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福建土樓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中國文化遺產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文化遺產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文化遺產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世界遺產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世界遺產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世界遺產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福建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福建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福建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圓土樓起源」是個偽命題[編輯]

————兼談閩粵地區的土樓之根 作者:游章友

摘要: 目前爭論的是「圓土樓起源」,而不是爭「土樓起源」。筆者把研究土樓的眼光投向廣東和福建的所有土樓地區,發現比漳州古老的土樓比比皆是,土樓在明代倭寇入侵時已進入成熟期。圓土樓的起源與陳元光無關係,圓土樓是由客家地區的方土樓演變而來的。客家人從山區向閩南平原遷移,把世代居住的建築——土樓衍播到福佬族群(閩南語系),而遷移的人口也逐漸被同化,出現福佬客或福佬人居住土樓的現象。在土樓起源問題上,僅僅比較一兩座土樓的紀年早晚來推出土樓起源地,不科學。

關鍵詞:起源、客家、福佬、土樓、圓土樓、同化、偽命題、陳元光、《重修虔台志》

一、誰更古老?

土樓以方形、圓形、五鳳形三種為代表。現在所謂的土樓起源之爭,爭的是圓土樓的起源問題,方土樓和五鳳樓起源於客家是沒有爭議的。有些人則誤以為是「土樓起源之爭」。較早提出圓土樓起源於漳州福佬系的,是漳州的曾五嶽,其《漳州土樓揭秘》提到的第一條依據是,在華安縣沙建鎮上坪村,發現萬曆三樓,其中的齊雲樓是有最早紀年的土樓,門楣石上刻有「萬曆十八年」(1590)和「清同治丁卯年」;另外還列舉了不存在的長泰環珠樓、張欽翼樓(此二樓是否為土樓不得而知)。由此他推斷出圓土樓起源於漳州源福佬系,接着還進一步提出圓土樓的源頭在九龍江下游的華安縣。

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黃漢民認為:「福建土樓及其遺址,現存始建年代最早且有明確紀年者當推漳浦縣綏安鎮馬坑村的一德樓……尤其門額石匾刻『嘉靖戊午年季冬吉立』兩行紀年款,說明其始建年代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1]

比漳浦一德樓、華安齊雲樓更早的土樓,在客家地區比比皆是。廣東省饒平縣上善村的南陽樓,建於明建文二年(1400),饒平上饒的鎮福樓,建於明永樂11年(1413),這二座土樓均是高大成熟的土樓,至今保存完好。饒平縣三饒鎮的道韻樓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建成,族譜記載,該樓歷三代(1477-1587)建成,道韻樓大門石匾,為明朝崇禎禮部尚書黃錦所寫,至今尚在,上面有紀年和黃錦的落款。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的中憲第,橢圓形土樓,系明萬曆帝撥庫銀給福建按察副使黃扆所建,門口的牌坊刻有「中憲第」和「萬曆八年孟春吉立」(1580年),比華安齊雲樓早10年。永定縣、南靖縣多座土樓也比華安早,如南靖的朝水樓建於1549-1553年,永定縣的集慶樓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

根據永定縣土樓專家胡大新的研究,永定縣城郊鄉古二村的方形土樓龍安寨,始建於北宋時期,迄今已經有1000餘年的歷史。2009年6月17日至7月6日,由福建省考古隊對龍安寨土樓進行考古試挖掘。在探溝範圍內,揭露出兩期相互疊壓的遺址和地層堆積,出土了北宋時期的近百件陶、瓷器殘片,器形有罐、碗、碟、爐等生活用品。上述土樓至今都是客家人居住。

所以,最早的土樓,絕對不在漳浦縣、華安縣;土樓的起源地,也絕對不是華安縣。現在華安縣打出的廣告口號是「華安土樓——土樓源頭」,這是政府把土樓承包給公司運營後,商業衝動的結果。

筆者發現,若去閩西南深入走訪土樓,會發現大多數土樓是沒有紀年的,特別是在客家腹地的土樓,多數樓匾沒有紀年,而在客家與福佬混居的地區出現的土樓,卻多有紀年,而且越到後期的土樓,越有紀年。這正符合歷史發展的常規:越到後期,越注重歷史信息的記錄。

