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端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端臨(1254年—1323年),字貴輿,號竹洲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中國古代宋元之際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文獻通考》、《大學集注》、《多識錄》。

生平

[編輯]

寶祐二年(1254年),出生於饒州樂平官宦家庭,父馬廷鸞早年喪父,「甘貧力學」,自登進士第後在館閣任職,曾任秘書少監,後在咸淳年間任右丞相,在歷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詣[1]。馬端臨早年受到父親的薰陶,「業紹箕裘」,後師從朱熹學派的曹涇,深受其影響,20歲漕試第一,以蔭補承事郎。不久,父廷鸞因反對奸臣當道,受到排擠而離職回鄉,端臨亦隨父會見,侍奉父親。[2]

宋咸淳八年(1272),當時賈似道當權,父馬廷鸞連續九次上疏辭職。

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癸未張世傑兵敗厓山,陸秀夫負少帝趙昺殉海,宋亡,馬端臨以隱居不仕進行消極抵抗。

元至元二十六(1289年)父去世,在元朝壓力下,馬端臨被迫出任慈湖書院和柯山書院院長。

元大德六年(1302年), 決心以《通典》為藍本,採摭諸書,重編一部記述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專著.

元至治二年(1322年),出任台州儒學教授,三個月告老還鄉。這年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終於完成《文獻通考》。

至治三年(1323年),先生卒年七十。

治學

[編輯]

端臨家中藏書豐富,外加其父治學嚴謹,對其教育也極其嚴格的。加之端臨天資聰明,學習勤奮,為以後的治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青年時代,端臨就「有志於綴緝」,準備撰寫歷史巨著。但因「顧百憂薰心,三餘少暇,吹竽已濫,汲綆不修」而未曾動筆。因此,他平素很注重學問的積累和資料的搜集整理,認為這是治學的重要門徑。

著述

[編輯]

對於以往的史學家及其著作,他特別推崇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鄭樵通志》,而對於班固等寫斷代史的作家,則持批評態度,認為他們丟掉了「會通因仍之道」。所以,從早年起,他就決心以《通典》為藍本,「採摭諸書」,重編一部記述中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專著。他從宋朝咸淳九年(1273年)開始準備,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開始纂寫,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歷二十餘年的努力始告竣,取名《文獻通考》,同年刊行於世。《文獻通考》中保存了馬廷鸞對歷史的評論,即「先公曰」的內容。

《文獻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上起三代,下終南宋宋寧宗嘉定末年(1224年)。分為田賦戶口征榷選舉職官學校錢幣等二十四門。

注釋

[編輯]
  1. ^ 《宋史》卷414《馬廷鸞傳》
  2. ^ 馬端臨生平,《宋史》、《元史》無傳,僅見《新元史》、《元史類編》,語亦不詳,《南宋書》和《新元史》中雖有傳,但過於簡單。《通考》的《進書表》和《抄白》以及清初修的《樂平縣誌》中保存了幾點有關的材料

參考文獻

[編輯]

《樂平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