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辛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辛纂(?—534年),字伯將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北魏官員,辛雄的堂兄。

生平

[編輯]

辛纂學問涉獵文史,溫良雅正,以兗州安東府主簿為起家官。辛纂和同鄉秘書丞李伯尚過去有交情,李伯尚與咸陽王元禧一起謀逆,逃竄投奔辛纂,事情發覺後辛纂被定罪免官。十多年後,辛纂才出任奉朝請,略微升任太尉騎兵參軍,經常受到府主清河王元懌讚賞。等到準備考核時,元懌說:「辛騎兵有學問有才能,應當評定為上等。」[1]辛纂轉任越騎校尉。尚書令李崇北伐柔然,引薦辛纂出任錄事參軍。臨淮王元彧北伐,又因為辛纂隨李崇受到稱讚,上表請求任命辛纂為自己的長史。辛纂很快出任諫議大夫,受到元彧的高度讚賞,元彧屢次在朝堂舉薦他[2]

孝昌二年(526年)[3]梁武帝蕭衍派遣將領曹義宗進攻新野,魏孝明帝元詡詔令辛纂出任持節、兼任尚書左丞、南道行台,和都督魏承祖率領軍隊趕赴新野接應,到達後就擊敗了梁軍。曹義宗等人認為辛纂軍隊強勁快速,不敢再進攻[4]。當時北魏國內危機重重,京城再也派不出後援部隊,只有辛纂的兩千多士兵在防衛邊境。魏孝明帝又詔令辛纂擔任荊州軍司,出任驍騎將軍,加輔國將軍。辛纂善於安撫將士,部下大多願意為他效力,南梁很是忌憚辛纂。遇到魏孝明帝去世的消息傳來,大家認為正在和敵軍對戰,想要封鎖喪事消息。辛纂說:「安危在於人的努力,關這什麼事。」辛纂於是為魏孝明帝發喪號哭,三軍披麻戴孝。辛纂回到州城,告誡大家訂立盟約。很快辛纂被曹義宗包圍,他和將士們固守城池相持數年,經歷數十次戰鬥[5]魏孝莊帝元子攸即位,辛纂出任通直散騎常侍征虜將軍、兼任尚書,仍為行台。之後大都督費穆擊敗曹義宗並將他俘虜,費穆進入新野城,舉起酒杯向辛纂敬酒說:「如果不是辛行台在這裡,我也沒辦法建立這項戰功。」[6]費穆回朝後,向魏孝莊帝稱讚辛纂堅持氣節固守危城,應當受到封爵和賞賜,以勸勉後來的人。魏孝莊帝於是下詔慰勞勉勵辛纂[7]

辛纂很快出任持節平東將軍東中郎將,獲賜絹五十匹,金裝刀一口。永安二年(529年),元顥乘勝進攻到虎牢城下,爾朱世隆狼狽逃走,虎牢城內空虛,辛纂於是被元顥俘虜[8][9]。魏孝莊帝回到京城,辛纂向魏孝莊帝請求定自己不能守城的罪。魏孝莊帝說:「當時朕也向北撤退,東中府失守哪裡是你的過錯呢?」[10]辛纂回去鎮守虎牢,很快轉任中軍將軍滎陽郡太守。滎陽郡百姓姜洛生、康乞得等人原來是太守鄭仲明部下,豪猾偷竊,在滎陽郡境內為患。辛纂伺機將他們擒獲,在郡城的街市上斬首示眾,百姓歡欣喜悅。辛纂又加鎮東將軍太昌年間,辛纂出任左光祿大夫。當時辛纂僑居洛陽,於是出任河南邑中正[11][12]

永熙三年(534年),辛纂出任使持節河內郡太守。高歡當時率兵進入洛陽,部隊在河內城下集合,辛纂出城向高歡拜謁說:「辛纂受到詔令在此,本有防禦之任。大王忠於王室,扶救危難,辛纂怎敢不匍匐效命。」高歡說:「我志在除去奸佞小人,以鞏固國運,河內這番話,實在是一個做大臣的氣節。」高歡因此命令前任侍中司馬子如說:「我旅途疲憊,你可以代替我握辛纂的手。」高歡就此進入洛陽[13][14]

