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的佐治王子
丹麥及挪威的佐治王子 George of Denmark and Norway | |
---|---|
金巴倫公爵殿下 HRH the Duke of Cumberland | |
英格蘭君主配偶、蘇格蘭君主配偶 | |
統治 | 1702年3月8日-1707年5月1日 (5年54天) |
大不列顛君主配偶 | |
統治 | 1707年5月1日-1708年10月28日 (1年180天) |
愛爾蘭君主配偶 | |
統治 | 1702年3月8日-1708年10月28日 (6年234天) |
出生 | 丹麥哥本哈根城堡 | 1653年4月2日
逝世 | 1708年10月28日 英國倫敦肯辛頓宮 | (55歲)
安葬 | 1708年11月13日 |
配偶 | 英女皇安妮 |
子嗣 | 告羅士打公爵威廉王子 |
王朝 | 奧爾登堡王朝 |
父親 | 丹麥國王費德歷三世 |
母親 | 賓士域-卡倫貝格的索菲·阿瑪莉埃 |
宗教信仰 | 信義宗 |
金巴倫公爵丹麥和挪威的佐治王子(丹麥語:Prins Jørgen af Danmark og Norge, Hertug af Cumberland;英語: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and Norway, Duke of Cumberland;1653年4月2日 – 1708年10月28日),是安妮女皇(她在1702年開始統治英倫三島)的丈夫,丹麥國王費德歷三世的次子。
英國與丹麥的皇室在1680年代初,安排了佐治與安妮公主的婚事,目的是透過聯姻建立英-丹軍事聯盟,以限制荷蘭強大的海上勢力。正因為英丹聯盟對荷蘭有所不利,當1689年荷蘭元首威廉三世藉由光榮革命,與妻子瑪麗二世(安妮的姊姊)一同成為共治英皇後,威廉三世就對連襟佐治頗有反感。
一半是對佐治的反感,一半是對他能力的質疑,威廉三世於任內(1689-1702年)一直禁止佐治擔任軍事職位;威廉與瑪麗也限縮推定繼承人安妮的權力,使安妮一直到1702年繼位前,都無法對政務產生重要的影響。安妮成為女皇之後,佐治被任命為榮譽和名義上的海軍大臣,而實際權力則由海軍紅旗上將佐治·邱吉爾(陸軍元帥馬爾博羅的弟弟)等人一手掌控。個性隨和的佐治對政治不太關心,頂多偶爾發揮他對太太的影響力;即使他有時候與安妮的意見不合,公開場合上他總是一直表現出支持女皇的態度。雖然是政治聯姻,佐治與安妮這對夫妻互相恩愛,過着相當幸福的婚姻生活。然而,兩人生下的孩子總是不斷地夭折,使得夫妻倆一再地承受失去子女的打擊。
對於威廉夫妻和佐治夫妻四人的個性比較,當時的英國人流傳說:「威廉國王不斷地思考、瑪麗女皇不停地說話;安妮女皇不斷地嚼食、佐治親王不停地飲酒」。佐治的體力和健康並不出色,負責和佐治一同打獵的白金漢公爵,經常取笑佐治的哮喘病;他說:「佐治親王必須用力地呼吸,才能夠不讓人以為他已斷氣死亡,而把他給入土安葬。」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佐治親王被當作是有名的笨蛋,以及用來輕視他人的代名詞;維多利亞女皇希望自己親愛的丈夫亞厘畢,永遠不要淪為「安妮女皇那極其愚笨又毫無風采的丈夫」。20世紀的偉人邱吉爾則在1930年代,形容佐治親王是個「非常無關輕重的人」,他薄弱的存在感對他人好似可有可無,只有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安妮女皇,才把他當作大人物般敬愛。
先祖
[編輯]丹麥的佐治王子的先祖 | ||||||||||||||||||||||||||||||||||||||||||||||||||||||||||||||||||||||||||||||||||||||||||||||||||||||||||||||||||||||||||||||||||||||||||||||||||||||||||||||||||||||||||||||||||||||||||||||||||||||||||||||||||||||||||||||||||||||||||||||||||||||||||||||||||||||||||||||||||||||||||||||||||||||||||||||||||||||||||||||||||||||||||||||||||||||||||||||||||||||||||||||||||||||||||||||||||||||||||||||||||||||||||||||||||||||||||||||||||||||||||||||||||||||||||||||||||||||||||||||||||||||||||||||||||||||||||||||||||
---|---|---|---|---|---|---|---|---|---|---|---|---|---|---|---|---|---|---|---|---|---|---|---|---|---|---|---|---|---|---|---|---|---|---|---|---|---|---|---|---|---|---|---|---|---|---|---|---|---|---|---|---|---|---|---|---|---|---|---|---|---|---|---|---|---|---|---|---|---|---|---|---|---|---|---|---|---|---|---|---|---|---|---|---|---|---|---|---|---|---|---|---|---|---|---|---|---|---|---|---|---|---|---|---|---|---|---|---|---|---|---|---|---|---|---|---|---|---|---|---|---|---|---|---|---|---|---|---|---|---|---|---|---|---|---|---|---|---|---|---|---|---|---|---|---|---|---|---|---|---|---|---|---|---|---|---|---|---|---|---|---|---|---|---|---|---|---|---|---|---|---|---|---|---|---|---|---|---|---|---|---|---|---|---|---|---|---|---|---|---|---|---|---|---|---|---|---|---|---|---|---|---|---|---|---|---|---|---|---|---|---|---|---|---