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院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院本中國古代一種戲曲腳本,源自北宋雜劇,12世紀時流行於金國境內,入元朝後逐漸衰微。院本劇目有數百種,結構一般分4段,角色有副淨、副、引戲、末泥和孤裝5種,大多情節簡單、內容滑稽,反覆使用同一支曲。部份院本兼有歌舞。也有少數院本其實不是戲劇,乃屬說唱文學。

起源

[編輯]

金院本由北宋雜劇演變而來。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金遷都南京(汴京),宋金「雜劇」改稱為「院本」[1]。院本結構、角色沿襲自雜劇,許多劇目亦和宋雜劇一樣,如《燒花新水》、《熙州駱駝》、《病鄭逍遙樂》等[2]女真人愛好歌舞,助長金院本的盛行。蒙元時人們革新戲曲,形成新的文體元雜劇[3],少數人仍創作院本,如屈彥英有院本《一百二十行》及《看錢奴》[4]。「院本」一名來自「行院」,即藝人和妓女的居所,他們演唱的腳本就叫院本[5];也有學者認為,院本一名來自北宋時宮中編寫劇本的舍人院[6]。許多院本題目有「爨」字,如《人參腦子爨》[7]。有學者認為「爨」就是院本的別名[8],也有學者認為「爨」是指以跳、踏動作為主的舞蹈[9]

內容

[編輯]

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的記載,金、元院本劇目共約有690種[10]。院本體例,有對白有唱曲[11],和宋雜劇一樣,院本一般分4段,第一段稱「艷段」。院本大多情節簡單,內容滑稽[12],部份取材於歷史事件和唐傳奇中的愛情故事[13],如《蘇武和番》、《雪詩打樊噲》;亦有院本以祝頌、慶祝為主題;爨體院本則是以末泥為主要角色的歌舞劇[14]。院本仍未算是成熟的戲曲,當中歌詞仍未全屬代言體,有些只為提供餘慶,並非情節一部份[15]。一些院本甚至不算戲劇,僅以說唱為主:有的解說經書,如《講道德經》、《論語謁食》等;有的敷演《千字文》,如《變龍千字文》[16]

演出

[編輯]

院本角色主要有5種:副淨、副、引戲(又叫捷譏)、末泥和孤裝,與元雜劇不同,各種角色都可唱曲。副淨是詼諧滑稽的角色,在劇中常常被副末所打[17];末泥則是比較正經嚴肅的角色[18]。在城內,院本由教坊樂戶演出,在鄉村則由小型劇團「散樂」巡迴演出,在寺廟或大族家中搭建舞台[19]。一部院本,通常只用一支樂曲,在劇中反覆使用[20],所用樂曲,可考的以詞調最多,其次是大曲,再其次是法曲;大曲又叫「曲破」,是古樂舞曲[21]。用詞調者可考的有37本,如《四皓逍遙樂》、《春從天上來》、《滿朝歡》;用大曲的有16本,如《列良瀛府》、《賀貼萬年歡》、《進奉伊州》;用法曲的有7本,如《月明法曲》、《燒香法曲》[22]。和宋雜劇比較,院本用詞調和法曲較多,用古舊的大曲較少,或反映了曲調上院本比宋雜劇更開放和新穎[23]

存佚

[編輯]

金、元院本無一留存至今。明代院本仍然通行,明初劉東生雜劇《嬌紅記》有6處插演舊有的院本,朱有燉雜劇《呂洞賓花月會神仙》中也插演院本《長壽仙獻香添壽》,朱有燉自己也續作了一段,但兩部雜劇腳本都沒有引錄院本原文[24]。明朝宮中仍演出院本,明中葉李開先所作戲曲《園林午夢》及《打啞禪》都題為院本,留存至今[25],《園林午夢》亦被稱作雜劇,內容極短,講述《西廂記》的崔鶯鶯與《繡襦記》的李亞仙二人互相譏諷[26]

註釋

[編輯]
  1. ^ 林明德:《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頁45-46。
  2.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27-28、31。
  3. ^ 青木正兒:《元人雜劇概說》,頁5-7。
  4. ^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頁129。
  5. ^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頁68;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27。
  6. ^ 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戲劇研究》,頁152。
  7.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31。
  8. ^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頁69。
  9. ^ 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戲劇研究》,頁159、162。
  10.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26。
  11. ^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頁132。
  12.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28、42。
  13. ^ 青木正兒:《元人雜劇概說》,頁2。
  14. ^ 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戲劇研究》,頁169、166、170。
  15.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37-38。
  16. ^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頁71。
  17.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29-30、37。
  18. ^ 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戲劇研究》,頁148-149。
  19. ^ 田仲一成:《中國戲劇史》,頁115、126-127。
  20.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36。
  21.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32、37。
  22. ^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頁70。
  23.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32。
  24. ^ 青木正兒:《元人雜劇概說》,頁3-4。
  25. ^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頁14。
  26. ^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頁180。

參考書目

[編輯]
  •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 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概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
  • 田仲一成著,布和譯:《中國祭祀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 田仲一成著,雲貴彬等譯:《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正中書局,1991)。
  • 林明德:《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