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元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元欣(?—?),字慶樂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孫,使持節、散騎常侍、司空、司州牧、車騎大將軍、廣陵惠王元羽之子,北魏宗室、官員,西魏八柱國之一。

生平

[編輯]

元欣性格粗俗輕率,喜好飼養鷹犬。魏孝明帝元詡初年,元欣出任通直散騎常侍北中郎將,又出任冠軍將軍荊州刺史,轉任征虜將軍齊州刺史。元欣在荊州和齊州很得人心,又出任征東將軍太僕卿[1][2]

孝昌三年(527年),齊州平原縣百姓劉蒼生、劉鈞、房須等人作亂,攻克郡縣,屢次擊敗齊州官軍。元欣想逼迫正在為父親守喪的房士達擔任將領,房士達以禮節堅決推辭。元欣於是命令房士達的朋友馮元興對房士達說:「如今全州境的人都跟從逆賊,賊人興盛起來,如果他們攻陷州城,你家難道能獨自保全?既然窮困到如此地步,怎麼能顧及禮教呢?」房士達不得已應招,率領外城的州民兩千多人東西討伐,將逆賊全部擊敗[3][4]

建義元年五月丁巳朔(528年6月3日),尚書右僕射元羅出任東道大使,與副大使征東將軍光祿勳元欣一起巡視各地,升降官員的官職,先施行後報告[5][6][7]。當時通直散騎常侍高乾邕與弟弟們率領流民在齊州平原郡起兵,屢次擊敗州軍,魏孝莊帝元子攸詔令元欣前往喻示旨意,高乾邕才投降[8]永安元年九月己巳(528年10月13日),征東將軍、齊州刺史元欣被封為沛郡王,食邑一千戶[9][10]永安三年(529年),元顥進入洛陽後,北魏黃河以南的州郡大多歸附了他。元欣召集文武官員商議何去何從,元欣說:「北海王元顥和長樂王元子攸都是我的堂兄弟,現在皇位並未落入外人之手,我打算接受元顥的赦免,諸位認為如何?」在座的文武官員無不大驚失色。只有軍司崔光韶高聲說:「元顥受南梁節制,向本朝發兵,拔起樹根塞住水源來資助仇敵,這樣的亂臣賊子當代沒人比的上。難道僅是因為大王您一家的事情而對他切齒痛恨,下官等人都受朝廷的恩典,不敢服從元顥。」長史崔景茂、前任瀛州刺史張烈、前任郢州刺史房叔祖、徵士張僧皓等人都說:「軍司的意見對。」元欣就殺了元顥派來的使者[11][12][13]

普泰元年三月癸酉(531年4月5日),特進、車騎大將軍、沛郡王元欣出任太傅、司州牧,改封淮陽王[14][15][16]太昌元年五月丙申(532年6月21日),太傅、淮陽王元欣升任太師,封沛郡王[17][18]太昌元年九月癸丑(532年11月5日),元欣被改封為廣陵王[19][20]。永熙二年七月壬辰(533年8月11日),元欣出任大司馬侍中開府[21][22][23]永熙三年五月丙申(534年6月11日),魏孝武帝元修任命使持節、侍中、大司馬、開府、司州牧、廣陵王元欣出任左軍大都督[24]

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後,元欣前往投奔西魏都督李延孫,在李延孫的幫助護衛下抵達長安[25][26][27]。元欣在西魏宗室中受到的禮遇最高,自廣平王元贊等各王,受到的待遇都在元欣之下[2]大統元年正月甲子(535年3月6日),元欣出任太傅[28][29],又擔任錄尚書事。大統三年(537年)五月,廣陵王元欣出任太宰[30][31]。元欣又和扶風王元孚、錄尚書事念賢等人同時擔任正直侍中[32]。元欣又出任中軍大都督。大統十四年(548年)五月,元欣出任太傅[33][34]。魏文帝元寶炬對元欣說:「王三度出任太傅,兩次擔任太師,從古至今的大臣,沒聽說過這樣的例子。」元欣謙讓辭謝而已。元欣之後又出任司徒,在魏恭帝拓跋廓初年升任大丞相。元欣只是因身為宗室而位列八柱國,周旋於宮廷並不領兵[35][36],去世後諡號。元欣喜好經營產業,進行了許多栽培,京城著名的水果都出自元欣的果園,但是元欣引薦的人和自己的屬官都不是有德行的人,被世人所鄙視[2]