那種堅持只以一兩座土樓門匾紀年為起源依據的做法,不科學。

二、一個偽命題爭了十幾年

筆者認為,將圓形土樓從土樓里拿出來當作一個獨立的建築體系,孤立地研究所謂的「起源」問題,是個偽命題,引發了十幾年爭論。第一,建造土樓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圓形。形狀的選擇,主要還是依據地形、風水等靈活變通。這也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土樓形狀多姿多彩,有方形、橢圓形、半月形、三角形、八角形、長方形、梯形、凹形、五鳳形、馬蹄形的原因;第二,現在曾五嶽、黃漢民所研究的只是福建省的圓土樓起源,把廣東東部近千座的土樓剔除在外,範圍狹隘。(關於黃漢民「福建土樓」概念界定的錯誤,筆者另有專文論述);第三,如果圓土樓可以單獨研究起源,那麼還可以研究三角形土樓起源、八卦形土樓起源,乃至長方形、梯形等土樓起源,這樣做沒有意義。所以除了形狀差別,圓土樓與其他土樓本質上一樣,研究土樓起源有意義,研究圓土樓「起源」,大可不必。 這樣的偽命題,從上世紀90年代起,龍巖、南靖、華安就開始爭論。

雖說是個偽命題,但筆者還是繼續談下去。

曾五嶽認為:「福建圓樓系脫胎於漢唐宋元圓寨,後者是前者的雛形,前者又是後者的發展高峰。」[2]他還列舉了一些他發現的圓形的兵營兵寨遺址。

其實,陳元光其人其事,唐史無載,相傳其入漳帶3600名府兵到漳州潮州等地與土著打仗,其父戰敗病死,其伯父征途中病死,其本人也與畲族惡戰受傷而死。歷經幾十年戰爭,這些府兵所剩能有多少?能留下多少兵營兵寨?[3]事實上,關於開漳聖王陳元光的事跡,多為口口相傳的傳說。筆者調查陳元光治府的雲霄縣,其留下的也只是一座普通的古城堡菜浦堡,雲霄零星的土樓,都是在清代建造的。這也可以說明,圓土樓的起源與陳元光的兵營兵寨無關。

為了證明圓土樓起源漳州,曾五嶽還提出如下依據:「漳州人天生喜愛圓」「華安湖林鄉石井村的漳州岩畫發現5個小圓形凹穴,直徑為2—4厘米,凹穴圖像清楚,穴中十分光滑,似先刻再磨光而成。1992年,漳浦佛曇發現了6組岩畫,僅第一組就有16個小圓穴,直徑2—10厘米,深2—5厘米。這體現了先民的生殖崇拜,將圓穴視為孕育生命的母體標誌。……所以漳州先民對圓形符號既敬畏又迷戀」。[4]

「漳州人天生喜愛圓」也能成為圓土樓起源的依據?其實漳州人不但喜歡圓,也喜歡直線、三角形、矩形。圓是全人類都喜歡的,圓形是人類原始空間認識的典型。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依據,堪屬「無厘頭」。至於看到漳州古老岩畫的20來個光滑的小洞穴,就一門心思往女人陰部去想,再跟圓土樓起源聯繫起來,更是牽強附會。

在圓土樓的起源之爭中,黃漢民稱五鳳樓和方土樓起源總體比圓樓早。黃漢民列出了兩方觀點的圖表,指出客家起源說主張的土樓演變歷史是:五鳳樓-方土樓-圓土樓,福佬起源說的演變歷史是:城堡-山寨-圓樓。客家起源說,每一環節都很清晰,並有現存仍然可以居住的實物,體現了任何一個建築式樣都有一個漫長的演變足跡。福佬起源說,脈絡不清晰,沒有密切關係的實物證明,這主要體現在城堡、山寨都是單面牆壁或木柵,沒有證據顯示何時何地它們跳躍式地變成了房屋。

對比如下:

