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丹
黎丹(1871年—1938年),字雨民,號無我,湖南省湘潭人,馬麒、馬麟幕僚,中華民國西寧道道尹,監察院委員[1][2]。
生平
[編輯]黎丹為清代雲貴總督黎培敬之孫,黎錦纓之子。1897年,黎丹考取副貢生,先後在江西巡撫夏午詒幕府主辦文案、湖南都督譚延闓手下任書記官。譚延闓是黎丹的表弟[3]。辛亥革命後任甘肅都督趙惟熙秘書時與馬麒相識,此後,成為馬麒幕僚。日後黎丹為寧海軍招攬和舉薦一批優秀人才,如周希武、朱繡、喜饒嘉措等。
1913年到1926年,在馬麒的支持下,黎丹任西寧道道尹長達十二年。
1914年黎丹主筆擬定馬麒向甘肅都督張廣建和北洋政府的呈請書以〈速收玉樹為他日恢復衛藏之計力陳當局〉一文,提出將玉樹二十五族之地從川邊收歸甘邊管轄,作為保障青海的西南防線,並建議派員前往玉樹地區勘查甘川邊界事務。
1919年英國再次催北洋政府,要求解決西藏問題。北洋政府於9月5日「歌電」與西藏毗連各省區,提出「將崑崙山以南,當拉嶺以北作為內藏,中國不設官,不駐兵」為答覆英方條件徵詢各省意見。此電發出後,馬麒即與黎丹等都認為此乃喪權辱國的條件,故由黎丹、周希武等人起草「艷電」駁斥[4]。黎丹認為西藏問題關鍵在於爭取當時親英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建議馬麒通過甘肅督軍張廣建,派出以朱繡、李仲蓮為首,藏傳佛教寧瑪派喇嘛古朗倉、格魯派喇嘛拉卜倉等人組成代表團赴拉薩,成功迫使北洋政府終止與英國對西藏問題的談判。
1926年,馮玉祥在剪除鎮守天水的孔繁錦、鎮守平涼的張兆鉀後,趁勢撤銷馬麒的青海蒙番宣慰使、甘州鎮守使官職,並以國民軍師長趙席聘替代河州鎮守使裴建中。當時馬麒處境危殆,疑慮重重,致使力主歡迎國民軍入青的周希武、朱繡等人,遭其殺害。為馬麒保存勢力,黎丹主動讓馬麒提請馮玉祥派員接替自己西寧道道尹一職,馮玉祥便派林競為西寧行政長官。而黎丹隱退到南京,潛心研究藏傳佛教。
之後,國民軍東調參加馮、蔣的中原大戰,青海省遂脫離國民軍控制。1930年,任青海省主席的馬麒請黎丹再次來青海任職,委任為青海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1931年8月,馬麒病故,黎丹擁戴其弟馬麟繼任,仍襄贊政務。
青藏戰爭時,1932年3月,藏軍以尕旦寺事件為由,調兵四千餘人,以克米色代本為前敵總指揮,襲擊玉樹縣蘇爾莽部落,並迅速包圍結古,切斷玉樹通往西寧的交通線。黎丹幫助馬麟制定一系列應戰。
馬麟對省政府要事多與黎丹商洽處理,讓姪子馬步芳專心料理軍事。但馬步芳惱恨地對馬麟說:「阿大還和我商量省政府的公事哩?你竟和黎雨民把我隔起來了,看你隔到幾時?」黎丹鑑於朱繡、周希武的下場,遂辭職[5]。1933年,經第九世班禪和邵力子等支持,黎丹當選為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後由南京返西寧,於1934年組成西藏巡禮團,前往拉薩,探討藏文經典[4]。
1938年病逝湖南[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马忠:〈黎丹与青海〉,青海頻道,2009-11-13. [201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湖南名人志》. 中國: 中國檔案出版社. 1999-11. ISBN 7-80019-930-4 (中文(簡體)).
- ^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 青海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 《青海三馬》編輯組. 《青海三马》. 中國: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8-01. ISBN 9787503400292 (中文(簡體)).
- ^ 4.0 4.1 周宜逵:〈一位献身青海的陇南名士〉, 青海頻道, 2009-11-13. [201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田生兰:〈马麒马麟封建统治二三事〉, 青海頻道, 2009-11-26. [201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