永熙三年九月,辛纂代理西荊州刺史、兼任尚書、南道行台,很快正式出任刺史。當時蠻族首領樊五能攻破析陽郡,響應宇文泰。辛纂議論想要出兵討伐樊五能,辛纂行台郎中李廣勸諫說:「析陽的四面沒有百姓,只有一城之地而已。山路又深又險,里里外外都是蠻族。如今如果派遣少量軍隊,力量不足以制服賊人;多派軍隊,就要削減西荊州的防衛,導致根本虛弱。萬一不如意,就毀了您一世英名。人情一旦動搖,州城難以保住。」辛纂說:「怎能放縱蠻賊不征討,讓他們為患一天比一天大!」李廣說:「今天這件事,唯有萬無一失。況且憂慮在心腹大患,哪有空去理會疥癬小病。聽說台軍已經擊敗元洪威,估計不久就會到西荊州。您只要指揮城中軍民,使他們各自修築完善壁壘,妥善安撫百姓,以等待救兵。雖然失去了析陽,也只是丟棄雞肋而已。」辛纂說:「您的話自有一定道理,但我的意見與你不同。」辛纂於是派遣軍隊進攻析陽郡,沒能取勝,將領們逃亡不回[15]。穰城城中百姓秘密招來西魏的軍隊,宇文泰派遣都督獨孤信率領軍隊潛行襲擊穰城,辛纂率兵出戰。獨孤信曾在荊州任職,百姓都懷念獨孤信的恩惠,獨孤信在陣前勸說士兵,東魏軍隊崩潰。獨孤信因此派兵進攻,辛纂大敗回城,城門還沒關住。獨孤信派都督楊忠康洛兒元長生作為前鋒進攻,到城門時,楊忠呵斥守門人說:「大軍已到,城中有內應,你們想要活命的,為什麼還不逃走?」守門人四散逃走,楊忠、康洛兒、元長生率領軍隊入城,到達官衙。辛纂左右只有五六個人,與西魏軍短兵相接,辛纂被俘虜後處死[16][17][18][19][20]。東魏朝廷贈予辛纂都督定殷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徒公定州刺史[21][14]

家庭

[編輯]

