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軍中國古代官職、軍隊建制之名。

古代主力軍、大本營為中軍。周朝時,各國諸侯多置三軍,天子出征時亦常統率三軍。春秋時,大國車兵編制多有中、左、右或中、上、下三軍,而以中軍為主,主帥居中軍以發號施令[1]。中軍統帥一般是全軍最高指揮官。如晉國設中軍、上軍、下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統帥。楚國設中軍、左軍、右軍,中軍為精銳力量,主要以王族子弟為兵員。

同時,晉僖侯名司徒,避諱改「司徒」之稱為「中軍」。晉國的執政叫中軍將

魏晉南朝時期中央的宿衛軍也叫中軍。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丞相三國曹魏初尚沿漢制稱宿衛軍為南北軍,晉代中央禁衛軍稱中軍。中軍將軍的簡稱中軍。還有「中軍元帥」、「中軍都督」、「中軍都將」之稱。

西晉時諸王國之軍分為上、中、下三軍。中軍二千人,上、下軍各一千五百人。南朝宋南朝齊北魏北齊沿置。

明朝京營三大營中五軍營、神機營內設中軍,與左、右掖,左、右哨,稱為五軍。正德時,明武宗以閱兵為戲,自領善射箭的宦官為一營,也稱中軍。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京營三大營之五軍營、神樞營、神機營各設中軍官十一人,位千總上,都由本營內推選。

清朝時,中軍官為綠營軍中各標、協、營中的首領官,負責協助領兵長官管理所轄各營軍務。職掌傳宣號令,承辦公務。總督所轄的中軍官稱為督標中軍,負責掌管關防,綜理軍務;河道總督所轄的中軍官稱為河標中軍,負責督理河員,稽核工汛;漕運總督所轄的中軍官稱為漕標中軍,負責催護漕船、督率官弁。都由副將充任。撫標、提標中軍由參將充任,鎮標中軍由游擊充任。其他由副將參將游擊統帥的協、營的中軍官以都司守備充任。

宋明行院市語稱為中軍[2]戲曲中,雜行配角、「零碎」腳色之一種。指戲中侯爺和品位較高的人物的副官。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左傳·桓公五年》:「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
  2. ^ 《行院聲嗽·飲食》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 軍事大辭海·上.長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