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日色布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日色布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寧瑪派

拉日色布寺(Lha Ri Zin Phug Dgon),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車仁鄉加堆村,是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居士寺院,也是21世紀初江孜縣唯一的居士寺院。[1][2]

歷史

[編輯]

拉日色布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車仁鄉加堆村境內,距離加堆村中心大約1公里,地處村旁的高處。該寺背靠一座山丘,寺前有一條小河,寺院四周是天然的柳樹林。[1][2]

拉日色布寺屬於車仁鄉的四個村落,即車仁鄉8個村中的第5至第8村。21世紀初,據車仁鄉鄉長巴桑結(Pa Sangs Skyabs)稱,車仁鄉共有8個村,425戶,2517人,全鄉有2座寺院,除拉日色布寺之外,還有一座林布寺(Gling Pu Dgon)。林布寺服務車仁鄉的第1至第4村的信眾。[2]

根據拉日色布寺次仁居士在21世紀初的介紹,拉日色布寺的前身為一處修行洞,至今該洞仍是信眾膜拜的聖跡,已簡單修復,可用作閉關修行處,並成為如今拉日色布寺的組成部分。後來,在該修行洞附近創建了一座供上師居住的寢室,稱為「上師殿」(Bla Ma Lha Khang)。此後,在上師殿前興建了一座經堂,以該經堂為基點,拉日色布寺逐漸形成。根據拉日色布寺經堂門上的匾額,該寺被稱作「拉色卓珍林」(Lha Zin Vgro Vdren Gling)。經堂牆上簡單記載了該寺的發展歷史。據說,藏文史籍《娘氏宗教源流》中有少量關於拉日色布寺的記載。[2]

根據次仁居士的介紹,1959年之前,拉日色布寺有僧人23名,均為正式出家受戒的僧人。19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僧人開始破戒結婚,成為在家居士,邊務農邊在家學習佛經,為信眾念經或者舉辦法事,自此拉日色布寺的居士開始形成。拉日色布寺1959年前的23名僧人中,許多有着居士傳承或者居士世家等家庭背景,而且僧人過居士生活是寧瑪派僧尼宗教生活的傳統模式,所以該寺僧人還俗成為居士比較容易,在信眾中也不會產生多大不利影響。[2]

1986年,拉日色布寺開始恢復,當時江孜縣政府有關部門撥款5千元人民幣資助重建該寺,其餘資金主要由9位居士籌措,同時該寺下屬的四個村落的民眾也積極幫助重建,寺院很快獲得簡單修復,並且恢復開展宗教活動。恢復之後的拉日色布寺完全按照居士寺院的宗教程序開展宗教活動,平時寺內不住居士,也不舉辦宗教儀式,通常由一位居士值班,負責保證寺內的酥油長明佛燈不熄滅,間隔的鼓聲、法音等等等宗教儀軌不停止,值班居士每隔一個月輪換一次。按照傳統宗教習慣,每月有固定的眾居士聚集寺內舉行宗教儀軌,比如藏曆1月10日舉行「北藏觀音修持」(byang Gter Thugs Sgrub)或者「六字真言修持」(Ma Ni Sgrub Pa.)或者「眾生解脫」(Vgro Ba Kun Grol)等等儀軌,藏曆2月10日、3月10日舉行「北藏觀音修持」儀軌,藏曆4月舉行「靜怒神閉齋」(Zhi Khrovi Myong Gnas)或「八大人修持」(Sgrub Pa Bkav Brgyad)等儀軌,藏曆5月舉行「北藏觀音修持」儀軌,藏曆6月4日舉行「寶輪慶典」 (Chos Vkhor Dus Chen)儀軌,藏曆7月10日、8月10日、9月10日舉行「北藏觀音修持」儀軌,藏曆11月13日至19日舉行「金剛橛修持」 (Phur Pavi Sgrub Pa)儀軌,藏曆12月10日舉行「北藏觀音修持」儀軌。因為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燒毀了「靜怒神閉齋」和「八大修持」兩大宗教儀軌的法本,所以該寺的這兩大儀軌的傳承中斷,如今拉日色布寺在藏曆4月也舉行「北藏觀音修持」儀軌,以代替上述兩大儀軌。[2]

