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林波斯槽溝群

座標25°00′N 114°06′W / 25°N 114.1°W / 25; -114.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林匹克塹溝群
熱輻射成像系統拍攝的奧林波斯塹溝群白晝圖像。
類型塹溝
位置塔爾西斯
坐標25°00′N 114°06′W / 25°N 114.1°W / 25; -114.1
長度420公里
名稱古典反照率特徵
顯示了主要特徵的塔爾西斯區地圖,塔爾西斯區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包括太陽系中已知最高的奧林帕斯山。請注意什洛尼爾斯小火山,雖然它看起來很小,但實際上它約和地球上的珠穆朗瑪峰一樣高。

奧林匹克塹溝群(Olympica Fossae)是分布於火星塔爾西斯區北緯25度、西經114.1度的一系列塹溝,總長約有420公里,其名稱取自北緯17度、西經134度的一處反照率特徵[1]。這些槽溝群的一部分被認為既是溢出河道,又是熔漿通道,在火星過去不同地質時期,熔岩流和突發性暴洪都流過了這些通道[2]

奧林匹克塹溝群是一系列大的槽溝,在火星的地理語言中稱為「塹溝群」(Fossae)。當地殼沿着兩個次平行面或斷層拉伸至破裂時,就會形成槽溝。斷層間的中間部分向下塌陷,形成凹槽,並沿兩側留下陡峭的懸崖。有時,地層在拉伸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塌洞而形成一條陷坑線,此類以斷層為界的地質構造也稱為地塹[3]

下圖顯示了奧林匹克塹溝群中一些黑色條紋,這種條紋在火星上很常見,它們通常出現在撞擊坑、槽溝和山谷的陡坡上。條紋開始時呈黑色,隨着時間的推移會逐慚變淡。有時它們啟始很小的一點,然後擴散到數百米遠的地方。並被看到會繞開障礙物移動,如巨石[4],據信,它們是明亮的塵埃崩塌後,所暴露出的較暗底層。但是,也已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想法來解釋它們,有些涉及到水甚至生物生長 [5][6][7]。出現在區域中的條紋被塵埃覆蓋,火星表面大部分已被塵埃覆蓋,從大氣中沉降下來的細塵覆蓋了一切。對這種塵埃我們現已了解很多, 因為火星探測器的太陽能電池板就被塵埃覆蓋,從而造成電能下降。火星漫遊車的動力已多次被風恢復,通過塵暴清潔了面板並提高動力[8]。接近了40%。火星的軌道要比地球要橢圓得多,與太陽的遠近點差異非常大,而地球則就小的多。此外,每隔幾年,整個火星都會被全球性沙塵暴吞沒。曾經美國宇航局的水手9號飛船抵達那裡時,在沙塵暴中看不見任何一切[9][10],自那時以來,還觀察到多次全球性沙塵暴。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1-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3). 
  2. ^ Carr, M.H. (2006), The Surface of Mars. Cambridge Planetary Science Se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 存档副本. [2021-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7). 
  4. ^ http://www.space.com/image_of_day_080730.html
  5. ^ 存档副本. [2021-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1). 
  6. ^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streaks_mars_streaks_030328.html
  7. ^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mars_
  8. ^ 存档副本. [2021-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9). 
  9. ^ ISBN 0-517-00192-6
  10. ^ Hugh H. Kieffer. Mar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2 [7 March 2011]. ISBN 978-0-8165-125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另請參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