八柱國的身份

[編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毛漢光指出,元欣拜柱國大將軍完全是安撫北魏宗室之意,《北史》和《魏書》雖然記載元欣「性粗率,好鷹犬……好營產業,多所樹藝,京師名果,皆出其園。所汲引及僚佐,咸非長者,為世所鄙。」但在肅宗初(516年左右)元欣為北中郎將,此職務是戍守大洛陽地區之北大門,需實際統領部隊,元欣又曾任荊州刺史、齊州刺史,「欣在二州,頗得人和」,且當魏孝武帝與高歡決裂時,元欣任洛陽地區包圍戰的「左軍大都督」。元欣在長安期間修葺林園,僚佐不才,正是歷史上憂讒畏譏、明哲保身的一貫作法,甚至被調侃:「『王三為太傅,再為太師,自古人臣,未聞此例。』欣遜謝而已。」元欣「從容禁闈」,沒有實際軍權,或許可以從官職上看出,在《周書》卷十六卷末的記載之中,其他六個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的官職之中,都有「大都督」之銜,惟獨元欣沒有,按大都督是府兵前期的重要督將,實際統軍者都有各種「都督」之銜,《周書》列傳中極為常見。元欣無「大都督」之銜似不應是《周書》之忽略記載[37]

家庭

[編輯]

兄弟姐妹

[編輯]