21世紀初,拉日色布寺是江孜縣唯一的居士寺院,有9位居士管理該寺並行使宗教權力。因為該寺歸屬四個村落,所以這9位居士分別來自四個村落,第5村是倫巴村(Lung Pa Grong Mstho),大約有90戶、300餘人,出2位居士;第6村是加麥村(Rgyal Smad Grong Mstho),大約有30戶、200餘人,出1位居士;第7村是加堆村(Rgyal Bstod Grong Pa.),有38戶、260餘人,出4位居士;第8村是玉西村(Yo Zhe Grong Mstho),有25戶、將近200人,出2位居士。該寺9位居士中,有4位是老居士,年齡在57歲至60餘歲之間,其餘5位是年輕居士,大的34歲,最小的剛超過20歲。[2]

21世紀初,拉日色布寺也按照政府宗教部門的政策成立寺管會,任命寺管會主任、副主任以及一名管家,這3人民主管理寺院事務。寺管會主任根登嘉措(Dge Vdtm Rgya Mstho),大約60歲,是加麥村的居士,副主任次仁(Sthe Ring),34歲,是玉西村的居士,管家仁青平措(Rin Chen Phtm Sthogs),57歲,是結多村的居士。3位居士都是留有法辮的居士。[2]

藏族居士的傳統是留長髮,即神聖的法辮,這是經宗教儀式或授灌頂之後的髮辮。21世紀初,許多藏族居士不再願意留長髮或者法辮,所以拉日色布寺的9位居士中,只有3人按照傳統留着長髮或者法辮,即上述3人,其他6人作俗人打扮。傳統的居士裝束特別是髮辮在宗教界及信眾眼中仍具有宗教威嚴。[2]

藏族居士可結婚生育。拉日色布寺的居士除幾位20歲出頭的年輕居士外,大多已有妻子和孩子。結婚生育女也是延續居士傳承的方法。每個居士家族一旦沒有子嗣,該家族的居士傳承便中斷。[2]

拉日色布寺的宗教收入主要來自村民的布施。例如2002年,該寺集體約有850元布施收入,其中舉行「六字真言」(Ma Ni Sgrub Pa)儀軌獲300元、一般性法事(Zhal Vdebs)獲捐贈300元、為亡者做後事舉行回向(Bsngo Brten)獲250元。居士個人每年也會被請到村民家念經或做法事而獲得報酬,家境較好的村民一般每年都請居士來家中念經或做法事一次,每次請3至5位居士,一天內便可結束,這戶村民除了為居士們供應一天齋飯之外,還要向每位居士發10元報酬。村民如遇突發情況特別是家人去世,必須請居士到家中舉行超度亡魂的宗教儀式,一般請5至6名居士,家境較差的村民所請的居士也不得少於4人,一天內完成佛事活動,當事人家向居士們供應齋飯,並向每位居士發10元報酬;同時要選派一位居士赴天葬台念「覺」(Gcod),該經文和佛經中的金剛能斷經不同,家境好的家庭向這位居士送50元報酬,家境極差的可免費。居士在天葬台除誦經之外,並無其他任務,亡者的屍體由天葬師處理,拉日色布寺所屬四個村落中有2位天葬師,天葬師在藏語中一般稱作「多丹」(Stobs Ldan),其家世代傳承,所以2位天葬師都在倫巴村。[2]

建築

[編輯]

拉日色布寺的主殿為大經堂,規模並不大。因為這是居士堂,居士堂一般不像正規寺院的經堂那麼大。拉日色布寺的經堂主要用於9位居士集體舉辦宗教儀式或按照村民需求舉辦宗教活動。經堂內側辟有獨立的內屋當作「贊康」(Bstan Khang),供奉本尊或護法神等佛龕,供奉的主尊是蓮花生光明世主(Gu Ru Snanggsa LSrid Gnod,蓮花生的異名)、四臂觀音釋迦牟尼;各類供品用糌粑、酥油等原料製作,其中主要是供奉本尊神的供品,其左側有金剛橛及忿怒飲血58尊神的供品,右側有生命怙主(Sthe Bdag)及寂靜42尊神的供品,下側有護法神(Srung Ma)的供品。供品佛龕的一側有護法神的臉譜,臉譜呈恐怖猙獰狀。拉日色布寺的這尊護法神是智傑納布(Sbrul Rje Nag Po),原是該地區的地方神,後來被該寺迎請為護法神,現在他具備雙重身份,既是地方神(神山),又是該寺的護法神。[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