|---|---|---|---|---|---|---|---|---|---|---|---|---|---|---|---|---|---|---|---|---|---|---|---|---|---|---|---|---|---|---|---|---|---|---|---|---|---|---|---|---|---|---|---|---|---|---|---|---|---|---|---|---|---|---|---|---|---|---|---|---|---|---|---|---|---|---|---|---|---|---|---|---|---|---|---|---|---|---|---|---|---|---|---|---|---|---|---|---|---|---|---|---|---|---|---|---|---|---|---|---|---|---|---|---|---|---|---|---|---|---|---|---|---|---|---|---|---|---|---|---|---|---|---|---|---|---|---|---|---|---|---|---|---|---|---|---|---|---|---|---|---|---|---|---|---|---|---|---|---|---|---|---|---|---|---|---|---|---|---|---|---|---|---|---|---|---|---|---|---|---|---|---|---|---|---|---|---|---|---|---|---|---|---|---|---|---|---|---|---|---|---|---|---|---|---|---|---|---|---|---|---|---|---|---|---|---|---|---|---|---|---|---|---|---|---|---|---|---|---|---|---|---|---|---|---|---|---|---|---|---|---|---|---|---|---|---|---|---|---|---|---|---|---|---|---|---|---|---|---|---|---|---|---|---|---|---|---|---|---|---|---|---|---|---|---|---|---|---|---|---|---|---|---|---|---|---|---|---|---|---|---|---|---|---|---|---|---|---|---|---|---|---|---|---|---|---|---|---|---|
|
參考文獻
[編輯]- Beatty, Michael A. (2003). The English Royal Family of America, from Jamestow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ISBN 0-7864-1558-4.
- 溫斯頓·邱吉爾 (1947) [1933–34]. 馬爾博羅和他的時代. George G. Harrop & Co.
- Curtis, Gila; introduced by Antonia Fraser (1972). The Life and Times of Queen Anne. Weidenfeld & Nicolson. ISBN 0-297-99571-5.
- Fisher, George (1832). A Genealogical Companion and Key to the History of England. Part III. Book I. London: Simpkin & Marshall.
- Gibbs, Vicary; Doubleday, H. A. (1913). Complete Peerage. Volume III. London: St Catherine's Press.
- Green, David (1970). Queen Anne. Collins. ISBN 0-00-211693-6.
- Gregg, Edward (2001). Queen Ann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9024-2.
- Luttrell, Narcissus (1857). A Brief Historical Relation of State Affairs from September 1678 to April 171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tikkala, Antti (2008). The Orders of Knighthood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British Honours System 1660–1760. Rochester, New York: Boydell Press. ISBN 978-1-84383-423-6.
- Paget, Gerald (1977). The Lineage & Ancestry of HRH Prince Charles, Prince of Wales. Charles Skilton. OCLC 632784640.
- Somerset, Anne (2012). Queen Anne: The Politics of Passion. HarperCollins. ISBN 978-0-00-720376-5.
- Weir, Alison (1995). Britain's Royal Families: The Complete Genealogy, Revised Edition. London: Random House. ISBN 0-7126-7448-9.
- Wójcik, Zbigniew (1983). Jan Sobieski, 1629–1696. Warsaw: Państwowy Instytut Wydawniczy. ISBN 83-06-00888-X. (波蘭文)
丹麥的佐治王子
| ||
---|---|---|
榮銜 | ||
前任者: 彭布洛克伯爵 |
第一海軍大臣 1702年–1708年 |
繼任者: 安妮女皇 |
前任者: 羅姆尼伯爵 |
五港同盟沃登領主 1702年–1708年 |
繼任者: 多實公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