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四軍臂章

1940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0年冬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建制,但新四軍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四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0年冬,新四軍下轄新編第一、第二、第三支隊、江南指揮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西路指揮部、江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豫鄂挺進縱隊,共計88744人。[1]

背景[編輯]

1940 年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八路軍應派部隊與新四軍合力發展華中的部署。八路軍第2縱隊主力和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先後越隴海路南下,與新四軍第6 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第5縱隊。第4縱隊執行向西防禦任務。第5縱隊執行向東發展任務。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北渡長江,改稱蘇北指揮部;10月在取得黃橋決戰的勝利後,與南下支援的八路軍第5縱隊會師。11月17日,在江蘇海安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23日遷鹽城),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胡服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留在蘇南的新四軍第2支隊領導機關,組建了新的江南指揮部。

新四軍[編輯]

1940年,曾參加南昌起義新四軍幹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分別為周子昆袁國平葉挺陳毅粟裕葉欽和,後排左三李一氓、左四黃序周

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 教導總隊

新1支隊[編輯]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傅秋濤,副司令員趙凌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參謀長趙希仲,副參謀長吳泳湘

新2支隊[編輯]

司令員周桂生,政治委員黃火星,副司令員馮達飛,參謀長謝忠良,政治部主任鍾德勝

新3支隊[編輯]

司令員張正坤,政治委員胡榮,參謀長黃序周,政治部主任吳奚如

江南指揮部[編輯]

1940年7月原江南指揮部北上後,由蘇南部隊重新組建。皖南事變後改編為第二支隊。指揮羅忠毅,政治委員廖海濤

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編輯]

1939年5月,葉飛率新四軍江南東進縱隊進入蘇南東路地區,即長江以南、常州以東,今蘇州、無錫所轄各村鎮,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並成立東路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蘇南東路地區的黨政軍工作。1940年4月25日,譚震林化名林俊,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在常熟徐市改編部隊,副司令員何克希,參謀長張開荊,政治部副主任吳仲超劉飛。創建了蘇常太、澄錫虞抗日游擊根據地。

  • 第1支隊(常熟「民抗」3個大隊約400人):支隊長戴克林、教導員陳岳章
  • 第2支隊(原「江抗」東路司令部部隊):支隊長陳挺、教導員黃烽
  • 第3支隊:支隊長溫玉成

皖南事變後,新江抗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

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西路指揮部[編輯]

司令員梅光迪,副司令員韋永義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編輯]

總指揮葉挺陳毅(代),政治委員劉少奇,副總指揮陳毅,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

蘇北指揮部[編輯]

1940年,陳毅與粟裕在黃橋戰役前夕

指揮兼政治委員陳毅,副指揮兼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炎,副主任鍾期光

第1縱隊[編輯]

黃橋戰役中新四軍繳獲的迫擊炮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飛,副司令員管文蔚,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吉洛

第2縱隊[編輯]

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劉培善,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陳時夫、副主任鄧逸凡

第3縱隊[編輯]

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陶勇(兼)、劉先勝(後),副司令員陳玉生,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副參謀長梅嘉生

江北指揮部[編輯]

指揮張雲逸,副指揮徐海東羅炳輝,參謀長賴傳珠(兼),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兼),副主任張勁夫

第4支隊[編輯]

司令員張雲逸(兼),代政治委員鄭位三,副參謀長趙俊,政治部主任何偉

第5支隊[編輯]

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郭述申,副司令員周駿鳴,參謀長馮文華,政治部主任方毅,副主任張勁夫龍潛(後)。

江北游擊縱隊[編輯]

司令員譚希林,政治委員孫仲德,參謀長桂蓬洲朱紹清(後),副參謀長黃元慶,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編輯]

司令員楊梅生,政治委員劉順元(後),副司令員林英堅,參謀長萬載陽,政治處主任祝世風

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編輯]

司令員梁從學

豫鄂挺進縱隊[編輯]

1940年春,豫鄂挺進縱隊和豫鄂邊區黨委領導人在京山縣大山頭。前排左起:朱理治陳少敏李先念。後排左起:鄭紹文劉少卿

[9]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副主任王翰

第一支隊[編輯]

司令員周志堅,政治委員方正平,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黃霖,政治部主任栗在山、副主任夏農苔

第二支隊[編輯]

司令員楊經曲,政治委員鄭紹文,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海山,政治部主任張執一

八路軍第四縱隊[編輯]

1940年,彭雪楓張震在板橋集戰鬥中被擊落的日軍飛機殘骸前留影

1939年,由第二縱隊南下部隊344旅、新編第2旅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後重組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1941年初,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

下屬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校長兼政委彭雪楓

  • 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蘊齋[12]
    • 肖縣獨立團
    • 永城獨立團
    • 睢杞獨立團

八路軍第五縱隊[編輯]

1940年,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前排右三)同其他幹部合影

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韓振紀、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副主任鄧逸凡。1940年6月,該部隊由344旅687團、第四縱隊第二旅與皖東北的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四總隊合編。1941年初,改為新四軍第三師。

第一支隊[編輯]

第二支隊[編輯]

1940年7月,八路軍第五縱隊部分將領於皖東北合影。圖從左依次為韓振紀劉瑞龍田守堯張愛萍韋國清[13]

第三支隊[編輯]

  • 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員張愛萍(兼)
    • 宿縣獨立團

參考[編輯]

  1. ^ 丁星,《新四軍初期的四個支隊——新四軍組織沿革簡介(2)》【J】,鐵軍,2007年第2期,38-40頁
  2.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491頁
  3.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492頁
  4. ^ 由蘇皖支隊改編
  5. ^ 待查
  6.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493頁
  7. ^ 該團原屬於江北游擊縱隊,1940年6月劃歸第四支隊建制
  8. ^ 疑似黃一平
  9. ^ 1940年8月,縱隊所屬各團隊改稱團
  10.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494頁
  11.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495頁
  12. ^ 12.0 12.1 12.2 1940年12月,投奔國軍。
  13. ^ 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幅照片求证. [2017-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2). 
新四軍編制
1938年春 1939年冬 1940年冬 1941年春 1945年夏 194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