兄弟

[編輯]
  • 辛蕃,北魏後將軍、太中大夫

兒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北史·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雄從父兄纂,字伯將,學涉文史,溫良雅正。初為兗州安東府主簿,與秘書丞同郡李伯尚有舊。伯尚與咸陽王禧同逆,逃竄投纂,事覺,坐免官。後為太尉騎兵參軍,每為府主清河王懌所賞。至定考,懌曰:「辛騎兵有學有才,宜為上第。」
  2. ^ 《魏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雄從父兄纂,字伯將。學涉文史,溫良雅正。初為兗州安東府主簿。與秘書丞同郡李伯尚有舊,伯尚與咸陽王禧同逆,逃竄投纂。事覺,坐免官。積十餘年,除奉朝請。稍轉太尉騎兵參軍,每為府主清河王懌所賞。及欲定考,懌曰:「辛騎兵有學有才,宜為上第。」轉越騎校尉。尚書令李崇北伐蠕蠕,引為錄事參軍。臨淮王彧北征,以纂隨崇有稱,啟為長史。及廣陽王淵北伐,又引為長史。尋拜諫議大夫。雅為彧所稱嘆,屢在朝廷薦舉之。
  3. ^ 《資治通鑑考異》:考異曰:梁書,此年冬,新野降;魏書,肅宗崩後,新野猶在;恐梁書誤。蓋梁自前年攻新野,此年魏使魏承祖救之也。又周于謹傳云:「孝昌二年與辛纂討義宗。」今以為據。
  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曹義宗據穰城以逼新野,魏遣都督魏承祖及尚書左丞、南道行台辛纂救之。義宗戰不利,不敢進。纂,雄之從父兄也。
  5. ^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乃令謹與行台尚書辛纂率兵討之。相持累年,經數十戰。
  6. ^ 《北史·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及梁將曹義宗攻新野,詔纂為荊州軍司。纂善撫將士,人多用命,賊甚憚之。會孝明崩諱至,咸以對敵,欲秘凶問。纂曰:「安危在人,豈關是也?」遂發喪號哭,三軍縞素,還入州城,申以盟約。尋為義宗所圍,相率固守。孝莊即位,除兼尚書,仍行台。後大都督費穆擊義宗禽之,入城,因舉酒屬纂曰:「微辛行台之在斯,吾亦無由建此功也。」
  7. ^ 《魏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蕭衍遣將曹義宗攻新野,詔纂持節、兼尚書左丞、南道行台,率眾赴接,至便破之。義宗等以其勁速,不敢復進。於時海內多虞,京師更無繼援,惟以二千餘兵捍禦疆埸。又詔為荊州軍司,除驍騎將軍,加輔國將軍。纂善撫將士,人多用命,賊甚憚之。會肅宗崩諱至,咸以對敵,欲秘凶問。纂曰:「安危在人,豈關是也。」遂發喪號哭,三軍縞素。還入州城,申以盟約。尋為義宗所圍,相率固守。莊帝即位,除通直散騎常侍、征虜將軍、兼尚書,仍行台。後大都督費穆擊義宗,擒之。入城,因舉酒屬纂曰:「微辛行台之在斯,吾亦無由建此功也。」入朝,言於莊帝,稱纂固節危城,宜蒙爵賞,以勸將來。帝乃下詔慰勉之。
  8. ^ 《北史校勘記·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二》:永安二年元顥乘勝至城下為顥擒 按此城承上文似指荊州的治所穰城。但元顥入洛,不由荊州。魏書卷七七辛纂傳,上文有「尋除平東將軍、中郎將」等語,然後云:「永安二年,元顥乘勝卒至城下,爾朱世隆狼狽退還,城內空虛,遂為顥擒。」下文又有「還鎮虎牢」語。據本書卷四八爾朱世隆傳:「元顥逼大梁,詔為前將軍、都督,鎮虎牢。顥既克滎陽,世隆懼而宵遁。」則此城乃指虎牢城。虎牢是北魏東中郎將的治所。辛纂乃是遷東中郎將後,在虎牢為元顥所擒。魏書「中郎將」上脫「東」字。北史則在「永安」前當脫「尋除平東將軍、東中郎將」等語。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俄而天穆等引兵圍城,慶之帥騎三千背城力戰,大破之,天穆、吐沒兒皆走。慶之進擊虎牢,爾朱世隆棄城走,獲魏東中郎將辛纂。
  10. ^ 《魏書校勘記·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三》:東軍不守 冊府卷四一七.四九七五頁「軍」作「中」。按上文稱永安二年元顥攻城,爾朱世隆狼狽退還云云,據卷七五世隆傳稱:「元顥逼大梁,詔假儀同三司、前軍都督,鎮虎牢。」下文又說纂「還鎮虎牢」,知辛纂所守之城即虎牢。卷一0六地形志中北豫州條,雲太和十九年於虎牢置「東中府」。這裡「軍」當是「中」之訛。又上記辛纂官「平東將軍、中郎將」,「中郎將」上亦當有「東」字。
  11. ^ 《魏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尋除持節、平東將軍、中郎將,賜絹五十匹,金裝刀一口。永安二年,元顥乘勝,卒至城下,爾朱世隆狼狽退還,城內空虛,遂為顥擒。及莊帝還宮,纂謝不守之罪。帝曰:「於時朕亦北巡。東軍不守,豈卿之過。」還鎮虎牢,俄轉中軍將軍、滎陽太守。民有姜洛生、康乞得者,舊是太守鄭仲明左右,豪猾偷竊,境內為患。纂伺捕擒獲,梟於郡市,百姓忻然。加鎮東將軍。太昌中,除左光祿大夫。纂僑寓洛陽,乃為河南邑中正。
