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罪案問題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8年,一名警察在朝鮮開城市監督道路交通。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犯罪有多種形式。

犯罪類型[編輯]

謀殺[編輯]

由於朝鮮的貧困率奇高,因此貧民經常採取極端措施以求生存。一些脫北者曾經做出「謀殺和食人在朝鮮盛行」的未證實內容;這些謠言在1994年至1998年的大饑荒期間首次出現[1]

統一研究院的2014年《朝鮮人權白皮書》列出了2004年至2010年間朝鮮以謀殺罪進行的十二次公開處決。謀殺受害者包括戀人、配偶、債權人和醫務人員[2]

政治犯罪[編輯]

在朝鮮,批判朝鮮政治人物被視為嚴重刑事犯罪。叛國罪受到高度重視;叛國行為可能包括試圖脫北(亦或只是認同韓國文化)。越過北部邊境進入中國大陸俄羅斯亦非法,但由於有大量朝鮮人被驅趕到邊境求職,法律的施行未完全落實[3]

批評或拒絕社會主義原則,或無所事事地堅持這些原則亦為嚴重政治罪行。此類犯罪包括任何潛在「威脅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如經營私營企業或盜竊玉米大米馬鈴薯等農產品[3]

被指控對朝鮮犯罪的外國人[編輯]

少數美國公民在朝鮮被指控犯有危害國家罪。所謂「危害國家罪」涵蓋非法入境或對朝敵對行為。兩名美國記者在被判犯危害國家罪後遭處以勞役。二人在同年晚些時候(比爾·克林頓拜訪時任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就釋放他們進行談判後)獲釋。 2013年4月,美國旅遊經營者裴埈皓,被控陰謀顛覆朝鮮政府。官方媒體稱相關指控有證據可以證實。事後裴埈皓獲釋並獲准返回美國(根據朝鮮法律,此類行為可判處無期徒刑死刑[4]。2016年,美國大學生奧托·瓦姆比爾平壤順安機場準備出境時被朝鮮當局逮捕。瓦姆比爾是一名旅行團的成員,該團的成員在他被捕前已遊歷全朝。朝鮮當局指控瓦姆比爾從羊角島飯店偷走一張宣傳海報。瓦姆比爾被處十五年有期徒刑[5]。在羈押期間,瓦姆比爾因不明原因陷入昏迷,後在被羈押十七個月後(2017年)獲釋,但從未恢復知覺。瓦姆比爾在返美不久後死亡[6]

賣淫/童婚[編輯]

朝鮮將性交易視為非法行為,且當局不承認性交易在朝鮮的存在[7]。然而有報道稱政府雇用了約兩千名婦女為高級官員提供性服務(即『歡樂組』)[8]。該國還存在廣泛的人口販運;婦女和女孩經常被賣到境外(多被販賣到中國大陸),在那裡她們被迫賣淫強迫結婚。其他人可能本身計劃移民中國大陸,惟在抵達時遭人販子綁架[9]

腐敗[編輯]

朝鮮腐敗問題在該國普遍存在且日益嚴重。在透明國際的2012年貪污感知指數中,朝鮮在176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174位(與索馬里阿富汗並列)[10],使朝鮮成為「地球上『最腐敗』的國家」之一。政權對例如訪問外媒施加的嚴刑峻法通常通過賄賂警察的方式規避。舉報同事和家人業已不再普遍[11]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Hegarty, Stephanie. North Korea: Defectors adjust to life abroad. BBC News. April 22, 2013 [2022-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3). 
  2.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03221220/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S3B1BgAAQBAJ&pg=PA122 |archive-url=缺少標題 (幫助). White Paper on Human Rights in North Korea 2014. 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2014: 122–124 [2022-05-03]. ISBN 97889847976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3). 
  3. ^ 3.0 3.1 Yun, Minwoo.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15063937/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2uK6bR9byVIC&pg=RA2-PA180 |archive-url=缺少標題 (幫助). Newman, Graeme R. (編). Crime and Punishment Around the World. ABC-CLIO. 2010: 180 [2022-05-03]. ISBN 97803133513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5). 
  4. ^ Kenneth Bae, American Detained In North Korea, Charged With Plot To Overthrow Regime. Huffington Post. April 27, 2013 [2022-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5. ^ The Cost of Stealing a Sign: 15 Years of Hard Labor. March 16, 2016 [2022-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2). 
  6. ^ Otto Warmbier: US student sent home from North Korea dies. June 20, 2017 [2022-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2). 
  7. ^ DPRK FAQ.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8, 2008). 
  8. ^ Becker, Jasper. North Korea: At Home With the Kims. Asia Times. October 11,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4, 2003). 
  9. ^ Clinton, Hillary Rodham (ed.).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10. DIANE Publishing. 2010: 198–9 [2022-05-03]. ISBN 97814379371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1). 
  10. ^ 2012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June 1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4, 2013). 
  11. ^ A Quiet Opening: North Koreans in a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PDF). InterMedia. May 10, 2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May 1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