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國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

座標34°42′19″N 135°29′24.5″E / 34.70528°N 135.490139°E / 34.70528; 135.4901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國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
Deutsches Generalkonsulat in Osaka-Kobe
在大阪・神戸ドイツ総領事館
德國領事館標誌
德國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所在建築
詞源大阪府神戶市
概要
類型總領事館
地點 日本大阪市
地址北區大淀中1-1-88
梅田藍天大廈東棟35樓3501室
座標34°42′19″N 135°29′24.5″E / 34.70528°N 135.490139°E / 34.70528; 135.490139
領館資訊
所屬部門 德國外交部
總領事歐博哲(2020-)
網站
https://japan.diplo.de/ja-de/vertretungen/generalkonsulat
https://japan.diplo.de/ja-ja/vertretungen/gk
地圖
地圖

德國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德語:Deutsches Generalkonsulat in Osaka-Kobe,日語:在大阪・神戸ドイツ総領事館)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日本國大阪府大阪市設立的總領事館領區範圍覆蓋西日本的所有行政縣,包括愛知縣岐阜縣富山縣

在2019年,該領事館是德國唯一一座館名包含2座城市的駐外使領館。[1]

歷史

[編輯]

德國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的歷史與神戶市兵庫縣的發展密切相關。1868年1月1日,日本政府在神戶村附近提供了一塊50公頃的土地作為對外貿易點。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許多德國人來到神戶,購置土地並開始經商。當時德國人對日本當局所要求的利益代表是由來自克尼夫勒洋行(Kniffler & Co.)的漢堡商人奧古斯特·埃弗斯德語August Evers所代理,該洋行即如今著名的貿易公司斯伊利集團德語C. Illies & Co.的前身。隨着神戶作為港口和貿易中心對於德國人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後者遂於1874年在神戶設立了名為「德意志帝國駐兵庫-大阪領事館」(Kaiserlich Deutsches Konsulat in Hyogo und Osaka)的專職領事機構。至1897年,德國與日本當局之間的通信往來已超過1781件,當時德僑社區的人口亦達136人,另有115艘德國船隻在神戶活動。領事工作量的增加需要有合適的館舍,為此,在神戶「東町117番地」建造的德國領事館新館舍於1901年12月28日開幕。至1902年,鑑於當時神戶地位的飛速發展,它被更名為「德意志帝國駐神戶總領事館」。1906年,德國議會的首個官方代表團訪問該領事館,同時對前一年結束的日俄戰爭進行了解。隨着德語學校於1909年9月建立,為德國人在神戶的牢固定居奠定了進一步的基礎,其影響深遠時至今日。[2][3]

1914年8月23日,隨着大日本帝國德意志帝國宣戰,日德兩國進入戰爭狀態,德國駐神戶總領事館也相應關閉。然而,傳統良好的德日關係並未受到戰爭的影響。當德國於青島戰役落敗後,一部分德軍士兵被拘禁在日本,他們留在神戶,並創立了諸如「約赫海姆德語Karl Joseph Wilhelm Juchheim」和「弗羅因德利布」等知名的家族企業。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駐神戶總領事館也繼駐橫濱代表處之後於1922年重新開館,其領事轄區亦自同年起擴大至臺灣[4]。然而因受到關東大地震影響,橫濱代表處於1923年閉館,神戶成為東京大使館之外唯一的德國駐日領事機構。由於當時關東地區的許多德國商人嘗試在神戶和大阪尋求新發展,導致關西居住的德僑有時甚至會多於東京。1930年,德國在當時作為重工業及化學工業新興中心的大阪另設了一個獨立的總領事館。兩座總領事館於1934年合併。20世紀30至40年代德國在關西的利益仍然主要集中在神戶及其德僑社區,與蓬勃發展的德日航運。[2]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德日關係的一個轉折點。柏林-東京軸心的軍事化雙邊關係,以及德國和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都對雙方艱苦創造的文化和經濟成就造成了破壞性影響。在這個困難時期,德國駐神戶總領事館成為了數百名來自亞洲各地的德國難民最重要的聚集點之一。1945年6月,神戶遭到大規模空襲,德國領事館被徹底摧毀。同年8月,因無力抵抗以美、蘇為首的盟軍攻勢,大日本帝國向盟軍投降。日德間的外交關係自此斷絕,幾乎所有德國人都必須於戰後兩年內遣送回國。儘管德日外交關係中斷,但為了組織德國人遣返,特准領事館繼續存在,直至1948年才關閉。然而,領事館用地被沒收並且不再歸還,從而使德國駐神戶總領事館永久失去了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儘管如此,德國人仍然與神戶保持着密切的個人和經濟聯繫,在美國占領日本期間,有逾300名德國人返回神戶。[2][3]

