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懺悔錄 (盧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53年的盧梭,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
出生(1712-06-28)1712年6月28日
日內瓦共和國日內瓦
逝世1778年7月2日(1778歲—07—02)(66歲)
時代18世紀哲學
近代哲學
地區西方哲學
簽名
懺悔錄
作者讓-雅克·盧梭
類型文學作品[*]
語言法語
故事背景地點法國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時間1782年 編輯維基數據
出版地點法國
規範控制
OCLC14003975

懺悔錄》(法文:Les Confessions,英文:Confessions),是法國哲學家作家盧梭於1782年死後出版的自傳,是文學史上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的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

盧梭自身將《懺悔錄》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序言、第一章至第六章組成,寫於1765年至1767年,涵蓋1712至1740年的盧梭個人經歷。其中包括盧梭的出生、童年、青年期至盧梭28嵗時從日內瓦搬到法國巴黎;而第二部分則是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寫於1769年至1770年,涵蓋盧梭回憶自1741年至1765年間,在法國文壇的經歷,記述了當年《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出版時深受評論贊美的喜悅,也有《愛彌兒》出版時受抨擊的低潮。《懺悔錄》是一部在殘酷迫害下寫成的自傳。全書分為兩部,共12章,通過盧梭自己的坎坷一生以反映社會對人的殘害和壓迫。在作品中,盧梭講述自己「本性善良」,古代的哲人們授予他崇高思想,但是社會環境的惡濁、人與人關係的不平等,均使「污染」了他。

該書是自盧梭死後才出版,成爲其遺作之一。在1782年出版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至第六章)1789 年出版了第二部分。然而盧梭在生前的一些公共場合也曾朗朗讀過其《懺悔錄》的一些摘錄選段。

本書的書名可能是參照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於公元四世紀出版的自傳。有鑒於此,盧梭著作該書雖事實上「未明確蘊含宗教意味」,卻賦予了強烈的象徵;即懺悔。他懺悔自己的罪過,結合自己的誠摯、罪與悔、謙遜及內省,勾勒出一部屬於他自己的心靈肖像,並在實質上將個人視作是生活的受難者。盧梭所著《懺悔錄》影響了後世自傳題材的寫作,成爲法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自述

[編輯]

現在,我將做一件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艱巨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面目,絲毫不加隱藏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而這個人,便是我自己。

只有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自出生以來,便與我見過的任何人都不同;以至於我敢自信,哪怕全世界也不會有另一個如我一般的人。我雖不比任何人良善,但至少有別於他們。自然,塑造了這樣的自己,然後將這個模板打的粉碎——打碎了模板究竟如何,只有讀了這本書後,才能評斷。

任憑最後審判的號角何時響起,我都將帶着這本書來,在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我會對他大聲説道:"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不論善和惡,我都同樣坦率地寫了出來。我既沒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修飾,那也只是用來填補我記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為是真的東西當真的說了,但決沒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說成真的。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讓·雅克·盧梭,《懺悔錄序言》

出生於二十世紀的法國小說家、詩人、散文家、評論家洛朗·努涅斯在其2017年出版的《首語之謎》中對此序言進行逐字分析。

盧梭手寫了對他而言的真誠;他從不否定自己的惡與善,而是將自己至於神的審視之下,這點,從其使用聖奧古斯丁《懺悔錄》,這名基督教聖人自傳作爲書名可知曉。他顯然乞靈於人性,宣稱即使自己最終記不清個人的人性究竟爲何,那也是一種人類的權力;此推論出自於序言中段的「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修飾,那也只是用來填補我記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努涅斯推測,盧梭在這之所以用「修飾」這個詞,代表他不只是爲懺悔自己的罪行而創作該書,爲將以往塵封的記憶重新置於他所認定的「審美」之上,更是為創作一部特別的文學作品:因此,盧梭的「懺悔」有別於真正宗教意義上的「懺悔」,他並不感到任何悔恨,而是將自身置於一種永恆的論辯之境。基督徒一般期盼著上帝的審判,但在這部作品中,盧梭卻更像是自己審視自己,而這種「審判」是沒有以上對下的關係。正如那句「任憑最後審判的號角如何響起,我都將帶著這本書來,在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展示自己」就體現了盧梭非凡的自傲態度,並不將神視作是懺悔的對象。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