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菌
黏菌綱 | |
---|---|
科學分類 | |
門: | 黏菌門 Mycetozoa |
綱: | 黏菌綱 Myxomycetes |
目 | |
黏菌(slime mold)是一非正式名稱,指一群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不相關的真核生物,其生活史有不同階段,它們可以單核單細胞自由生活與運動的營養體[1][2][3],或是多核的變形體呈現,卻也可聚集而形成多細胞的繁殖體[4]。以往被誤認為黴菌,而得名「slime mold」「黏液黴菌」[5]。
黏菌蟲類[6](Mycetozoa)則是一種次門級分類單元的原生菌類,意思是「真菌動物」,這樣的名稱表現了其外觀與生活型態。它們保有變形蟲的身體構造,但是也與真菌類同樣擁有能夠釋放孢子的子實體,而這些特徵也使他們看起來和黴菌相似。現在的系統分類學將其歸位在植物與真菌之間,與其他原生生物在親源關係上有段距離,兩者之間由部分植物相隔。
黏菌分佈於世界各地,具有許多不同的分類群,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之一[7]。其中較為著名兩大類是原生質體黏菌與細胞性黏菌。其中原生質體黏菌在分類上稱為黏菌亞綱(Myxogastria),也稱為「真黏菌」或「非細胞黏菌」。而細胞性黏菌則屬於網柱黏菌亞綱(Dictyostelia)。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生命週期與生理結構。
生活史
[編輯]原生質體黏菌的生活史以絨泡黏菌屬(Physarum)為例(如:多頭絨泡菌);細胞性黏菌的生活史則以網柱細胞黏菌屬(Dictyostelium)為例。
原生質體黏菌
[編輯]原生質體黏菌的特色是沒有單一細胞,而形成一整團的原生質。其生活史可分為二倍體時期與單倍體時期。
二倍體時期從兩個單倍體細胞經由配子生殖形成合子開始,之後合子進行有絲分裂之後,會形成擁有許多細胞核,但是只有一團原生質的原生質團(合胞體),稱為變形體(plasmodium)。變形體發展成熟之後,會形成網狀型態,且依照食物、水與氧氣等所需養分改變其表面積。此時也稱為營養時期(feeding stage),吞噬作用為其進食方式。接下來形成孢子囊(sporangium),孢子囊發展成熟後發展成為子實體。之後進行減數分裂,釋放出單倍體孢子。
接下來進入單倍體時期,釋放出來的孢子會經由空氣傳播,而且這些孢子會產生兩種配子,其中一種為變形蟲細胞(amoeboid cell);另一種則是鞭毛細胞(flagellated cell)。這兩種細胞可以互相變換,但是最後都只會與同類細胞結合進行配子生殖(syngamy),產生二倍體的合子。
細胞性黏菌
[編輯]細胞性黏菌的生活史可分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兩種週期,兩者之間可以互換。其中二倍體時期出現在有性生殖週期中。
剛離開孢子的黏菌細胞稱為單一細胞(solitary cell),在單一細胞的階段為營養時期,此時細胞以吞噬細菌的方式生存。當食物耗盡時,許多原本分開生活的單一細胞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變形蟲,長相類似蛞蝓,而且可以爬行移動。之後有些細胞進行配子生殖,形成二倍體配子。再經過減數分裂形成新的單倍體變形蟲,重回無性生殖週期。有些細胞則會組成子實體,生產並釋放單倍體孢子。孢子外殼破裂放出單一細胞,完成一次生命週期。
黏菌的性別決定
[編輯]黏菌的配子也叫做性細胞,其性別決定於3個基因座(locus)上的基因,分別是matA、matB與matC。因此每一株黏菌皆可形成8種性別的性細胞。
此外這3個基因座上的基因皆有多種變化,目前已知matA與matB各有13種變型,而matC則擁有3種變型。由這些已知的變化,可以排列組合出500種以上的性別。
分類
[編輯]全世界的黏菌大約有100個屬與500個種。可分為3個或4個亞綱。
- Mycetozoa(黏菌下門)
- Protostelia(原柱黏菌綱)
- Protostelida(目)
- Myxogastria(黏菌綱)
- Liceida(目)
- Echinosteliida(目)
- Trichiida(目)
- Stemonitida(目)
- Physarida(目)
- Dictyostelia(網柱黏菌綱)
- Dictyosteliida(目)
- Protostelia(原柱黏菌綱)
參考書目
[編輯]- Neil A. Campbell & Jane B Reece. BIOLOGY 6th edition. ISBN 0-8053-6624-5
- Olivia Judson. 《Dr. Tatiana給全球生物的性忠告》(Dr. Tatiana's Sex Advice to All Creation) 潘勛譯 ISBN 986-7691-08-3
註釋
[編輯]- ^ 存档副本. [2022-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6).
- ^ F.W. Spiegel,Unikonts,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with Emphasis on Fungal-Like Forms),Encyclopedia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Academic Press, 2016, Pages 325-332,ISBN 9780128004265
-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93ec1dfa-ed1b-4cb1-a616-d2cd35f74ace/content
- ^ 李玉, 王琦, 李姝. 黏菌學的發展. 菌物學報[J], 2021, 40(2): 261-269 doi:10.13346/j.mycosystema.200383
- ^ majer. 黏液霉菌通过菌斑网络融合交换信息. 煎蛋網. 2019-04-26 [201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中文(簡體)).
- ^ http://aims.fao.org/aos/agrovoc/c_12729
- ^ Zhao, Fengyun; Li, Yu; Hsiang, Tom; Liu, Shuyan. Species diversity of myxomycetes in two forests of the Lesser Khinggan Mountains,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9-08-20, 27 (8): 896. doi:10.17520/biods.2019022.
外部連結
[編輯]- Slime Mol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lime Mold Solves Maze Puzz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abc.net.au
- Hunting Slime Mol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Smithsonian Magazine
- Robot Piloted by a Slime Mold. Slashdot. 2006 [February 15,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2).
- dictyBa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s an online informatics resource for Dictyostelium, a cellular slime mould.
- nomen.eumycetozoa.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s an online nomenclatural information system of slime moulds (Myxomycetes, Dictyostelids and Protostelids) of the world.
- Photo galle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Introduction to the "Slime Mol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lime Mold Photo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fe cycle of Reticularia lycoperdon at MushooMania.com.
- Video footage of common slime moul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