五鳳樓—>方土樓(打地基時方形改為圓形即可)—>圓土樓。 城堡(全世界普遍存在,臨時性)—>兵營兵寨(單面牆壁或木柵要變成房屋,跳躍巨大)—>圓土樓。

三、倭寇入侵時圓土樓已進入成熟期

曾五嶽說:「明末漳州地區尤其是沿海地方尤多的大量土築城、圍、樓、堡,如漳浦著名的趙家堡,確是名垂青史的抗倭民族戰爭的產物,倘若離開了戰爭這一催化劑,它是難以興起並蓬勃發展的。」[6] 同時還列舉了漳州沿海居民利用土堡土樓抵抗倭寇的記載。

根據歷史記載,倭寇入侵閩浙,主要是洗劫財物,不是占據土地,且時間短暫,流動性大,一路燒殺搶劫,得手便回日本或者趕往下一站,有的還隱蔽在海島伺機再作案。其危害的主要地區是江蘇、浙江、福建的沿海平原地區,不是山區地區。土樓在抗倭中起過作用,跟圓土樓起源,是兩回事。

倭寇入侵時,圓土樓已經進入成熟期,如所謂土樓起源的華安萬曆三樓的齊雲樓,齊雲樓底層有較高的石牆,在一樓就開設窗戶,防禦功能已經較少考慮了。這也證明齊雲樓是在客家土樓相當成熟後,由客家土樓衍播而來。從前文「誰更古老?」提到的閩粵眾多的早期土樓來看,土樓出現數百年後,才在抗倭中發揮作用,土樓在抗倭之前的作用,主要是聚族而居和防禦盜賊。

那種神乎其神地把倭寇入侵當作圓土樓起源的說法,頗能迷惑許多不熟悉漳州、龍巖、粵東地區的人。筆者想講清楚的是:土樓主要集中在廣東饒平、福建永定、詔安、南靖、平和、華安的山區。從海邊出發,現代汽車走現代公路,也要3到6個小時,古代行走則需要數天。古代倭寇乘船到泉州漳州沿海,首先要面臨官兵的圍剿和當地居民的反抗,怎麼可能花數天時間,冒着迷路的風險,跋山涉水闖進深山老林,即現在的土樓所在地劫掠?這些地方在古代乃至現在,基本上是貧困地區,倭寇來了也收穫不大。此外那時交通閉塞,信息閉塞,倭寇怎麼可能知道哪裡的山區有財物可洗劫?

如果說倭寇入侵催產圓土樓,那麼在漳州以外的江蘇、浙江、福州、莆田、泉州(在山區發現清代土樓),歷史上也有許多兵寨兵營、且是倭寇劫掠的重災區,為何沒有出現圓土樓?漳州的漳浦、龍海沿海地區之所以出現在抗倭中起過作用的土樓,是由於當地的福佬人吸收了客家移民帶來的土樓建築元素,結合城堡建起來的。

還有一個實際情況是,圓土樓分布密集地區是漳州西部、龍巖和廣東東部,如果圓土樓起源於九龍江下游,那麼為何從九龍江下游到漳州西部和廣東東部,兩三百公里距離的廣闊區域,四五百萬福佬居民居住的傳統住宅卻是「四架三間」長方形住宅,鮮見土樓出現。

此外,沿海地區不適合建土樓,主要是颱風影響。筆者生長於漳州山區的土樓就知道,颱風被無數大山阻隔之後,仍然會把山區的土樓瓦片掀掉。所以,漳州沿海居民自古以來居住的房屋,是比較低矮的磚石頭房或「四架三間」。

四.《天下郡國利病書》未全面記錄土樓

曾五嶽、黃漢民提出抗倭戰爭催生土樓的依據是,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該叢書收集的萬曆《漳州府志?兵防考》記載:「漳州土堡,舊時尚少,惟巡檢司及人煙輳集去處設有土城。嘉靖四十年以來,各處盜賊生發,民間團築土圍、土樓日眾,沿海地方尤多。」《兵防考》還列出了漳州沿海幾個縣的土堡數量。

筆者認為,《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的土堡土圍土樓,大多數都是專門用來防禦的堡壘,這種堡壘在全國全世界都有。在抗倭寇中發揮了作用的這類城堡,與我們今天所見的土樓相去甚遠。

