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康特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康特拉
活躍期1979-1990
動機推翻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所建立的政府
活躍地區尼加拉瓜全境
意識形態反共主義
右翼恐怖主義
右翼民粹主義
民族主義
政治立場極右翼
人數12萬5000人(鼎盛時期)
盟友 美國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洪都拉斯
 以色列
 墨西哥
 臺灣[1]
對手 FSLN

康特拉(西班牙語:Contra,為la contrarrevolución的縮寫,意為「反革命」)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尼加拉瓜各種親反共反政府的右翼反叛團體的統稱。它們受美國支持和資助,反對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政府及其實行的改革尼加拉瓜民主力量成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對抗組織之一。 1987年,幾乎所有的對抗組織都至少在名義上與尼加拉瓜抵抗組織聯合。這些人多是前總統安納斯塔西奧·索摩查·德瓦伊萊政府的軍警和公務員。

在對尼加拉瓜政府的戰爭中,反政府武裝犯下大量侵犯人權行為,並採用恐怖主義手段進行1300多起恐怖襲擊。這些行動經常作為戰略的一部分而係統地進行。反對派的支持者們試圖淡化這些違規行為,特別是美國的列根政府,他們參與了一場白色宣傳運動,以改變輿論以支持反政府武裝,同時暗中鼓勵反政府武裝攻擊平民目標。

叛亂分子從早期階段就接受了美國政府的財政和軍事支持,並決定性地依賴於它。在被美國國會禁止支持後,列根政府仍暗中繼續計劃。這些非法活動最終導致了伊朗門事件。在1990年代美國不再支持後便節節敗退並停止活動。

歷史

[編輯]

起源

[編輯]

康特拉最開始並不是鐵板一塊的軍事組織,而是由三個部分組成:

  • 第一部分是尼加拉瓜國民警衛隊英語Nicaraguan National Guard的前士兵和其他曾為尼加拉瓜前獨裁者索莫查家族服務的右翼群體。[2]這些人後來在尼加拉瓜民主力量 (FDN) 的軍隊中尤為常見。除了加入康特拉外,國民警衛隊的殘餘人員組建了九月十五日軍團英語Fifteenth of September Legion、反桑地諾游擊隊特種部隊和民族解放軍等軍事團體。然而,最初這些團體規模很小,很少對桑解陣進行主動襲擊。[2]
  • 第二部分是曾於桑解陣合作反抗索摩查家族,但在革命成功後與桑解陣理念不合或感到背叛的人,比如曾任桑解陣國務委員會委員的埃德加·查莫羅英語Édgar Chamorro因為不認同桑地諾政府的政策而離開尼加拉瓜,並在邁阿密加入了由尼加拉瓜流亡者組成的尼加拉瓜民主聯盟英語Nicaraguan Democratic Union(以下簡稱UDN)。[2]除此以外,曾與桑解陣合作過的農民武裝組織MILPAS英語MILPAS在1979年加入到反對桑解陣的陣營。[3][4]
  • 第三部分是一些單純反對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和反共產主義的尼加拉瓜人。[2]

主要組織

[編輯]
FDN領導人阿道夫·卡萊羅

中情局和阿根廷情報部門希望在提供大規模援助之前統一反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的事業,於是說服九月十五軍團、UDN和幾個反共軍事團體於1981年9月合併為尼加拉瓜民主力量英語Nicaraguan Democratic Force(以下簡稱FDN)。[5]儘管FDN的大多數任是曾經支持或服務索莫查家族的國民警衛隊士兵,但擔任其領導人的是商人和反索莫查活動家阿道夫·卡萊羅英語Adolfo Calero[2]埃德加·查莫羅曾表示,UDN內部強烈反對與國民警衛隊合作,最終是在中情局的堅持下才進行合併的。

新組建的國防軍以鄰國洪都拉斯為基地,由前國民警衛隊上校恩里克·貝穆德斯 (Enrique Bermúdez) 指揮,開始吸收尼加拉瓜北部規模較小的叛亂力量。該軍主要由美國提供資金、訓練、裝備、武裝和組織,很快成為尼加拉瓜最大、最活躍的反政府組織。[2]

1982年4月,曾在桑解陣政府擔任高職的埃登·帕斯托拉英語Edén Pastora組織了桑地諾革命陣線並加入到反共游擊隊民主革命陣線英語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Alliance,並向桑地諾政府宣戰。[6]他本人曾是桑解陣黨員,於1981年突然辭職並叛逃。帕斯托拉是一位受歡迎且富有魅力的領導人,其組織最開始發展十分迅速,不過他只是將自己限制在尼加拉瓜南部地區活動。[2]1984 年 5月30日,他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遭到炸彈襲擊後,他宣布「自願退出」反政府鬥爭。[2]

第三股力量為尼加拉瓜原住民所組建的Misurasata。[7]最開始由尼加拉瓜大西洋沿岸的米斯基托人、蘇莫人和拉瑪人所組建。1981年12月,尼加拉瓜政府試圖將原住民的土地國有化並與原住民爆發了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至少10,000名印第安人被強迫遷往內陸的重新安置,一些原住民的村莊被桑解陣燒毀,Misurasata就此誕生。[7]但是Misurasata於1983年分裂,領導人斯特德曼·法戈斯·穆勒帶領一部分人與FDN結盟,其餘人則與桑解陣妥協。1984年12月8日,Misurasata與尼加拉瓜政府於波哥大簽署了一項停火協議,尼加拉瓜政府承諾給予原住民自治權,同時Misurasata也不再與桑解陣進行鬥爭。[8][9]

