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長期威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進階持續性威脅(英語: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縮寫:APT),又稱高級持續性威脅先進持續性威脅等,是指隱匿而持久的電腦入侵過程,通常由某些人員精心策劃,針對特定的目標。其通常是出於商業或政治動機,針對特定組織或國家,並要求在長時間內保持高隱蔽性。高級長期威脅包含三個要素:高級、長期、威脅。高級強調的是使用複雜精密的惡意軟件及技術以利用系統中的漏洞。長期暗指某個外部力量會持續監控特定目標,並從其獲取數據。威脅則指人為參與策劃的攻擊。[1]

APT發起方,如政府,通常具備持久而有效地針對特定主體的能力及意圖。此術語一般指網絡威脅,尤其是指使用眾多情報收集技術來獲取敏感信息的網絡間諜活動,[2]但也適用於傳統的間諜活動之類的威脅。[3]其他攻擊面包括受感染的媒介、入侵供應鏈、社會工程學。個人,如個人黑客,通常不被稱作APT,因為即使個人有意攻擊特定目標,他們也通常不具備高級和長期這兩個條件。[4]

歷史[編輯]

2005年時,英國及美國的一些計算機應急響應組織發布報告,提醒人們注意某些針對性的釣魚電子郵件會釋放木馬,外泄敏感信息,但「APT」一詞還未被使用。[5]普遍認為「高級長期威脅」這個術語是在2006年由美國空軍創造,[6]而格雷格·拉特雷上校一般被認為是該術語的發明人。[7]

震網蠕蟲是APT的一個例子,此蠕蟲專門針對伊朗核設施的電腦硬件。此事件中,伊朗政府可能就把震網蠕蟲的創造者視為一個高級長期威脅。

計算機安全社群及媒體中,此術語常指針對政府、公司、政治活躍分子的長期而複雜的黑客攻擊,也指發起這些攻擊幕後團體的活動特徵。日趨頻繁的高級長期威脅(APT)可能會逐漸只用於指代計算機黑客入侵。據《PC World》雜誌統計,從2010年到2011年,針對性的高級電腦黑客攻擊增長了81%。[8]

對於APT的一個常見誤解[誰?]是,APT僅僅針對西方政府。雖然針對西方政府的APT事件在西方廣為流傳,但許多國家的黑客也會通過網絡空間收集個人或一群個人的情報。[9][10][11]美國網戰司令部負責協調美國軍方對網絡攻擊作出的響應。

有說法稱一些APT團體直屬於或受僱於民族國家[12][13][14] 掌握大量可辨識的個人身份信息的行業極有可能遭受高級長期威脅,如:[2]

  • 高等教育[15]
  • 金融機構

術語[編輯]

APT並無準確定義,但總體可歸納如下:[3][4][16]

  • 高級:威脅的幕後操縱者對情報收集技術有着全面的掌控能力。其中可包括電腦入侵技術和傳統情報收集技術(如電話監聽技術、衛星成像技術)。攻擊中使用的各個組件本身可能並不能算特別「高級」(例如,利用公開的惡意軟件生成工具生成的惡意軟件,或是一些容易獲得的漏洞利用材料),但是操縱者往往可以按需開發出更高級的工具。他們一般會使用多種針對方式、工具和技術以入侵目標,並保持訪問權限。操縱者也可能會特別注意行動中的安全,這一點和「不那麼高級」的威脅有所不同。
  • 長期:操縱者注重一個特定的任務,而不是盲目搜尋信息。這一區別暗示攻擊者受到外部力量指示。為了達到預定目的,攻擊者會持續監控目標,並做出反應。這並不表示攻擊者會經常發動攻擊、頻繁更新惡意軟件。事實上,「放長線」的方法會更為成功。如果操縱者失去了對目標的訪問權,他們一般會重新嘗試入侵,也往往會成功。操縱者的目的之一就是對目標保有長期的訪問權,而不是一次性的訪問權。
  • 威脅:APT之所以成為威脅,是因為發起方既有此能力,又有此意圖。APT攻擊是由一群有組織的人發起的。操縱者有特定的目標,且技術精湛、資金雄厚。

特點[編輯]

Bodmer、Kilger、Carpenter和Jones的研究將APT的標準定義如下:[17]

  • 目標 – 威脅的最終目標,即你的對手
  • 時間 – 調查、入侵所花的時間
  • 資源 – 所涉及的知識面及工具(技能和方法也有所影響)
  • 風險承受能力 – 威脅能在多大程度上不被發覺
  • 技能與方法 – 所使用的工具及技術
  • 行動 – 威脅中採取的具體行動
  • 攻擊源頭 – 攻擊來源的數量
  • 牽涉數量 – 牽涉到多少內部或外部系統,多少人的系統具有不同重要性
  • 信息來源 – 是否能通過收集在線信息識別出某個威脅

趨勢科技定義 APT 基本要素與特點如下:

  • 基於經濟或競爭優勢
  • 時間長期、持續、多個階段的攻擊
  • 目標針對特定公司、組織或平台
  • 多元攻擊方式包括假冒信件、現成與客製化惡意軟體、遠端控制工具、將機密敏感資料外傳[18][19][20]

生命周期[編輯]

一個周而復始的APT生命周期
一個周而復始的APT生命周期

APT的幕後黑手會對組織團體的金融財產、知識產權及名譽造成持續變化的威脅,[21]其過程如下:

  1. 因一個目標開始盯上特定組織團體
  2. 試圖入侵到其環境中(如發送釣魚郵件)
  3. 利用入侵的系統來訪問目標網絡
  4. 部署實現攻擊目標所用的相關工具
  5. 隱藏蹤跡以便將來訪問

