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 Mac G5
研發商 | 蘋果電腦公司 |
---|---|
類型 | 桌上型電腦 |
發布日期 | 2003年7月24日 |
單價 | USD$1,999 (截至2006年12月[update]) |
停產日期 | 2006年8月7日 |
中央處理器 | 1.6 – 2.7 GHz 單、雙處理器 雙核或四核PowerPC G5 |
前代機種 | Power Mac G4 Quicksilver |
後繼機種 | Mac Pro |
網站 | Power Mac主頁 |
Power Mac G5是蘋果電腦公司為搭載IBM PowerPC G5中央處理器生產的Power Macintosh所使用的市場用名稱。是截止發布時蘋果公司性能最高的專業型電腦,也是市場上第一款64位個人電腦,蘋果公司宣稱它是有史以來最快的個人計算機。第一次官方亮相是在2003年6月舉行的WWDC上。這款電腦在2006年8月被搭載英特爾處理器的Mac Pro替代前,共生產有三種型號。Power Mac G5使用了陽極氧化鋁的機箱。它是蘋果公司最後使用PowerPC處理器的桌面型電腦。
簡介
[編輯]Power Mac G5一共分為三種型號進行生產,使用一樣的外殼,但在功能和性能上有區別。1.6 GHz型號搭載有256 MB的內存(可擴充至4 GB),80 GB的硬盤,nVidia GeForce 5200的顯卡(64 MB的顯存,一個ADC輸出接口,一個DVI輸出接口)。1.8 GHz、1.8 GHz雙處理器、2.0 GHz雙處理器型號均搭載有512 MB的內存(可擴充至8 GB)。雙處理器型號可選擇配置ATi Radeon 9600或Radeon 9800型號的顯卡。Power Mac G5的機箱因其獨特的工業設計,和當時的其他電腦機箱有非常多的不同之處。許多潛在買家都很驚訝這個比G4機箱還大的傢伙,內部空間只能裝載一個光盤驅動器和兩個硬盤驅動器。
PowerPC G5 和 IBM 的合作
[編輯]PowerPC G5處理器(IBM內部命名 PowerPC 970)是基於IBM雙核POWER4微架構設計生產的。在Power Mac G5的簡介中,Apple宣布將和IBM繼續合作推出基於POWER架構的PowerPC處理器。依IBM的John E. Kelly博士所說:「Apple和IBM此次合作的目標是為使Apple的消費者們能夠得到兩個最好,即Apple最好的創造力和來自IBM最好的科技成果,為此IBM花費了20多億美元用於生產這些300mm晶圓。」PowerPC 970的原型使用了IBM的CMOS 9S工藝和130 nm製程,集成了五千萬個晶體管。CMOS 9S工藝是IBM實驗室在1990年代中期研發的SOI、Low-k低介電質絕緣以及銅互連製程技術的組合。而隨後推出的「G5」處理器採用了IBM的PowerPC 970FX(原有設計在90 nm製程上實現)和PowerPC 970MP(在一個核心上集成兩個970FX內核)。Apple亦將雙核的PowerPC 970MP處理器稱之為「雙核G5」,或是「Power Mac G5 Quad」(雙處理器,四核心配置)
Power Mac G5生產線在2006年穩定為三個型號,皆為雙處理器,頻率分別為2.0 GHz,2.3 GHz,2.5 GHz。同時亦有一個2.7 GHz單處理器配置型號出現。全部型號皆包含了PCI-X插槽(後續新型號使用PCI Express)。雙處理器G5使用FSB總線,每個處理器都有兩個32位的單向傳輸通道,總帶寬為 20 GB/s,內部核心採用超標量體系和超流水線結構運行。
此外,因為Power Mac G5作為64位處理器(42位MMU)不同於傳統32位處理器的地方即在於它可以使用大於4 GB的尋址內存。所以,在內部八根插槽均插滿的情況下,Power Mac G5可以使用16 GB的內存。雖然當時所有自Pentium Pro以後的32位x86處理器都支持物理地址擴展PAE功能,可以使用36位物理內存地址來使用最多64 GB(236 bytes)的內存,但PowerPC 970處理器可以使用4 TB(242 bytes)的物理內存和16 EB(264 bytes)的虛擬內存(雙通道DDR2 PC4200,ECC校驗)。
產品歷史
[編輯]DP表示雙處理器型號,SP表示單處理器型號,DC表示雙核處理器型號。
組建 | Power Mac G5 | Power Mac G5 (2004年6月) | Power Mac G5 (2004年末) | Power Mac G5 (2005年初) | Power Mac G5 (2005年末) |
---|---|---|---|---|---|
代號 | "Omega, Q37" | "Q77, Q78" | N/A | N/A | "Cypher" |
中央處理器 | SP 1.6, 1.8, DP 1.8, or DP 2.0 GHz PowerPC 970 (G5) | DP 1.8, DP 2.0, or DP 2.5 GHz PowerPC 970FX (G5) | SP 1.8 GHz PowerPC 970FX (G5) | DP 2.0, DP 2.3, or DP 2.7 GHz PowerPC 970FX (G5) | DC 2.0, DC 2.3, or DP DC "Quadcore" 2.5 GHz PowerPC 970MP (G5) |