崇禎十二年(1639)起,顧炎武才開始收集地方資料編寫《天下郡國利病書》,至康熙初年(1661)成書,顧炎武收集的漳州資料是明萬曆癸酉(1573)的《漳州府志兵防志》,在這兩部史書記載土堡土樓之前的一兩百年,饒平、南靖就建成了南陽樓、道韻樓、裕昌樓等更古老的土樓。

《天下郡國利病書》重點輯錄的是兵防、賦稅、水利三方面內容,不可能記錄所有的土堡土樓。首先,土樓所在的地區,在當時不是兵防、賦稅、水利的重要地區;其次,古代信息傳播技術落後,信息量不全面不豐富;再次,顧炎武本人並沒到福建西南部考察,所以其無法詳細記載深山居民居住的土樓。《天下郡國利病書》沒記載永定、饒平、詔安、南靖、平和等地存在的許多古老土樓,並不等於說這些土樓那時就不存在。而《漳州府志兵防志》所記載的是「兵防」,即跟兵防有關的土堡土寨會被記錄進去,非兵防地區的土樓,自然不必收錄。

與之相對的一個史料則是近年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導謝重光發現的:

在閩西三明客家地區永安市,目前有確鑿文獻記載的最早土樓,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永安與連城交界處興築的二座土樓。當時湘贛閩粵之交寇亂不斷,朝廷為了對付此區連綿不斷大規模的社會動亂,特在江西贛州、南安,福建漳州、汀州,廣東潮州、惠州、韶州、廣州,湖南郴州「八府一州」之地設立南贛巡撫,巡撫衙門設在贛州,俗稱虔台。

《重修虔台志》記載:

「福建永安縣賊鄧惠銓、鄧興祖、謝大髻等,於嘉靖三十八年聚黨四千人,占據大、小淘水陸要道,築二土樓,鑿池豎柵自固,且與龍巖賊廖選勢成犄角……」

同書同卷接着又記載道:『已復攻圍土樓,禽賊首吳長富,斬一百一十九級,獨鄧興祖據樓抗拒,攻之不克。公委推官劉宗寅親詣連城益兵三千四百,屯姑田,潛夜部勒……而土樓仍未破也。漳南道調發把總郭成苗兵一千,永安縣民兵四百來。時賊中有投降何五福者,願為內應,興祖所遣細卒求救於龍巖廖選者,又為官兵所執,賊計窮,聽五福誘,鄧興祖、謝大髻出巢告招,伏起,二酋就縛,大兵乘勢攻入土樓,獲二酋妻,殺其拒敵者,余賊奔潰,兵焚其樓以旋。』」

這股農民武裝在造反鬥爭中,出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很自然很熟練地「築二土樓,鑿池豎柵自固」,並在抵抗官軍圍剿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顯然,此前他們早已有興築土樓並以之作為堅固防禦工事的經驗。然則這幾條記載,是閩西最遲在嘉靖中葉已有土樓建築的明證。」[7]

在土樓起源問題上,《重修虔台志》記載土樓的發現是重大發現。因為黃漢民近年再版的《福建土樓——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中稱,「土樓」一詞,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是1573年的《漳州府志兵防志》。但是客家地區的古文獻《重修虔台志》記載的「土樓」是在1559年,比《漳州府志兵防志》的「土樓」一詞早了14年。而且其記載的二座土樓,與漳浦一德樓建立只有一年之差。新史料的發現,完全可以證明黃漢民和曾五嶽上世紀90年代以一德樓為依據,推出圓土樓或者土樓的根在漳州福佬民系觀點的錯誤。或者更進一步說,以比較某一座土樓的紀年早晚,來推斷土樓或圓土樓的起源,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方法。

漳州福佬地區最早的土樓,見於明中期的記載,客家地區的土樓也見於明中期記載。而永定的馥馨樓,有專家考證建於唐朝末年(769年),此樓始建年代雖有爭議,但該樓的建築風格卻是唐朝的。

