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58年5月法國政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共產黨人在東柏林卡爾·馬克思大街的德意志競技場舉行「團結法國人民,抵抗法西斯」的集會

1958年5月法國政變(也稱為阿爾及爾政變5月13日政變)是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法國發生的政變,導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倒台,夏爾·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此次政變源於1958年5月13日於阿爾及爾的起義,隨後演變為由阿爾及爾下院、退役空降兵軍官皮埃爾·拉加亞爾德(Pierre Lagaillarde)、將官拉烏爾·薩朗(Raoul Salan)、埃德蒙·茹奧(Edmond Jouhaud)、讓·格拉西厄(Jean Gracieux)、雅克·馬絮和地中海艦隊司令費利普·奧布瓦諾(Philippe Auboyneau)發動的軍事政變,並得到前阿爾及利亞將軍雅克·蘇斯戴爾(Jacques Soustelle)及其同黨的支持。

政變的目標是推翻皮埃爾·弗林姆蘭的政府,並代之以偏向法屬阿爾及利亞右翼勢力的政府。

背景

[編輯]

第四共和國成立後政局一直動盪,黨爭不斷,法國的海外省法屬阿爾及利亞安全形勢堪憂,使得法軍和歐洲裔阿爾及利亞人漸生不滿。高級軍官認為他們得不到政府有力的支持,因此無法順利結束戰爭。他們更擔心政府會像1954年奠邊府戰役後一樣從阿爾及利亞撤軍。因此,他們希望由右派的戴高樂掌權,扭轉形勢。

政變

[編輯]

蘇斯戴爾在海外任職期滿後,回到法國並組織支持戴高樂上台的力量。到1958年初,他已經將部分本土和殖民地的軍官以及同情戴高樂的人士組織起來作為政變力量。1958年5月13日,右翼勢力在阿爾及爾奪權,要求戴高樂上台。馬絮成為政變領袖之一[1]。薩朗將軍則接管民政[2],並向總統勒內·科蒂施壓,要求他任命戴高樂為總理,並下大力氣防止阿爾及利亞獨立。薩朗在廣播中稱,軍隊是「為了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命運,暫時接管政權」。在馬絮的要求下,薩朗於5月15日在阿爾及爾政府大樓上喊出「戴高樂萬歲!(Vive de Gaulle!)」的口號。戴高樂兩天之後回應稱他已準備好接管國家權力[3]。許多人擔心這是對軍隊的支持[1]:373–416

在5月19日的記者發布會上,戴高樂重申他是應國家要求而執政。當一位記者向他提問,表示擔心他會侵害公民自由時,戴高樂回答說:

我何曾做過?相反,當公民自由消失時,是我重新找回了它們。我都67歲了,誰還發自內心地認為我要開始當一個獨裁者?

5月24日,法軍空降兵由阿爾及利亞出發,登陸科西嘉島,不流血占領全島。接着,在阿爾及利亞的政變人士準備發動一次軍事行動,意圖動用傘兵和駐紮在朗布依埃的裝甲部隊占領巴黎,解散政府[4]。他們商定,若是議會不同意讓戴高樂執政,或是戴高樂本人要求軍隊支持,或是法國共產黨企圖藉機在法國掌權,他們就會出動軍隊[5],甚至已經制定了名為復活行動的軍事計劃,準備以武力直接接管巴黎,迫使政府將權力移交給戴高樂將軍。

大多數政治人物均支持戴高樂執政,但亦有例外,包括弗朗索瓦·密特朗皮埃爾·孟戴斯-法蘭西、阿蘭·薩瓦里(Alain Savary)和法國共產黨。薩特亦表示「我還不如支持上帝呢」,因他認為上帝比戴高樂謙遜。後來,與其所在政黨論調相反的孟戴斯-法蘭西和薩瓦里共同創立了社會主義自治黨(Parti socialiste autonome),即後來的統一社會主義者黨(Parti socialiste unifié)[6]

戴高樂執政

[編輯]

5月29日,總統科蒂向議會表示,因為國家處於內戰邊緣,他將向戴高樂移交權力。[7] 戴高樂則接受了科蒂的提議:新憲法需要加強總統的權力,戴高樂將就任第一任總統,任期七年。另一個條件是,戴高樂將在六個月內可宣布緊急狀態。[8]

戴高樂的新內閣提名於1958年6月1日在國民議會以329票對224票獲得通過,且他將有六個月時間起草憲法。

新憲法

[編輯]

戴高樂認為第四共和國的憲法使得第四共和國軟弱無力,故他親自起草憲法大綱,實際由米歇爾·德勃雷執筆。這部憲法嚴格遵循戴高樂於1946年的演講內容[9],總統有統領內閣的責任,在緊急狀態下可以擴張權力,且議會應採用兩院制。

大部分政治家支持戴高樂的新憲法,然而一開始就不支持戴高樂的密特朗卻在1964年公開指責新憲法是「永久政變」[10]。 1958年9月28日,法國就新憲法舉辦全民公投,79.2%的選民贊成。殖民地則可選擇立刻獨立或接受新憲法並留在法國。除了幾內亞之外的殖民地全部選擇接受新憲法,而法蘭西聯邦也轉型為法蘭西共同體。阿爾及利亞因法律上並非殖民地而是海外省,不能參與投票;幾內亞獨立後則失去了來自法國的一切援助。[1]:407

戴高樂以間接選舉的方式在1958年12月21日當選法國總統,1959年1月8日就職。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Jonathan, Fenby. The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and the France he saved. Simon & Schuster. 2010: 383–4. ISBN 9781847394101. 
  2. ^ The term "Committee of Public Safety" recalls the body of that name which acted as the de facto executive government in France during the Reign of Terror (1793–94), a stag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3. ^ French: « prêt à assumer les pouvoirs de la République »
  4. ^ Crozier, Brian; Mansell, Gerard. France and Algeria. International Affairs (Blackwell Publishing). July 1960, 36 (3): 310. JSTOR 2610008. doi:10.2307/2610008. 
  5. ^ Daniel Gagnon, "Algeria, De Gaulle, and the Birth of the French Fifth Republic." (Providence College History Student Papers. Paper 15. 2014)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Philip Thody, The Fifth French Republic: Presidents, Politics and Personalities (1998).
  7. ^ Jonathan Fenby. The General. 2013: 396 [2019-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8. ^ W. Scott Haine. The History of France. 2000: 180 [2019-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9. ^ Charles De Gaulle. Discours de Bayeux [Speech of Bayeux]. charles-de-gaulle.org. June 16, 1946 [2019-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法語). 
  10. ^ François Mitterrand, Le Coup d'Etat permanent, 1964

更多資料

[編輯]
  • Alexander, Martin S. and John FV Keiger, eds. France and the Algerian War, 1954-1962: Strategy, Operations and Diplomacy (Routledge, 2013)
  • Fenby, Jonathan. The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and the France He Saved (2010)
  • Jackson, Julian. De Gaulle (2005) pp 70–79
  • Sowerwine, Charles. France since 1870: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 (2009) ch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