顯卡 | NVIDIA GeForceFX 5200 Ultra, GeForce 6800 Ultra DDL, ATI Radeon 9600 Pro, or Radeon 9800 Pro 配備64, 128, or 256 MB DDR RAM | NVIDIA GeForceFX 5200 Ultra, GeForce 6800 GT DDL, GeForce 6800 Ultra DDL, ATI Radeon 9600 XT, or Radeon 9800 XT 配備64, 128, or 256 MB DDR RAM | NVIDIA GeForce 6800 Ultra DDL, ATI Radeon 9600, Radeon 9650, or Radeon X850 XT 配備128 or 256 MB DDR RAM | NVIDIA GeForce 6600 LE, GeForce 6600, GeForce 7800 GT, or Quadro FX 4500 配備128, 256, or 512 MB DDR RAM | |
Cache | 64 KB (指令), 32 KB (數據) L1, 512 KB L2 | 64K (指令), 32K (數據) L1, 1 MB L2 per core | |||
前端總線 | 800, 900, Dual 900 MHz, or Dual 1.0 GHz (2:1) | Dual 900 MHz, Dual 1.0, or Dual 1.25 GHz (2:1) | 600 MHz (3:1) | Dual 1.0, Dual 1.15, or Dual 1.35 GHz (2:1) | 1.0, 1.15, or Dual 1.25 GHz (2:1) |
內存 | 256MB PC2700 DDR RAM (1.6 GHz) or 512MB of PC3200 DDR SDRAM (1.8Ghz+) 可擴展至4 GB (1.6Ghz) 或8.0 GB (1.8Ghz+) |
256MB (DP 1.8Ghz) or 512MB (DP 2.0Ghz+) PC3200 DDR SDRAM 可擴展至4 GB (DP 1.8Ghz) 或8.0 GB (DP 2.0Ghz+) |
256MB PC3200 DDR SDRAM 可擴展至4 GB |
512MB PC3200 DDR SDRAM 可擴展至4 GB (DP 2.0Ghz) 或8.0 GB (DP 2.3Ghz+) |
512MB 533 MHz PC2-4200 DDR2 SDRAM 可擴展至16GB |
硬盤驅動器 | 80, 160, 或250 GB 7200 rpm | 160, 250, 或400 GB 7200 rpm | 160, 250, 或500 GB 7200 rpm | ||
AirPort Bluetooth |
可選AirPort Extreme card (802.11b/g) (外置天線) / 可選Bluetooth 1.1 | 可選AirPort Extreme with Bluetooth 2.0+EDR combo card | |||
光盤驅動器 | 4x/8x/16x/8x/32x DVD-R/CD-RW (4x SuperDrive) | 8x/10x/24x/10x/32x DVD-R/CD-RW (8x SuperDrive) | 16x SuperDrive (DVD+R DL/DVD±RW/CD-RW) | ||
擴展槽 | 3 - 33 MHz 64-bit PCI (1.6 GHz) 2 - 100 MHz 64-bit PCI-X and 1 - 133 MHz 64-bit PCI-X (1.8 GHz+) 1 - 8x AGP Pro (all) | 3 - 33 MHz 64-bit PCI (dual 1.8 GHz) 2 - 100 MHz 64-bit PCI-X and 1 - 133 MHz 64-bit PCI-X (dual 2.0 GHz+) 1 - 8x AGP Pro (all) | 3 - 33 MHz 64-bit PCI, 1 - 8x AGP Pro | 3 - 33 MHz 64-bit PCI (dual 2.0 GHz) 2 - 100 MHz 64-bit PCI-X and 1 - 133 MHz 64-bit PCI-X (dual 2.3 GHz+) 1 - 8x AGP Pro (all) | 2 - 4-lane, 1 - 8-lane, 1 - 16-lane PCI Express |
擴展位 | 2 - 內置3.5" Serial ATA驅動器位, 1 - 光盤驅動器位 | ||||
標準功能 | 3 USB 2.0, 2 Firewire 400 接口, 1 Firewire 800 接口, 10/100/1000Base-T 千兆網卡, 內置調製解調器, 內置單聲道揚聲器, 1 - 3.5-mm 模擬輸入接口, 1 - 光纖 S/PDIF (Toslink)輸入, 2 - 3.5-mm 模擬輸出接口, 1 - 光纖 S/PDIF (Toslink) 輸出 | 3 USB 2.0, 2 Firewire 400 接口, 1 Firewire 800 接口, 10/100/1000Base-T 千兆網卡, 選配內置調製解調器, 內置單聲道揚聲器, 1 - 3.5-mm 模擬輸入接口, 1 - 光纖 S/PDIF (Toslink)輸入, 2 - 3.5-mm 模擬輸出接口, 1 - 光纖 S/PDIF (Toslink)輸出 | 4 USB 2.0, 2 Firewire 400 接口, 1 Firewire 800 接口, 2 - 10/100/1000Base-T 千兆網卡, 選配Apple USB Modem, 內置單聲道揚聲器, 1 - 3.5-mm 模擬輸入接口, 1 - 光纖 S/PDIF (Toslink)輸入, 2 - 3.5-mm 模擬輸出接口, 1 - 光纖 S/PDIF (Toslink)輸出 | ||
最新支持操作系統 | Mac OS X 10.5.8 "Leopard" | ||||
重量 | 39.2磅(17.8公斤) | 44.4磅(20.1公斤) | 36磅(16公斤) | 44.4磅(20.1公斤) | 48.8磅(22.1公斤) |
- 2003年6月: 初始發布配置 SP 1.6, SP 1.8, DP 2.0 GHz.