德國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門牌

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成立。[5]而隨着《舊金山和約》於1952年4月28日生效,日本得以恢復正常國家地位。[6]1953年5月18日,全新的西德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在三宮開館。在接下來的40年間,總領事館的工作受到德日間日益密切的經濟、科學和文化交往的影響。作為總領事館館務的一部分,京都德國文化中心德語Goethe-Institut Villa Kamogawa(現鴨川歌德學院別墅)於1955年設立、大阪德國文化中心(現大阪歌德學院)於1964年設立,同時每年有超過3000名語言學生,以及該地區的26個德日社群和18個友好城市,發展成為兩國關係的永久性基礎。新興的神戶集裝箱碼頭開始越來越多的處理兩國貿易。約70家德國企業在該地區設立了分社。自那時起,已有近1000名德國人居住在該地區。[2]

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摧毀了位於神戶的總領事館館舍。儘管在震後臨時搭建的條件下有助於更快恢復完整的工作能力,並且兵庫縣、神戶市的官民都對德國表達了對神戶領事館存續的期待[7][8],但德國聯邦政府還是於同年7月決定,將總領事館從神戶遷至大阪。這也充分考慮到了大阪對德日經濟關係日益增長的重要性。1997年10月23日,設於梅田藍天大廈35樓的辦公室在時任德國外長克勞斯·金克爾的主持下正式揭幕。[2]

領事轄區

[編輯]
德國駐日本大使館和領事館的領事轄區。綠色為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轄區,紅色為駐東京大使館轄區

德國駐大阪及神戶總領事館的領事轄區覆蓋西日本29個府縣,以富山縣岐阜縣愛知縣(包含)為其邊界。這29個縣為愛知縣岐阜縣三重縣福井縣富山縣石川縣滋賀縣大阪府京都府奈良縣和歌山縣兵庫縣鳥取縣岡山縣島根縣廣島縣山口縣香川縣德島縣高知縣愛媛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沖繩縣[9]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995年の神戸の大地震. ドイツ連邦共和國大使館・総領事館. [2019-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日語). 
  2. ^ 2.0 2.1 2.2 2.3 2.4 Geschichte des Generalkonsulats. Auswärtiges Amt. [2019-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2). 
  3. ^ 3.0 3.1 ドイツ総領事館の歴史. ドイツ連邦共和國大使館 総領事館. [2019-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日語). 
  4. ^ 臺灣省通誌 卷3 政事志 外事篇, 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61, 1971-06-30 
  5. ^ 『外務省調査月報 2004年度 No.1』 pp.61-90 所収: 「チューリッヒ演説」の一解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VI 平和条約の批准・発効 (PDF). [2019-03-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03). 
  7. ^ 在大阪・神戸ドイツ総領事館存続に関する要望書(案). 神戶商工會議所日語神戸商工会議所. 1995-03-04 [2019-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日語). 
  8. ^ 経済復興に向けた これまでの取り組み状況 (PDF). 神戶商工會議所. 1995-06-12 [2019-03-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3) (日語). 
  9. ^ Herzlich Willkommen beim Generalkonsulat Osaka-Kobe!. Auswärtiges Amt. [2019-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