兒子

[編輯]
  • 元孝遵,北周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

孫子

[編輯]
  • 元岩,隋朝給事黃門侍郎、龍涸縣公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魏書·卷二十一上·列傳第九上》:恭兄欣,字慶樂。性粗率,好鷹犬。肅宗初,除通直散騎常侍、北中郎將。出為冠軍將軍、荊州刺史,轉征虜將軍、齊州刺史。欣在二州,頗得人和。又為征東將軍、太僕卿。孝莊初,封沛郡王,邑一千戶,後改封淮陽王。出帝時,加太師、開府。復封廣陵王。除太傅、司州牧,尋除大司馬。隨出帝沒於關中。
  2. ^ 2.0 2.1 2.2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恭兄欣,字慶樂,性粗率,好鷹犬。孝莊初,封沛郡王,後封淮陽王。孝武時,加太師、開府,復封廣陵王,太傅、司州牧,尋除大司馬。孝武入關中,欣投托人使達長安,為太傅、錄尚書事。欣於中興宗室,禮遇最隆,自廣平諸王,悉居其下。又為大宗師,進大冢宰、中軍大都督。大統中,為柱國大將軍、太傅。文帝謂欣曰:「王三為太傅,再為太師,自古人臣,未聞此例。」欣遜謝而已。後拜司徒。恭帝初,遷大丞相。薨,諡曰容。欣好營產業,多所樹藝,京師名果皆出其園。所汲引及僚佐咸非長者,為世所鄙。
  3. ^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孝昌中,其鄉人劉蒼生、劉鈞、房須等作亂,攻陷郡縣,頻敗州軍。時士達父憂在家,刺史元欣欲逼其為將,士達以禮固辭。欣乃命其友人馮元興謂之曰:「今合境從逆,賊徒轉熾,若萬一陷州,君家豈得獨全?既急病如此,安得顧名教也。」士達不得已而起,率州郭之人二千餘人,東西討擊,悉破平之。
  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 魏齊州平原民劉樹等反,攻陷郡縣,頻敗州軍。刺史元欣以平原房士達為將,討平之。
  5. ^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五月丁巳朔,加大將軍爾朱榮北道大行台。以尚書右僕射元羅為東道大使,征東將軍、光祿勳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後聞。
  6.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五月丁巳朔,以右僕射元羅為東道大使,光祿勳元欣副之,循方黜陟,先行後聞。
  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梁紀八》:五月,丁巳朔,魏加爾朱榮北道大行台。以尚書右僕射元羅為東道大使,光祿勳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後聞。
  8. ^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通直散騎常侍高乾邕及弟等,率合流民、起兵於齊州之平原,頻破州軍,詔東道大使元欣喻旨,乃降。
  9. ^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己巳,以征東將軍、齊州刺史元欣為沛郡王。
  10.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九月己巳,以齊州刺史元欣為沛郡王。
  11. ^ 《魏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及元顥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風靡。而刺史、廣陵王欣集文武以議所從。欣曰:「北海、長樂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諸君意各何如?」在坐之人莫不失色,光韶獨抗言曰:「元顥受制梁國,稱兵本朝,拔本塞源,以資仇敵,賊臣亂子,曠代少儔,何但大王家事所宜切齒,等荷朝眷,未敢仰從。」長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張烈、前郢州刺史房叔祖、徵士張僧皓咸云:「軍司議是。」欣乃斬顥使。
  12. ^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及元顥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風靡。刺史廣陵王欣集文武以議所從,在坐之人,莫不失色。光韶獨抗言曰:「元顥受制梁國,稱兵本朝,亂臣賊子,曠代少疇。何但大王家事,所宜切齒。等荷朝眷,未敢仰從。」長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張烈、前郢州刺史房叔祖、徵士張僧皓咸云:「軍司議是。」欣乃斬顥使。
  1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顥既入洛,自河以南州郡多附之。齊州刺史沛郡王欣集文武議所從,曰:「北海、長樂,俱帝室近親,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諸君意何如﹖」在坐莫不失色。軍司崔光韶獨抗言曰:「元顥受制於梁,引寇讎之兵以覆宗國,此魏之亂臣賊子也;豈唯大王家事所宜切齒,下官等皆受朝眷,未敢仰從!」長史崔景茂等皆曰:「軍司議是。」欣乃斬顥使。光韶,亮之從父弟也。
  14. ^ 《魏書·卷十一·帝紀第十一》:三月癸酉,封長廣王曄為東海王。詔太師、驃騎大將軍、青州刺史、魯郡王肅還為太師;特進、車騎大將軍、沛郡王欣為太傅、司州牧,改封淮陽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彭城王爾朱仲遠,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隴西王爾朱天光,並為大將軍;柱國大將軍、并州刺史、潁川王爾朱兆為天柱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左衛將軍、大都督、晉州刺史、平陽郡開國公齊獻武王封勃海王,增邑五百戶;特進、車騎大將軍、清河王亶為儀同三司;侍中、太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為太保;開府、前司徒公長孫稚為太尉公、錄尚書事;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趙郡王諶為司空公。
  15.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三月癸酉,封長廣王曄為東海王;以青州刺史、魯郡王肅為太師;沛郡王欣為太傅、司州牧,改封淮陽王;以徐州刺史彭城王爾朱仲遠、雍州刺史隴西王爾朱天光並為大將軍;以柱國大將軍、并州刺史、潁川王爾朱兆為天柱大將軍;封晉州刺史、平陽郡公高歡為勃海王;以特進、清河王亶為太傅;以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為太保;以趙郡王諶為司空。
