具退兵,而檀道濟等到後亦因糧盡而不及追擊,叔孫建成功率魏軍全身而退。接著叔孫建率軍增援進攻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的奚斤,並成功攻下虎牢。叔孫建因功獲賜爵壽光侯,加鎮南將軍。

神䴥三年(430年),南朝宋北伐,魏軍修整河南兵力,故棄守滑臺、碻磝(今山東茌平)、洛陽及虎牢。不久,魏軍就反攻宋軍,派兵進攻洛陽,同時又命叔孫建與長孫道生渡過黃河南進。宋將到彥之知虎牢已失,於是撤軍南返,兗州刺史竺靈秀亦棄守須昌(今山東須城鎮),南奔湖陸(今山東魚臺東南),叔孫建率軍追擊竺靈秀,在湖陸擊敗之,殺五千多人,進軍至鄒魯地區才還兵范城(今河南范縣)。隨後,叔孫建轉任平原鎮大將,加征南大將軍、都督四州諸軍事,封丹陽王。次年,魏軍進攻滑臺,檀道濟等人率兵救援,叔孫建及長孫道生拒抗。檀道濟到壽張時與叔孫建相遇,卻為奮勇的宋軍擊敗。隨後檀道濟進軍濟水,二十多日內與魏軍發生三十多場戰事,魏軍都屢見敗跡。檀道濟到歷城縣時,叔孫建派騎兵從檀道濟軍前後進擊,並焚毀其糧草,令其缺糧,成功阻截了檀道濟援軍,最終助攻滑臺的魏軍攻陷滑臺。

叔孫建為人沉實機敏,又多智謀,行軍征伐時也是出謀劃策的人。他治軍清整,號令嚴明,而且禮待賢士,於是任平原鎮大將十多年間安撫內外,很得邊民稱頌,魏初諸將亦鮮有人比得上他。太延三年(437年),叔孫建去世,享年七十三,拓跋燾深感可惜,賜諡號,賜葬金陵

子女

[編輯]
  • 叔孫俊,長子,衞將軍、安城公,曾瓦解朱提王拓跋悅刺殺明元帝的計劃。
  • 叔孫隣,爵丹陽公,官至鎮西將軍、涼州鎮大將,但因其與奚牧貪奪財物,在當地專橫行事而被誅殺。

註釋

[編輯]
  1. ^ 《宋書·索虜傳》:「虜又遣楚兵將軍、徐州刺史安平公涉歸幡能健、越兵將軍青州刺史薛道千、陳兵將軍淮州刺史壽張子張模東擊青州,所向城邑皆走。」中華書局《宋書·少帝紀》校勘記亦稱涉歸幡能健即叔孫健。《宋書·檀道濟傳》亦載:「軍至東平壽張縣,值虜安平公乙旃眷。」《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將叔孫建及乙旃眷當作兩人。而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認為以上記述中的人物與叔孫建事跡、年代及官封都吻合,認為所指其實就是叔孫建,並認為叔孫建原名就是乙旃幡能健。
  2. ^ 《魏書·崔玄伯傳》:「玄伯對曰:『表等諸軍,不為不足,但失於虎分,故使小盜假息耳。胡眾雖盛,而無猛健主將,所謂千如共一膽也。直得大將軍為胡所信服者,將數百騎,就攝表軍以討之,賊聞之,必望風震怖。壽光侯建,前在并州,號為盛猛,胡醜畏服,諸將莫及。』太宗從之,遂平胡寇。」
  3. ^ 《魏書·太宗記》:「(泰常元年)九月戊午,前并州刺史叔孫建等大破山胡。劉虎渡河東走,至陳留,為從人所殺。」
  4. ^ 《魏書·叔孫建傳》:「和之曰:『王征虜為劉太尉所遣,入河西行,將取洛城,掃山陵之寇,非敢侵犯魏境。太尉自遣使請魏帝,陳將假道。而魏兗州刺史不相體解,望風捐去,因空城而入,非戰攻相逼也。魏晉和好之義不廢於前。』」
  5. ^ 《魏書·叔孫建傳》:「裕答曰:『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而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道由於魏,軍之初舉,將以重幣假途。會彼邊鎮棄守而去,故晉前軍得以西進,非敢憑凌魏境。』」
  6. ^ 《宋書·武帝紀中》:「(義熙十三年)三月庚辰,大軍入河。索虜步騎十萬,營於河津。公命諸軍濟河擊破之。」
  7. ^ 《魏書·太宗記》:「(泰常二年)冬十月己酉,詔司徒長孫嵩等還京師,遣叔孫建鎮鄴。」
  8. ^ 《魏書·太宗記》:「(泰常三年)五月丙午,詔叔孫建鎮廣阿。」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魏書·卷29》,出自魏收魏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20》,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

[編輯]
  • 《魏書·叔孫建傳》
  • 《北史·叔孫建傳》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