筆者大膽推斷,土樓的起源在唐末宋初,客家人在抗元中,土樓得到了發展,並向外衍播,到明清時期成熟,在閩粵地區廣泛應用於抗倭和禦寇。

五、客家土樓人不斷被同化

不可迴避的現實是,漳州大量的土樓中,確實有少量土樓是居住着講閩南話的福佬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閩南話比客家話好用」。因為「好用」,導致的是客家人被福佬人同化的漫長過程。

客家人分布在江西、福建、廣東、四川、廣西、台灣以及香港,其居住區主要是半山腰。以漳州為例,福佬人居住在沿海和平原地區的經濟行政中心,客家人都是居住在山區;福佬人在社會、經濟、政治、人口多方面占主導地位,客家人要出外謀生、打官司、趕集,遷居城市,必須學習閩南話與福佬人打交道。久而久之,客家人被同化了,繁衍幾代就放棄了客家話和客家習俗。明清伊始,客家人由山區向沿海平原遷移(也帶去自己的建築——土樓),客家人被福佬人同化的速度更快,有的甚至失去了客家族群的特性。學術上稱被福佬同化的客家人為「福佬客」 。

漳州客家人被福佬人同化,有一個典型例子:漳州平和縣九峰鎮黃田行政村,該村有3個自然村分布座落在山頂、山腰和山腳小盆地。山頂的村子叫背厝,都是講客家話,被稱「死客」;山腰的叫溪壩,內部講客家話,對外講福佬話,被稱為「半山客」;山腳下小盆地的村子叫下樓,現在全部講福佬話,客家人稱之為「福佬」。據調查,早先下樓村也是講客家話的,現在有的老人還會講客家話,在其文化中還留着不少客家文化的痕跡。[8]

台灣育達商業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楊淑女在2009年海峽客家論壇上講到,客家文化沒落的原因,一是分散、孤立;二是個性保守;三是為保護兒孫後代,處世低調,在與其他強勢族群相處時,刻意模糊客家族群的身份。

放棄祖先的語言,被據主導地位的語系所同化, 在現代城市裡,愈演愈烈。如為了推廣普通話而壓抑方言,上海越來越多的小孩不會講上海話,漳州廈門泉州城市越來越多的小孩不會講閩南話。這樣的例子,在全國舉不勝舉。客家人只不過早幾百年開始了被強勢方言同化的命運而已。

而現在,漳州南靖的書洋、梅林,詔安的太平,平和的九峰、崎嶺、蘆溪等福佬系客家系混居的鄉鎮,客家子弟會去學閩南話,福佬子弟則不會去學客家話,導致不講客家話的客家後代越來越多。

漳州與土樓有關的部門機構中,漳州的客家人很少且不掌權,在出版刊物或者宣傳等方面,往往採用福佬起源說,而完全否定客家起源說。如今的南靖縣政府,工作人員多是福佬人,為了與永定縣的「客家永定」口號區別,突出「故里南靖」的口號,南靖縣十分忌諱在土樓宣傳上出現「客家」字眼。

實際上,現在南靖講閩南話的土樓居民,從他們族譜記載的遷徙路線,以及他們在從事宗教、祭祖,喪葬等活動來看,仍然保持客家民系的方式與特點。如「呂秀蓮的祖籍地南靖書洋呂厝(龍潭樓),現在是一個通用閩南話的村落。但該村呂姓是明代中期從永定大陂頭遷入的,老底子仍是客家。」[9]

目前漳州土樓的分布,與客家民系的分布,基本重合。即使看似不重合的,即講閩南話居民居住的土樓,也多是被同化的福佬客。比如現在被華安用來號稱「土樓源頭」的齊雲樓,其建造者郭氏家族是由閩西寧化石壁遷出,經過在汀州客家地區長期居留之後,最終才遷到華安岱山建造齊雲樓的。[10]漳浦最出名的土樓錦江樓,始建者亦是從客家腹地搬遷到漳浦的。

黃漢民講到,土樓研究現在剛剛起步,還沒有進行過多學科的研究。圓土樓的起源問題,涉及人類學,語言學、民系變遷等等學科。筆者十分贊成此觀點,其中最需要專家關注的,是民系的變遷。

