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酮肟
外觀
丁二肟 | |
---|---|
IUPAC名 2,3-Butanedione Dioxime | |
別名 | 二甲基乙二肟 丁二肟 二乙酰肟 Chugaev試劑 2,3-二異亞硝基丁烷 |
識別 | |
CAS號 | 95-45-4 |
ChemSpider | 10606175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JGUQDUKBUKFFRO-CIIODKQPBA |
RTECS | EK2975000 |
性質 | |
化學式 | C4H8N2O2 |
摩爾質量 | 116.1198 g·mol⁻¹ |
外觀 | 白色至米白色粉末 |
密度 | 1.37 g/cm3 |
熔點 | 240 - 241 °C (513.15 K) |
沸點 | 分解 |
溶解性(水) | 難溶 |
結構 | |
偶極矩 | 0 |
危險性 | |
警示術語 | R:R20/22 |
安全術語 | S:R22, R36/37 |
MSDS | External MSDS |
主要危害 | 有毒、皮膚及眼睛刺激物 |
NFPA 704 | |
相關物質 | |
相關化學品 | 羥胺、水楊醛肟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丁二肟是一種化學為CH3C(NOH)C(NOH)CH3的化學物質,可簡寫為dmgH2。它是丁二酮(或稱雙乙酰)的二肟衍生物,可用於檢驗鈀及鎳。其錯合物在理論化學上頗受關注,可成為酶或催化劑的模型。許多相關的配體可由其他的二酮,如二苯基乙二酮合成。
製備
[編輯]丁二酮肟可用丁酮為起始物合成。首先將丁酮與亞硝酸乙酯反應,形成丁二酮單肟,再使用羥胺單磺酸鈉轉換為丁二酮肟:[1]
- CH3C(O)CH2CH3 + CH3CH2ONO → CH3C(O)C(NOH)CH3 + CH3CH2OH
- CH3C(O)C(NOH)CH3 + HONHSO3Na → CH3C(NOH)C(NOH)CH3 + NaHSO4
Ni(dmgH)2
[編輯]使用丁二酮肟為試劑來檢驗鎳的方法,是在1905年由L. A. Chugaev所發現。[2]
當作為分析試劑時,dmgH2通常在乙醇溶液中使用。形成錯合物的是丁二酮肟的共軛鹼,而非dmgH2本身;而兩個dmgH−配體以氫鍵結合,形成大環狀的配體。最著名的錯合物是由二價鎳與dmgH2所形成亮紅色的Ni(dmgH)2。這種平面結構的錯合物非常難溶於水,故常用於(如礦石中)鎳的重量分析。
鈷肟錯合物
[編輯]dmgH2與其錯合物中的氮原子是sp2雜化的。[3]由於[dmgH]22−的大環是平面的,它的結構與一些生物上重要的大環配體,如維生素B12與肌紅蛋白相似。一類有名的這類模型化合物是分子式為CoR(dmgH)2L的鈷肟錯合物,其中R為烷基,L則通常是吡啶。在此錯合物中,L和R位於鈷的軸向位置上,與(dmgH)2的平面垂直。
參考資料
[編輯]- ^ Semon, W. L.; Damerell, V. R. (1943). "Dimethylglyoxime". Org. Synth.; Coll. Vol. 2: 204.
- ^ Lev Tschugaeff. Über ein neues, empfindliches Reagens auf Nickel.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905, 38 (3): 2520–2522. doi:10.1002/cber.19050380317.
- ^ Girolami, G.. S.; Rauchfuss, T.B.; Angelici, R. J. Synthesis and Technique in Inorganic Chemistry: A Laboratory Manual 3rd Ed. 1999: 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