- 2003年11月: DP 1.8 替代SP 1.8 GHz; SP 1.6 GHz降價.
- 2004年6月: 90 nm DP 1.8, DP 2.0 and DP 2.5 GHz 替代前版本. The 2.5 GHz 型號,第一台原廠生產即使用水冷的個人電腦。
- 2004年10月: 新SP 1.8 重新引入更慢的600 MHz FSB, PCI bus, 基於iMac G5架構(U3lite and Shasta chips). Apple官方稱呼此型號為"Power Mac G5 (Late 2004)"。
- 2005年4月: CPU速度提升: DP 2.5 GHz → DP 2.7 GHz (PCI-X, 水冷), DP 2.0 GHz → DP 2.3 GHz (PCI-X), DP 1.8 GHz → DP 2 GHz (PCI). 全線新引進功能16x雙層SuperDrives, 提升硬盤容量至最高800 GB(最高型號). The 1.8 GHz SP型號未變.
- 2005年6月: SP 1.8型號在美國停止銷售.
- 2005年7月: SP 1.8型號在歐洲停止銷售.
- 2005年10月: 升級至雙核處理器: DP 2.0 GHz → DC 2.0 GHz, DP 2.3 GHz → DC 2.3 GHz, DP 2.7 GHz → DP DC 2.5 GHz (終止一個型號的Quad Power Mac G5), 全部配置DDR2內存, 以PCI Express取代PCI-X.[1][2][3] 舊的PCI-X, DP 2.7 GHz 型號依然有銷售, 但更慢速度的單核型號即刻停產.
- 2006年8月: Power Mac被其Intel處理器繼承者Mac Pro取代.
水冷問題
[編輯]在部分2.5 GHz雙處理器機型、全部2.7 GHz雙處理器和2.5 GHz四核型號機型中用於CPU散熱的液態冷卻系統(LCS,由一個散熱排,冷卻泵,熱交換器組成),由Delphi自動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製造。這是蘋果公司的獨創之舉,意在使用戶能夠用上足夠快速的處理器,在性能和穩定性競賽中能得到雙贏。但液冷系統卻出現了泄漏問題,泄露出來的冷卻液會損毀處理器、主板甚至其他更多部件。而泄露只有在綠色的冷卻液露出機箱後才有可能被發現,而在很多主機里,泄漏量在不拆卸的情況下根本就無法被發現。
而蘋果公司在回復這些泄漏問題時卻顯得有些漫不經心,只是延長了保修期而沒有提供任何長期保護的解決方案,使得當時的液冷G5顯得很不可靠。而發現泄漏的用戶可能要花費超過$1000來讓蘋果公司給予維修。G5用戶同樣抱怨,似乎從蘋果公司得到維修信息變得不可能,不知道到底是應該更換冷卻液還是加滿,或是怎麼辦。而DIYer們就這個問題向Delphi公司索要用於封閉熱交換器的O型圈時,卻只需要幾個小時的工時和不超過$20的零件費用。後期的型號使用了松下公司生產的LCS系統,看上去確實提高了穩定性。
注釋
[編輯]- ^ Apple Introduces Power Mac G5 Quad & Power Mac G5 Dual. Apple Inc. 2005-10-19 [200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30).
- ^ Kossovsky, Yuval. The Power Mac G5 Quad: Seat belt not included. Computerworld. 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2005-11-16 [2008-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9).
- ^ Norr, Henry. Power Mac G5 Quad: Fast performance at its core. Macworld. 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2005-11-22 [2008-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9).
外部連結
[編輯]- Ars Technica: Inside the PowerPC 970 Part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d Part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ery long and detailed
- Ars Technica: A Brief Look at the PowerPC 97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rs Technica Review: Power Mac G5 Dual 2.5 GHz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