六、 客家土樓衍播至福佬地區

曾五嶽、黃漢民等在研究偽命題圓土樓起源時,只以福建省為範圍,十分狹隘,無法得出準確的結果。

福建省的土樓以外,廣東東部饒平縣,存在600多座各種造型的土樓,絕大多數是客家人居住的,少量土樓人被潮汕話同化。饒平土樓「道韻樓」,門匾是明朝禮部尚書、書法家、抗元名臣黃錦所題,樓內雕梁畫棟,壁畫泥塑猶在,藝術價值極高。此外廣東深圳、潮州、梅州客家族群居住區都有不少土樓。在福建和廣東,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是土樓密集區,而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福佬人的地方卻少見土樓,其所居住的土樓是客家土樓的衍播。

說回福建的土樓,一些專家之所以有圓土樓起源漳州福佬系的觀點,是誤以為龍巖市就是客家的,漳州市就是福佬的,並得出福佬人住土樓比客家人多的結論。筆者調查的實際情況是,漳州的土樓也是客家人居住的,只有少量的土樓是福佬人居住。漳州的土樓分布如下:

詔安縣: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4個鄉鎮。前3個鄉鎮是純客家區。太平是客家福佬混居區,客家福佬人口比例約為6:4。

南靖縣的土樓,分布在梅林鎮和書洋鎮。這兩個鄉鎮基本上是客家人居住,福佬居民約占5%。

平和縣土樓,福佬人和客家人都住土樓。但土樓分布區主要在客家鄉鎮和福客混居鄉鎮。平和客家人福佬人相處融洽,客家人被同化的現象更普遍,同化速度更快。 華安的土樓比較少,目前只有64座,居住者有福佬人和福佬客。

此外,漳浦、龍海、長泰,東山,雲霄,沒有或只有零星土樓。發現的部分城堡,與土樓未必有直接關係,若比較城堡早晚,閩西南和粵東客家地區,也有大量唐、宋、元的城堡。

某些人熱衷主張的閩南土樓是「單元式」,客家土樓是「通廊式」的說法,是不熟悉漳州客家福佬混居的實際情況得出的錯誤區分法。漳州地區的土樓基本上是「單元式」,這正是從客家腹地「通廊式」演變而來的,因為越到後期,人們對私密性要求越高,才把「通廊式」改成了「單元式」。根據族譜,漳州有土樓地區的人口,也主要是從客家腹地遷徙到漳州的,土樓在漳州出現,是由人口遷徙帶來的。

真正由福佬人建造的土樓十分稀少,目前能無爭議證明是福佬人建造的,是華安二宜樓,這是清代龍海的福佬富商為避世,到華安山區建造的。此外如漳浦的錦江樓、華安的齊雲樓,其族譜記載是從客家腹地搬遷而來。這些客家先民進入汪洋大海一樣的福佬族群密集區,兩三代之後,語言、風俗習慣等不知不覺就被福佬族群同化。 綜上,漳州少量福佬客和福佬人居住的土樓,是客家建築文化的衍播。

結語:爭論的背後

圓土樓起源的爭論,背後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追名。

二是族群主導。漳州的客家人處於弱勢,甚至有的人自卑,不敢提自己是客家人。所以在經濟、政治、文化占主導地位的福佬族群地區,當地報紙,宣傳刊物才會強烈推行福佬起源說,筆者多次投持反對意見的文章,卻不得發表。

三是打倒權威另立新說,是獲取學術地位的捷徑。

參考文獻: [1] [5],黃漢民 《福建土樓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3年版 P224 P228

[2] [6],曾五嶽《漳州土樓揭秘》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P68 P69

[3] [10],林嘉書《土樓成因與家族形態》(該文收錄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的《南靖土樓探尋》)

[4],曾五嶽《福建圓土樓發源於九龍江中下游》

[7],謝重光《土樓之根與土樓文化的精髓》(2009年發表)。《重修虔台志》為謝詔修撰,天啟三年抄本,原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現據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本。

[8][9],謝重光《閩台客家社會與文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P198 P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