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 (小說)
蛙 | |
---|---|
作者 | 莫言 |
類型 | 長篇小說 |
語言 | 簡體中文 |
主題 | 鄉村醫生與計劃生育 |
故事背景地點 | 高密市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09年12月1日 |
出版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媒介 | 印刷(平裝書) |
頁數 | 340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7532136766 |
《蛙》是先鋒派作家莫言的長篇小說。最早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發行。
故事概述
[編輯]本書通過寫信和戲劇回憶過去和描繪現在的方式來敘述故事。書籍構成是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講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鄉村婦產科醫生六十年來落實計劃生育的故事,描繪了一幅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生育史。[1]
- 第一部 第一封信 想寫話劇
- 第二部 第二封信 準備素材
- 第三部 第三封信 小說初稿
- 第四部 第四封信 準備開筆
- 第五部 第五封信 九幕劇本
創作過程
[編輯]該書由莫言構思醞釀了十幾年,寫了四年,三次刪改,莫言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1]
創作風格
[編輯]該書由四封信一個劇本構成,屬於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同時極富有薩特式樣的荒誕派色彩,融合了詼諧、戲謔、調侃、反諷、嬉鬧、靈魂獨白、戲中戲等文體風格。[1][2]
人物原型
[編輯]《蛙》中「姑姑」萬心的原型是莫言的小姑管貽蘭。她生於1937年,1956年(19歲)開始在高密縣大欄鄉醫院做婦科醫生,直至1996年(59歲)退休,鄉里的數千名嬰兒都曾由她幫忙接生。管貽蘭表示,其從業經歷和小說中的「姑姑」基本大致,不過晚年並未陷入精神恍惚狀態。莫言表示,現實中姑姑的生活與小說中有巨大差異,真實的姑姑退休後「生活在鄉下,子孫滿堂,過着平安寧靜的生活」[3][4]。
主要人物
[編輯]人物 | 關係 | 簡介 |
萬足 | 我 前妻:王仁美 妻子:小獅子 |
一個當兵退伍的知識分子。 |
萬心 | 姑姑 丈夫:郝大手 |
一個任職六十年、盡職盡責的鄉村婦產科醫生。 |
郝大手 | 妻子:姑姑 | 一個泥藝術工匠。 |
王小倜 | 情人:萬心 | 王小倜開始喜歡萬心,後當上飛機駕駛員後飛往台灣,再也沒有回來。 |
王仁美 | 丈夫:萬足 | 因生二胎而死。 |
小獅子 | 丈夫:萬足 | 一個鄉村婦產科醫生,萬心的助手。 |
袁臉 | 村支書 | 一個老村支書。 |
呂牙 | 大隊長 | 遠房嬸子田桂花。 |
田桂花 | 侄兒:呂牙 | 一個愚昧的傳統接生婆,呂牙的遠房嬸子。 |
陳額 | 妻子:艾蓮(俄裔) 兒子:陳鼻 |
舊社會地主。 |
陳眉 | 陳鼻的二女兒 | 因火災而毀容,後為賺錢成為代孕女,為萬足生下一子,後來想要回孩子。 |
王金山 | 妻子:吳秀枝 女兒:王仁美 女婿:萬足 |
|
吳秀枝 | 丈夫:王金山 女兒:王仁美 女婿:萬足 |
|
肖上唇 | 兒子:肖下唇 | 糧食保管員。 |
獎項和評價
[編輯]2011年8月,莫言憑藉《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5]頒獎辭中說:「莫言的《蛙》以鄉村醫生別無選擇的命運,折射着我們民族偉大生存鬥爭中經歷的困難和考驗。小說以多端視角呈現歷史和現實的複雜蒼茫,表達了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敘述和戲劇多文本的結構方式建構寬闊的對話空間,從容自由、機智幽默,體現作者強大的敘事能力和執著的創新精神。」[6]
莫言自謂:「《蛙》是裹在皮袍里的小我。《蛙》的這部小說也是我自己對人生幾十年的回顧,在很多冠冕堂皇的藉口之下掩藏着很多個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這個重要意義是面對自我,是面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挖掘,是一種自我批評的精神。」[7]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莫言《蛙》简介. 騰訊網. 2011-08-18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5).
- ^ 劉邦彥. 禁錮與受刑的身體 — 莫言小說的暴力書寫 (PDF). 2015年8月.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
- ^ 莫言. 蛙.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7. 代後記(《聽取蛙聲一片》). ISBN 978-7-5339-4666-1.
- ^ 莫言反对政府修缮其旧居 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 騰訊新聞. 現代快報. 2012-10-14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6).
- ^ 蔣慶. 《张炜莫言拿到久违的茅盾文学奖》. 鳳凰網. 2011-08-21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6).
- ^ 喵喵. 《茅盾文学奖颁奖词公布 对获奖作品给予好评》. 新浪. 2011-09-20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4).
- ^ 实录:莫言称《蛙》是自己对人生几十年的回顾. 新浪. 2011-09-18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