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背包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支架式戶外背包。

背包,又稱背囊,是一種附帶一至兩條肩帶,可以掛在人類背部的行李袋。從近代行軍荷載物品用途,發展而成為現代的背包。雖然在構造與材料上都有改進,但是其主要構造系統仍然是肩帶與行李袋。由於人類難以單靠雙手持久地提著重物,因此背包往往是用來攜帶或者搬運重物的首選工具。

根據不同的應用,戶外活動散步登山遠足旅行及騎單車等,又或者是日常逛街及上學等,使用背包時都會講求舒適與輕便。當負重時,如貨物運輸、露營和行軍等,所使用的背包設計都會有所不同,例如會採用更為透氣的材質,內側加上支持框架,將重量轉移至臀部,或者肩帶可以加入填充物件以減少肩背的壓力及附有腰帶等。

名稱

[編輯]
清明上河圖截圖中,有人揹著物品在節慶中行走。

在華人社會,稱之為背包或背囊,就是意指「背」負的行「囊」;日文中有兩種用詞,一是用漢字「背囊」,另一用「リュックサック」,是音譯自德文「rucksack」的片假名;而韓語稱背包為「배낭」或「백팩」,「배낭」是漢字「背囊」的諺文,而「백팩」是音譯自英文的「backpack」;越南語用詞是「ba lô」是法語詞「ballot」的音譯,其發音也與漢語的「背囊」接近。

德語中的背包是「rucksack」,是由「rücken」(背部)與「sack」(布袋)兩字所組成,丹麥語的「rygsæk」、挪威語的「ryggsekk」、瑞典語的「ryggsäck」、以及荷蘭語的「rugzak」都是同源字。俄語中的背包,是借用德語轉寫斯拉夫字母變成的「рюкзак」;在英國,是引用德語外來詞rucksack」為背包一字,而美國有兩種用字,其軍中沿用「rucksack」一字,然而1910年代,美國民間從「moneybag」(錢袋)與「packsack」(綁袋)兩種袋子,演變成一種袋口穿有繩子,繩子兩端固定在底部的袋子,可以揹在肩上的「backpack」,後來就成為現代美式英文中背包的通用字。

西班牙語中的背包是「mochila」,是從「mochil」(信差)一詞演變而來,葡萄牙語的「mochila」、加泰羅尼亞語的「motxilla」都是同源字。法語中背包是「Sac à dos」,字面意思就是「在背上的袋子」。

演變

[編輯]
1843年發行之《拿破崙歷史》一書中的插圖,紫金軍團皇家衛隊步兵的配備中有背包。

在許多民族都有發現背包的原型,其中已知最早的「背包」原型,為死於公元前3300年的冰人奧茨的遺物,用 3 根樹枝綁成支架,加上網與獸皮,揹在背上載物品[1],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那是雪鞋[2]

在中國古代,人們為便於長途運送物資或旅行,除了使用馬匹、推車等載具外,也會製作可揹式的支架,靠人力載著物資前進。在日本,仍保留著傳統的背負支架,稱為「背負子」。

現代背包源自歐洲,13世紀時,歐洲各國的軍隊,開始採用麻質亞麻混紡的帆布,來加強防禦工事,後來他們用這些布料製造成袋子來搬運物資,隨後為能讓部隊可以承受惡劣天氣,需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糧食與生存裝備,便使用這些布料袋子,採自傳統背架的觀念,設計出可以肩負在背上的布袋[3]。1551年發行的瑞典字典中,首次收錄有「ruggsack」(即今ryggsäck)一字,並說明字源為中古高地德語,用以收納物品[4],可見當時背包已在中、北歐,廣泛被地人們所使用,或已為人所熟知。

直至1936年,在法國德龍省安內鴻(Anneyron)城,一間剛成立了6年的家庭式公司勒富馬(Lafuma),推出了一個擁有多項專利的背包,其設計完善,為背包帶入新的發展階段[5]

結構

[編輯]

無支架式

[編輯]

無支架式背包的構造,主要是袋子與肩帶,通常採用輕便耐用的布料製成,以達到重量輕、攜帶容易、方便收藏的需求,與有支架的背包相比,較不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形狀,可負載重量較少等差異,而售價也相對低廉。為能加強無支架式背包的支撐力、舒適性,有些無支架背包會在貼近背部處,加上填充料、或特殊布料,或改良肩帶的設計,又或加上腰帶等;也有些無支架式背包,採簡化設計,以求輕便、通風、耐磨[6][7]

無支架式背包常見應用於軍旅攜帶個人物品、學生裝載書本教具、人們在戶外活動時帶的輕裝備、又或是放置日常隨身物品、手提電腦、攝影器材等[6][7]

外支架式

[編輯]
可以當櫈子使用的外架式背包。

外支架式背包已經存在了數個世紀,特色是支撐袋子的支架露在外面,有些支架可以與袋子分離。隨著材料與技術的進步,外支架式背包也不斷演進,支架由從前的木材及鐵,到現在的鋁合金及塑料,肩帶也有舒適的軟墊與設計,有些附有腰帶以貼近腰背,良好的透氣便於在炎熱的氣候中被揹負[6][7]

內支架式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ick Baugh. The Three-Stick Roycroft Pack Frame. Primitive Ways. 2001 [201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英語). 
  2. ^ Iceman was wearing 'earliest snowshoes'. ARCHAEO NEWS (Times Online (21 February 2005)). 2005-02-27 [201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英語). 
  3. ^ Jeff Holman. The History And Durability Of The Canvas Rucksack. Mixxt. 2011-12-31 [2012-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英語). 
  4. ^ Udo Jürgens, Joseph Beuys. RUCKSÄCKE - Blümchen am Beutel. DER SPIEGEL. No. 37/1985 (Spiegel). 1985-09-09 [2012-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德語). 
  5. ^ Sac à dos (1936). EurekaWeb. [2012-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法語). 
  6. ^ 6.0 6.1 6.2 Spencer Hixon. Internal, external, and frameless packs - which is right for you?. examiner. 2009-06-01 [2012-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5) (英語). 
  7. ^ 7.0 7.1 7.2 Mark Verber. Backpack and Daypack Recommendations. Recommended Outdoor Gear. Verber. [2012-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英語).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