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汪康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汪穰卿先生像

汪康年(1860年1月25日—1911年11月14日),字穰卿,一字毅伯,晚號恢伯醉醉生浙江錢塘縣(今杭州市)人,晚清著名人物,報刊活動家。

生平

[編輯]

光緒十五年,以優貢生中鄉試。光緒十六年(1890年)赴湖北,成為張之洞幕僚(在張之洞家擔任家庭教師)。光緒十八年,中會試。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同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後,汪康年思想上受到很大衝擊,開始轉向維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參加上海強學會,與梁啟超黃遵憲創辦《時務報》,理念與梁啟超不和,後來矛盾日益尖銳。1897年10月,梁啓超出走,《時務報》由汪一人掌握。為了突出新聞時效性,汪康年在1898年5月於上海又創辦《時務日報》。參與集資者有曾廣銓汪大鈞等,社務由汪康年一人主持。1897年四月,與同人設立務農會,發成《農會報》。同年十一月,與同人設立蒙學公會,發行《蒙學會報》。

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通過御史宋伯魯上書光緒帝,要求將《時務報》改為官報,設立官報局,由梁啓超管理,意圖奪回《時務報》並得到光緒帝批准。汪康年得知此事後將《時務報》更名為《昌言報》,將《時務日報》更名為《中外日報》,加以抵制。

汪康年在戊戌政變後被清廷通緝,出逃至上海租界。為躲避官府追究責任,汪康年聘請英商杜德勤(Charles John Dudgeon)做《中外日報》的發行人,開始「掛洋旗」。《中外日報》得以在政變後在上海繼續出版,並發表文章,詳細報道政變情況。

1900年,汪在上海參加籌劃中國議會

光緒三十年(1904年)任職內閣中書。1907年在京創辦《京報》,不久便在當年因報道楊翠喜案,捲入「丁未政潮」,於當年8月26日被勒令停刊。1910年11月2日,汪康年又在北京創辦《芻言報》。

1911年11月14日,汪康年在天津逝世。

家庭

[編輯]

父:汪曾本,廣東候補知縣

弟:汪詒年汪洛年

嗣子:汪德蔚

嗣孫:汪懋熙[1]

著作

[編輯]
  • 《汪穰卿遺著》
  • 《汪穰卿筆記》

參考文獻

[編輯]
  • 《汪康年師友書札》
  • 《汪穰卿(康年)先生傳記、遺文》
  1. ^ 汪君穰卿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