美國的支援

[編輯]

尼加拉瓜訴美國案中,尼加拉瓜政府在國際法庭上稱康特拉完全是美國的產物。[10]這一說法遭到了美國的反對並最終被駁回。[10]然而,康特拉與美國關係密切的證據被認為是壓倒性的、無可辯駁的。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他們提供資金、訓練、武器和情報。[10]考慮到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從古巴蘇聯獲得了大量武器和支持,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和幫助,反政府武裝不太可能能夠開展重大軍事行動並與尼加拉瓜政府之間戰鬥如此之久。[10]

政治

[編輯]

美國政府認為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對美國政府和公司在尼加拉瓜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構成威脅。[11]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1983年表示,「(美國)南部邊境的防禦岌岌可危。儘管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建立的政府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承認,但美國仍繼續反對新尼加拉瓜政府,並反對古巴和蘇聯對其的支持。[12][13][14]1981年,剛上任的羅納德·里根指責桑解陣將共產主義帶到中美洲並援助薩爾瓦多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15]儘管外國觀察家普遍認為1984年尼加拉瓜選舉是公平的,但里根政府仍認為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不民主。[16][17]不過,整個20世紀80年代,桑解陣政府被美國政府資助的組織自由之家視為「部分自由」。[18]

1982年1月4日,里根簽署了絕密的《國家安全決策指令17》,授權中情局在尼加拉瓜招募反政府武裝,並以19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支持反政府武裝。[15]為反政府武裝提供大量支持是里根主義的重要體現之一,里根一直呼籲向反對共產主義政府的運動提供軍事支持。然而,從1981年起,美國已經開始支持桑解陣政府的反對派武裝。從一開始,中情局就負責此事,為反政府武裝提供武器、衣物、食物和訓練,同時也負責監督反對派武裝。

參考文獻

[編輯]

Todd, Dave (26 February 1986). "Offensive by Nicaraguan "Freedom Fighters" May be Doomed as Arms, Aid Dry Up". Ottawa Citizen. Retrieved 27 June 2011.

  1. ^ Baron, James. The Cold War History Behind Nicaragua's Break With Taiwan. thediplomat.com. The Diplomat. [24 April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Hamilton, Lee H.; Inouye, Daniel K. Report of the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Investigating the Iran/Contra Affair. DIANE Publishing. 1995-11 [2024-07-09]. ISBN 978-0-7881-26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英語). 
  3. ^ Internet Archive. Comandos. New Yrok: H. Holt. 1991: 49–56. ISBN 978-0-8050-1475-4. 
  4. ^ Horton, Lynn. Peasants in arms: war and peace in the mountains of Nicaragua, 1979-1994. Monographs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hens: Ohio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8: 95-117. ISBN 978-0-89680-204-9. 
  5. ^ Contra Organizations: The Contra Story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eb.archive.org. 2007-06-13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1). 
  6. ^ Edén Pastora: A wanted man / News / Top Story / News / Costa Rica Newspaper, The Tico Times. web.archive.org. 2010-12-15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5). 
  7. ^ 7.0 7.1 americas-watch-reports-human-rights-in-nicaragua-1986-feb-1987-174-pp. Human Rights Documents online. [2024-07-09]. 
  8. ^ Bogota Accord (PDF).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27). 
  9. ^ From Conflict to Autonomy in Nicaragua: Lessons Learnt (PDF). [2024-07-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9-16). 
  10. ^ 10.0 10.1 10.2 10.3 Gill, Terry D. Litigation strategy at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a case study of the Nicaragua v. United States dispute. Legal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Dordrecht ; Boston : Norwell, MA: M. Nijhoff ; Distributed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ISBN 978-0-7923-0332-9. 
  11. ^ THOMPSON, JOHN A. The Exaggeration of American Vulnerability: The Anatomy of a Tradition. Diplomatic History. 1992-01, 16 (1): 29. ISSN 0145-2096. doi:10.1111/j.1467-7709.1992.tb00482.x. 
  12. ^ 1984: Sandinistas claim election victory. 1984-11-05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英國英語). 
  13. ^ Cimons, Marlene. President Shifts Emphasis From Contra Warfare. Los Angeles Times. 1987-05-04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美國英語). 
  14. ^ ISLA. The Foreign Connection. I.S.l.A. 1987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4) (英語). 
  15. ^ 15.0 15.1 NSDD -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s - Reagan Administration. irp.fas.org.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16. ^ Opinion | NICARAGUAN VOTE:'FREE, FAIR, HOTLY CONTESTED'. The New York Times. 1984-11-16 [2024-07-0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1) (美國英語). 
  17. ^ 1984: Sandinistas claim election victory. 1984-11-05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英國英語). 
  18. ^ Appendix B: Journalism Freedom: 1980–2008 (Country Ratings from Freedom House) - Seychelles. 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 (2455 Teller Road,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91320 United Stat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