  16.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五》:癸酉,魏封長廣王曄為東海王,以青州刺史魯郡王肅為太師,淮陽王欣為太傅,爾朱世隆為太保,長孫稚為太尉,趙郡王諶為司空,徐州刺史爾朱仲遠、雍州刺史爾朱天光並為大將軍,并州刺史爾朱兆為天柱大將軍;賜高歡爵勃海王,征使入朝。
  17. ^ 《魏書·卷十一·帝紀第十一》:五月丙申,前廢帝廣陵王殂。以太傅、淮陽王欣為太師,封沛郡王;司徒公、趙郡王諶為太保;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清河王亶儀同三師;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州牧、南陽王寶炬為太尉公;侍中、太保、錄尚書事長孫稚為太傅;侍中、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元羅儀同三司、尚書令;驃騎大將軍、吏部尚書元世雋儀同三司。
  18.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五月丙申,節閔帝殂。以太傅、淮陽王欣為太師,改封沛郡王,以司徒、趙郡王諶為太保,以司空、南陽王寶炬為太尉,以太保長孫承業為太傅。
  19. ^ 《魏書·卷十一·帝紀第十一》:癸丑,以太師、沛王欣為廣陵王,前廢帝子勃海王子恕改封沛郡王。
  20.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癸丑,改封沛郡王欣為廣陵王,節閔子勃海王子恕為沛郡王。
  21. ^ 《魏書·卷十一·帝紀第十一》:壬辰,以太師、司州牧、廣陵王欣為大司馬、侍中,以太尉公、趙郡王諶為太師,並開府。
  22.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秋七月壬辰,以太師、廣陵王欣為大司馬,以太尉、趙郡王諶為太師,並開府。
  23.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紀十一》:壬辰,魏以廣陵王欣為大司馬,趙郡王諶為太師。
  24. ^ 《魏書·卷十一·帝紀第十一》: 丙申,以使持節、侍中、大司馬、開府、司州牧、廣陵王欣為左軍大都督,太傅、錄尚書事長孫稚為中軍四面大都督。
  25. ^ 《周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五》:自魏孝武西遷之後,朝士流亡。廣陵王欣、錄尚書長孫稚、潁川王斌之、安昌王子均及建寧、江夏、隴東諸王並百官等攜持妻子來投延孫者,延孫即率眾衛送,並贈以珍玩,咸達關中。
  26. ^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自孝武西遷後,朝士流亡。廣陵王欣、錄尚書長孫承業、潁川王斌之、安昌王子均及建寧、江夏、隴東諸王並百官等攜持妻子來投延孫者,即率眾衛送,並贈以珍玩,咸達關中。
  27.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八》:其子延孫復收集父兵以拒東魏,魏之貴臣廣陵王欣、錄尚書長孫稚等皆攜家往依之,延孫資遣衛送,使達關中。
  28.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甲子,以廣陵王欣為太傅,以儀同三司万俟壽樂干為司空。
  29.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甲子,魏以廣陵王欣為太傅,儀同三司万俟壽洛干為司空。
  30.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五月,以廣陵王欣為太宰,賀拔勝為太師。
  31.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夏,五月,魏以廣陵王欣為太宰,賀拔勝為太師。
  32. ^ 《北史·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後與廣陵王欣、扶風王孚等同為正直侍中。
  33.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夏五月,以安定公宇文泰為太師,廣陵王欣為太傅,太尉李弼為大宗伯,前太尉趙貴為大司寇,以司空于謹為大司空。
  34.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一》:五月,魏以丞相泰為太師,廣陵王欣為太傅,李弼為大宗伯,趙貴為大司寇,于謹為大司空。
  35. ^ 《周書·卷十六·列傳第八》:初,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榮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後,此官遂廢。大統三年,魏文帝復以太祖建中興之業,始命為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總百揆,督中外軍。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闈而已。
  36. ^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初,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榮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後,此官遂廢。大統三年,魏文帝復以周文帝建中興之業,始命為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總百揆,都督中外軍事。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闥而已。
  37. ^ 毛漢光.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上海市: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年12月: 203. ISBN 7-80622-785-7 (中文(簡體)). 
  38. ^ 《周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四》:廣陵王元欣,魏之懿親。其甥孟氏,屢為匈橫。或有告其盜牛。
  39. ^ 《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廣陵王欣,魏之懿親。其甥孟氏,屢為兇橫。或有告其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