  12. ^ 《北史·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永安二年,元顥乘勝至城下,為顥禽。及孝莊還宮,纂謝不守之罪。帝曰:「於時朕亦北巡,東軍不守,豈卿之過。」轉滎陽太守。百姓姜洛生、康乞得者,舊是前太守鄭仲明左右,豪猾偷竊,境內患之。纂伺捕禽獲,梟於郡市,百姓欣然。纂僑屬洛陽,太昌中,乃為河南邑中正。
  13. ^ 《魏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永熙三年,除使持節、河內太守。齊獻武王赴洛,兵集城下,纂出城謁王曰:「纂受詔於此,本有御防。大王忠貞王室,扶獎顛危,纂敢不匍匐。」王曰:「吾志去奸佞,以康國道,河內此言,深得王臣之節。」因命前侍中司馬子如曰:「吾行途疲弊,宜代吾執河內手也。」便入洛。
  14. ^ 14.0 14.1 《北史·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永熙三年,除河內太守。齊神武赴洛,兵集城下,纂出城謁,神武慰勉之。因命前侍中司馬子如曰:「吾行途疲弊,宜代吾執河內手也。」尋為兼尚書、南道行台、西荊州刺史。時蠻酋樊大能應西魏,纂攻之不克而敗,為西魏將獨孤信所害。贈司徒公。
  1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蠻酋樊五能攻破淅陽郡以應魏,東魏西荊州刺史辛纂欲討之,行台郎中李廣諫曰:「淅陽四面無民,唯一城之地,山路深險,表里群蠻。今少遣兵,則不能制賊,多遣,則根本虛弱。脫不如意,大挫威名,人情一去,州城難保。」纂曰:「豈可縱賊不討。」廣曰:「今所憂在心腹,何暇治疥癬。聞台軍不久應至,公但約勒屬城,使完壘撫民以待之。雖失淅陽,不足惜也。」纂不從,遣兵攻之,兵敗,諸將因亡不返。
  16. ^ 《周書·卷十六·列傳第八》:信乘勝襲荊州。東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戰。士庶既懷信遺惠,信臨陣喻之,莫不解體。因而縱兵擊之,纂大敗,奔城趨門,未及闔,信都督楊忠等前驅斬纂。
  17.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既至,東魏刺史辛纂出戰,信縱兵擊纂,大敗之。都督楊忠等前驅斬纂,於是三荊遂定。
  18.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東魏荊州刺史辛纂據穰城,忠從獨孤信討之,纂戰敗退走。信令忠與都督康洛兒、元長生為前驅。馳至其城,叱門者曰:「今大軍已至,城中有應,爾等求活,何不避走。」門者盡散。忠與洛兒、長生乘城而入,彎弓大呼,纂兵衛百餘人莫之敢御,斬纂以徇,城中懾服。
  19. ^ 《北史·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東魏荊州刺史辛纂據穰城,皇考從信討之,與都督康洛兒、元長生乘城而入。彎弓大呼,斬纂以徇,城中懾服。
  20.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城民密召獨孤信。信至武陶,東魏遣恆農太守田八能帥群蠻拒信於淅陽,又遣都督張齊民以步騎三千出信之後。信謂其眾曰:「今士卒不滿千人,首尾受敵,若還擊齊民,則土民謂我退走,必爭來邀我,不如進擊八能,破之,齊民自潰矣。」遂擊破八能,乘勝襲穰城,辛纂勒兵出戰,大敗,還趣城。門未及闔,信令都督武川楊忠為前驅,忠叱門者曰:「大軍已至,城中有應,爾等求生,何不避走。」門者皆散。忠帥眾入城,斬纂以徇,城中懾服。
  21. ^ 《魏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九月,行西荊州事、兼尚書、南道行台,尋正刺史。時蠻酋樊五能破析陽郡,應宇文黑獺。纂議欲出軍討之,纂行台郎中李廣諫曰:「析陽四面無民,唯一城之地耳。山路深險,表里群蠻。今若少遣軍,則力不能制賊;多遣,則減徹防衛,根本虛弱。脫不如意,便大挫威名。人情一去,州城難保。」纂曰:「豈得縱賊不討,令其為患日深!」廣曰:「今日之事,唯須萬全。且慮在心腹,何暇疥癬。聞台軍已破洪威,計不久應至。公但約勒屬城,使各修完壘壁,善撫百姓,以待救兵。雖失析陽,如棄雞肋。」纂曰:「卿言自是一途,我意以為不爾。」遂遣兵攻之,不克而敗,諸將因亡不返。城人又密招西賊,黑獺遣都督獨孤如願率軍潛至,突入州城,遂至廳閣。纂左右惟五六人,短兵接戰,為賊所擒,遂害之。贈都督定殷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徒公、定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