2013年,美國網絡安全公司麥迪安(Mandiant)發布了關於2004至2013年間疑似來源於中國的APT攻擊的研究結果,[22]其中的生命周期與上述相似:

  • 初始入侵 – 使用社會工程學釣魚式攻擊零日攻擊,通過郵件進行。在受害者常去的網站上植入惡意軟件(掛馬)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 站穩腳跟 – 在受害者的網絡中植入遠程訪問工具英語Remote Access Tool,打開網絡後門,實現隱蔽訪問。
  • 提升特權 – 通過利用漏洞破解密碼,獲取受害者電腦的管理員特權,並可能試圖獲取Windows域英語Windows domain管理員特權。
  • 內部勘查 – 收集周遭設施、安全信任關係、英語Windows domain結構的信息。
  • 橫向發展 – 將控制權擴展到其他工作站、服務器及設施,收集數據。
  • 保持現狀 – 確保繼續掌控之前獲取到的訪問權限和憑據。
  • 任務完成 – 從受害者的網絡中傳出竊取到的數據。

麥迪安所分析的這起入侵事件中,攻擊者對受害者的網絡保有控制權的平均時間為一年,最長時間為五年。[22] 此次滲透攻擊據稱是位於上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61398部隊所為。中國官方否認參與了這些攻擊。[23]

緩解策略[編輯]

惡意軟件的變種數以千萬計,因此要保護組織團體免於APT攻擊極為困難。雖然APT活動十分隱蔽,但與APT相關的命令與控制網絡流量卻可以在網絡層由精密的方法檢測。深入的日誌分析和比對有助於檢測APT活動。儘管要從正常流量中分離出異常流量有一定難度,但這一工作可以藉助完善的日誌分析工具來完成,以便安全專家調查異常流量。[1]

終端使用者[編輯]

  • 不隨意開啟未知來源的郵件附加檔案
  • 安裝已知品牌軟體,定期系統更新,安裝掃描病毒軟體並定期掃毒

企業資訊人員[編輯]

  • 建立監控軟體,尋找是否有可疑終端電腦或裝置
  • 使用多層次資安防禦軟體,加強防護縱深
  • 訂立企業內部敏感資訊的監控與存取政策
  • 教育員工關於社交工程的資訊安全意識[19]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https://www.cademia.edu/6309905/Advanced_Persistent_Threat_-_APT[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Anatomy of an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 Dell SecureWorks. [2012-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3. ^ 3.0 3.1 Are you being targeted by an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Command Five Pty Ltd. [2011-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4月6日). 
  4. ^ 4.0 4.1 The changing threat environment .... Command Five Pty Ltd. [2011-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5. ^ Eric M. Hutchins, Michael J. Clopperty, Rohan M. Amin, Ph.D. Intelligence-Driven Computer Network Defense Informed by Analysis of Adversary Campaigns and Intrusion Kill Chains (PDF).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Abstract. [March 1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2-05). 
  6. ^ Assessing Outbound Traffic to Uncover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PDF). SANS Technology Institute. [2013-04-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4). 
  7. ^ Introducing Forrester's Cyber Threat Intelligence Research. Forrester Research. [2014-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5). 
  8. ^ Olavsrud, Thor. Targeted Attacks Increased, Became More Diverse in 2011. PCWorld.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0). 
  9. ^ An Evolving Crisis. BusinessWeek. April 10, 2008 [2010-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0). 
  10. ^ The New E-spionage Threat. BusinessWeek. April 10, 2008 [201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8). 
  11. ^ Google Under Attack: The High Cost of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Der Spiegel. 2010-01-19 [2010-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1). 
  12. ^ Under Cyberthreat: Defense Contractors. BusinessWeek. July 6, 2009 [2010-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1). 
  13. ^ Understanding the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Tom Parker. February 4, 2010 [2010-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8). 
  14. ^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or Informationized Force Operations) (PDF). Usenix, Michael K. Daly. November 4, 2009 [2009-11-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5-13). 
  15. ^ Ingerman, Bret. Top-Ten IT Issues, 2011. Educause Review.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7). 
  16. ^ What's an APT? A Brief Definition. Damballa. January 20, 2010 [2010-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1). 
  17. ^ Bodmer, Kilger, Carpenter, & Jones (2012). Reverse Deception: Organized Cyber Threat Counter-Exploit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Osborne Media. ISBN 0-07-177249-9, ISBN 978-0-07-177249-5
  18. ^ Trend Labs 趨勢科技全球技術支援與研發中心. 什麼是 APT進階持續性威脅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 資安趨勢部落格. 2011-09-13 [2019-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6) (中文(臺灣)). 
  19. ^ 19.0 19.1 Trend Labs 趨勢科技全球技術支援與研發中心. 認識 APT-進階持續性滲透攻擊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 資安趨勢部落格. 2012-03-07 [2019-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4) (中文(臺灣)). 
  20. ^ Trend Labs 趨勢科技全球技術支援與研發中心. 淺談APT進階持續性威脅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含中文社交工程郵件案例. 資安趨勢部落格. 2012-09-19 [2019-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9) (中文(臺灣)). 
  21. ^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s: Higher Education Security Risks. Dell SecureWorks. [201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2. ^ 22.0 22.1 APT1: Exposing One of China's Cyber Espionage Units. Mandiant. 2013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2). 
  23. ^ China says U.S. hacking accusations lack technical proof. Reuters. 2013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0). 

延伸閱讀[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