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鬣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洲鬣蜥
美洲鬣蜥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 鬣蜥亞目 Iguania
科: 美洲鬣蜥科 Iguanidae
屬: 美洲鬣蜥屬 Iguana
種: 美洲鬣蜥 I. iguana
二名法
Iguana iguana
Linnaeus, 1758)[2]

美洲鬣蜥[註 1](學名:Iguana iguana)又名綠鬣蜥,是一種生活在上的大型蜥蜴,頭尾全長可達1~2公尺,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為雜食性,以植物、嫩芽、果實以及雛鳥、小型哺乳類、魚塭小魚蝦等動[來源請求]植物為食物,為日行性爬蟲類,每胎可產24-45顆卵。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墨西哥巴拉圭間、南美洲加勒比海佛羅里達等地。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性情溫馴、並不會攻擊人,因此常被作為寵物飼養,中國和部份美洲國家設有養殖場大量飼養綠鬣蜥以作售賣用途。

習性與行為[編輯]

當綠鬣蜥遇到天敵時,牠們會企圖逃跑,如果剛好靠近水源,牠們會潛入水中並遊走。在遇到威脅無法馬上逃走的情況下,綠鬣蜥會朝著侵略者展示喉部下方擴張的垂肉英語Dewlap(dewlap),並使身體膨脹和僵硬,發出嘶嘶聲,上下擺動牠的頭部。如果示威對侵略者沒用,綠鬣蜥會用他們的尾巴鞭打,或咬,或是使用尖銳的爪子進行防禦。相較於平常,受傷的綠鬣蜥攻擊性較強。

繁殖期[編輯]

成熟的雄性綠鬣蜥,在繁殖期時,體色會變得鮮豔,呈橘紅色。母蜥和公蜥大概在晚冬時期交配,在早春時產卵。母蜥準備產卵時,會不斷得尋找下蛋的地點,並大量飲用水。

生態危害[編輯]

台灣[編輯]

入侵種[編輯]

因為人為引進做為寵物飼養及不當野放,在台灣已被列為入侵種並且逐步展開移除作業[3]

族群分布[編輯]

台灣中南部地區多縣市如臺中市、彰化縣、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及等鄰近鄉鎮已有繁殖族群。由於在台灣中南部地區適應良好無天敵,會啃食農作物以及在田埂或土堤邊挖洞躲藏,對農民已造成極大困擾[4]

飼養規範[編輯]

台灣自2020年9月開始到11月30日止,飼養綠鬣蜥須先行登記,否則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罰1萬至5萬元;而2020年11月30日後截止登記逾期未登記者將成為非法持有,可處新台幣1萬至5萬元,並沒入動物[5]

綠鬣蜥與禽龍[編輯]

首次發現禽龍化石(為一牙齒)的曼提爾醫生以為,其發現的是鬣蜥的牙齒,所以把禽龍命名為Iguanodon。

註解[編輯]

  1. ^ 「鬣」,拼音liè注音ㄌㄧㄝˋ,音同「列」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Bock, B.; Malone, C.L.; Knapp, C.; Aparicio, J.; Avila-Pires, T.C.S.; Cacciali, P.; Caicedo, J.R.; Chaves, G.; Cisneros-Heredia, D.F.; Gutiérrez-Cárdenas, P.; Lamar, W.; Moravec, J.; Perez, P.; Porras, L.W.; Rivas, G.; Scott, N.; Solórzano, A.; Sunyer, J. Iguana iguana (amended version of 2018 assessment).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e.T174481A174437922. doi:10.2305/IUCN.UK.2020-2.RLTS.T174481A174437922.en可免費查閱. 
  2. ^ Iguana iguana. ITIS. [2010-10-5]. 
  3. ^ https://agriculture.cyhg.gov.tw/News_Content.aspx?n=71EBB16ADE11EE31&sms=42B53318939B7DBF&s=D0D5605E364BDFF7[失效連結]
  4. ^ 存档副本. [2021-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5. ^ 9月進入綠鬣蜥每年第2次繁殖期 屏縣加強移除. 自由時報. 2020-08-30 [2023-01-16]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