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斐濟—印度關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斐濟—印度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斐濟

印度
代表機構
斐濟駐印度
高級專員公署
印度駐斐濟
高級專員公署

斐濟—印度關係(英語:Fiji–India relations),是指歷史上的印度斐濟、以至現在印度共和國斐濟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兩國在19世紀皆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當時英國殖民政府招收了不少印度裔勞工前往斐濟[1]:97。斐濟於1970年獨立後印度隨即與之建交[2]。兩國關係亦因深遠持久的歷史關係及斐濟大量的印度裔公民得到了加強[3]:33

歷史

[編輯]
印度總理莫迪接見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

斐濟、印度兩國均曾經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直到各自於1947年、1970年獨立,並加入了大英國協[4]。1874年10月,斐濟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殖民政府致力發展當地的甘蔗種植園,一些園主建議聘用華工,亦有人認為招募華工的風險高,印度苦力比較可靠[5]:53,因此,自1879年起,英國殖民者開始從印度引入大量移工,他們主要在斐濟的甘蔗種植園勞動,也有部分印度裔在斐濟從事貿易業,截至1916年,已有超過6萬名印度裔在當地定居[6][7],但他們時常受到英國殖民者的差別對待[8]

1947年,印度自治領成立,英屬斐濟政府起初拒絕印度派遣外交代表,後來,印度於1948年在斐濟開設了外交代表處,成為最早在斐濟建立外交代表機構的國家之一[2][9]。1970年,斐濟脫離英國獨立後,印度隨即與之建立邦交,並將代表處升格為大使館層級的高級專員公署[10],斐濟首任總理卡米塞塞·馬拉亦於1971年出訪印度,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也在十年後對斐濟進行了訪問[2]。進入1980年代,因斐濟政府指控印度高級專員干涉內政,加之印度對斐濟1987年軍事政變的強烈譴責,兩國關係急劇惡化,直到1997年斐濟憲法英語1997 Constitution of Fiji頒布後,兩國關係才有機會改善[9]

東望政策的引領下,印度加強了與斐濟在內的太平洋島國間的外交關係[3]:32。2005年10月,斐濟總理萊塞尼亞·恩加拉塞訪問印度,期間該國在新德里開設高級專員公署,斐、印兩國還簽署了一些合作協議[9]。2014年,印度在斐濟蘇瓦舉辦首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峰會,並宣布將向太平洋島國提供更多資金援助,並承諾在氣候變化、經貿合作、信息技術、遠程醫療及教育等領域加強與各島國的合作[3]:32,在此期間,印、斐兩國簽署了建立熱電廠、培訓外交官等相關的協議[2]。而斐濟也視印度為擴大自身外交影響的門戶國家之一,斐濟總理弗蘭克·姆拜尼馬拉馬亦於2015年、2018年兩度訪問印度[11]

經貿關係

[編輯]

印度企業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投資斐濟[2],2003年後,兩國的經貿關係得到了顯著加強,據印度商業和工業部統計,2022至2023年度,斐濟、印度雙邊貿易額約為8012萬美元,其中多為印度出口,主要包括食品、服裝及技術產品[2][12]:25-26。而印度也是斐濟主要外資來源國之一[13]

另一方面,斐濟也是接受印度援助最多的太平洋島國之一,印度糖業技術團也向斐濟提供了大量技術、財政援助,以幫助該國發展蔗糖生產加工技術[12]。截至2020年,印度向斐濟的援助資金總額達1913.2萬美元[3]:32

人文交流

[編輯]

印度裔為斐濟最大的民族之一[3]:32,在斐濟工商業領域具有重要地位[14],其語言斐濟印地語亦為斐濟官方語言之一[15],他們也是聯繫斐濟與印度兩國的橋梁。而印度文化中心也時常在斐濟推廣印度文化,並向斐濟學生提供獎學金,以供他們前往印度學習印地語、醫學等[12]:32,此外,印度也向斐濟官員提供了技能培訓[16]。印度甘地信息技術卓越中心(Mahatma Gandhi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IT)則於2021年在斐濟國立大學成立[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金昭敏. 前进中的斐济文学.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年, (4): 97–99 [202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India – Fiji Bilateral Relations. High Commission of India, Suva, Fiji. 2023-10-09 [202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4) (英語). 
  3. ^ 3.0 3.1 3.2 3.3 3.4 趙少峰; 程振宇. 印度重启与太平洋岛国峰会合作机制. 《世界知識》 (北京市: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23年, (16): 31-33 [202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4). 
  4. ^ 樹人. 共和联邦国家政府首长姓名. 星洲日報 (新加坡). 1977-03-08 [202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5. ^ 陳翰笙; 盧文迪; 陳澤憲; 彭家禮. 《华工出国史料》 8–10. 北京市: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1984. OCLC 1091890615. 
  6. ^ Dr Carmen. Transnationalism and the Indo-Fijian Diaspora: The Relationship of Indo-Fijians to India and its People,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29 (1): 81–109. 2008年. doi:10.1080/07256860701759956 (英語). 
  7. ^ Ahmed Ali. Aspects of Fiji Indian History, 1879-1939: A Society in Transition: I.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Ganpatrao Kadam Marg Lower Parel, Mumbai, Indi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1977-10-15, 12 (42): 1782–1790 [202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6) (英語). 
  8. ^ 孫嘉瑞. 毁家纾难见忠贞. 斐華網. [2015-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9). 
  9. ^ 9.0 9.1 9.2 Brij V. Lal.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Fiji. Lanham, Maryland, U.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5年: 115-116. ISBN 9780810879027 (英語). 
  10. ^ Michael C. Howard. Fiji: Race and Politics in an Island State.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11年: 128. ISBN 9780774844666 (英語). 
  11. ^ 劉卿. 澳大利亚强化南太政策:措施、动因及制约因素. 《國際問題研究》. 2019-08-23, (4) [202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4). 
  12. ^ 12.0 12.1 12.2 Julia Fogleman. Fiji's Relationship with India: The Answer to or the Source of Fiji's Problems?. School for International Training. Brattleboro, Vermont, United States. 2008年 [202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4) (英語). 
  13. ^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斐济 (2021年版)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1-22. 2022年 [2023-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25). 
  14. ^ 李原. 印裔的家园. 《世界知識》 (北京市: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88年, (19): 17 [2023-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8). 
  15. ^ Fiji. The World Factbook. 2023-11-14 [2023-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9) (英語). 
  16. ^ 唐麗霞; 李小雲. 印度的对外援助评述 (PDF). 《南亞研究季刊》. 2013年, (3): 11 [2023-11-25]. doi:10.13252/j.cnki.sasq.2013.03.0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2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