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裴寂(573年—632年),玄真蒲州桑泉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人,出自河東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西眷裴。唐高祖時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為尚書右僕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為尚書左僕射。

生平[編輯]

幼年喪父,由兄長撫養長大。十四歲,補郡主簿隋朝開皇年間,調左親衛。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為齊州司戶參軍,後任侍御史,駕部承務郎,晉陽宮副監。

大業十三年(617年),反隋軍風起雲湧,隋煬帝在江都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裴寂與李淵為舊識,二人晝夜飲宴,愈發親密。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和晉陽縣令劉文靜密謀起兵,謀劃已定,讓裴寂去勸說李淵。他對李淵說:「今盜遍天下,城闔外即戰場,雖徇小節,猶不脫死。若舉義師,不特免禍,且就大功。」於是李淵決定起兵。裴寂馬上進獻宮女五百,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首,以供軍用。後李淵建大將軍府,裴寂為長史,封聞喜縣公。攻下長安後,賜裴寂良田千頃、甲第一區、物四萬段,轉為大丞相府長史,封魏國公,食邑三千戶。

此後,隋煬帝在江都被殺,裴寂又積極幫助李淵受禪稱帝,世稱唐高祖。李淵即位後,對裴寂說:「使我至此者,公也。」拜為尚書右僕射,賜御膳。唐高祖曾有詔書說,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劉文靜三人為太原元謀功臣,「特恕二死」(赦免兩次死罪)。

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進攻太原,裴寂自告奮勇,被封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前去討賊,可是被打得大敗,後被李淵召回,關押起來,可是不久又放了,待遇如初。武德四年(621年),趙王李元景聘娶裴寂的女兒為妃。六年(623年),遷為尚書左僕射,賜宴於含章殿。裴寂不想捲入日趨激烈的權力鬥爭之中,於是向高祖請求「賜骸骨」,想急流勇退。李淵極力挽留,淚濕衣襟,說:「未也,要當相與老爾。公為宗臣,我為太上皇,逍遙晚歲,不亦善乎!」武德九年(626年),冊拜司空,賜實封五百戶,遣尚書員外郎每日一人於裴寂府第當值。

貞觀元年(627年),加實封並前一千五百戶。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去南郊祭祀,命裴寂與長孫無忌同升金輅,裴寂辭讓,太宗說:「以公有佐命之勛,無忌亦宣力於朕,同載參乘,非公而誰?」遂同乘而歸。此後不久,因牽連僧人法雅妖言案被免官,削去一半封邑,並放歸故里。裴寂上書請求留住京師,唐太宗說他:「計公勛庸,不至於此,徒以恩澤,特居第一。但以舊情,不能極法,歸掃墳墓,何得復辭?」裴寂沒有辦法,就回蒲州老家去了。又過了不久,汾陰有狂人對裴寂家奴說:「裴公有天分。」裴寂聽了,很害怕,不敢上報,還殺人滅口。事情敗露後,被流放靜州(今廣西昭平)。[1]

貞觀六年(632年),靜州山羌叛亂,起初有人懷疑裴寂會被羌人逼迫參與叛亂,但唐太宗卻相信裴寂深受國恩,「寂當死,我生之,必不然也。」不久裴寂果然率家僮平息了叛亂。唐太宗故念裴寂「佐命之功」,詔令還朝,可是他正好得病,在回京的路上死去了。時年六十歲。追贈相州刺史、工部尚書、河東郡公。

家族[編輯]

高祖父[編輯]

曾祖父[編輯]

祖父[編輯]

  • 裴融,北周司木中大夫、蜀道行軍總管,贈康、成二州刺史,諡號哀貞。

父親[編輯]

  • 裴孝瑜,北周齊御大夫、驃騎將軍,贈絳州刺史,諡號康。[2]

子女[編輯]

軼事[編輯]

李大師年輕時曾經在長安卜問將要做官後的吉凶,遇到了一個姓史的算命先生,於是讓他給自己占卜。當時李大師的堂兄李子同、妹夫鄭師萬、裴寂以宿衛的身份簡選入文職,他們各自讓算命先生看自己當日的官職以及將來能夠達到的官職。史生說:「裴寂和李氏兄弟都應該依照資歷分等級進用,但是裴寂最終將官至三公宰輔之位。鄭師萬不僅今年虛耗後歸家,次年年資會不被評定。」史生指着李大師說:「您的才華雖然不次於趙元叔,恐怕命運也會和他相同。」史生又說李子同也不可能做高官。當時李大師的弟弟李行師也將要被舉薦做官,於是問史生吉凶。史生說:「這個年輕人雖然沒辦法匹敵裴君,也會官至地方首長。」隨後李大師、李子同、裴寂都依資歷補官為州佐。鄭師萬這一年遇到了差錯,次年朝廷不評定北齊的資歷,最後官至益州新都縣尉。武德初年,裴寂出任尚書左僕射,封魏國公。李大師到那時遷徙流離,於是獨自笑着說:「史生的話,在此應驗了。」[3]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57》,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088》,出自《新唐書

參考文獻[編輯]

  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未幾,又坐狂人信行言寂有天命,寂不以聞,當死;流靜州。」
  2. ^ 《大唐故司空魏國公贈相州刺史裴公(寂)墓誌銘》
  3. ^ 《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大師少時,嘗筮仕長安,遇日者姓史,因使占。時有從兄子同、妹夫鄭師萬、河東裴寂同以宿衛簡入文資。各使視即日官位,及將來所至。史生曰:「裴二及李,皆當依資敘用,然裴君終致台輔。鄭非直今歲虛歸,後歲亦當本資不敘。」指大師曰:「君才雖不減趙元叔,恐賦命亦將同之。」言子同亦無遠到。時大師弟行師亦預賔貢,因問史生吉凶。生曰:「此郎雖非裴君之匹,亦至方伯」。即而大師及子同、裴寂並以資補州佐。師萬當年差舛,明年而齊資不敘。師萬任益州新都縣尉。及武德初,裴寂任尚書左僕射、魏國公。大師至是遷播,因獨笑曰:「史生之言,於茲驗矣。」
前任:
首任
隋朝:蘇威
裴矩(楊浩政權)
唐朝尚書右僕射
618年—623年
繼任:
蕭瑀
前任:
首任
隋朝:楊素
宇文智及(楊浩政權)
王世充(皇泰主)
唐朝尚書左僕射
623年—626年
繼任:
蕭瑀
前任:
李元吉
唐朝司空
626年—629年
繼任:
長孫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