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猴 (電影)
八哥猴 Tjioeng Wanara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楊永錫 |
監製 | 楊永錫 |
編劇 | 拉登·阿里芬 |
劇本 | 拉登·阿里芬 |
主演 |
|
攝影 | 竺清賢 |
製片商 | 星辰影業 |
產地 | 荷屬東印度 |
語言 | 印尼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八哥猴》(印尼語:Tjioeng Wanara,IPA讀音:/tʃiˈuŋ waˈnara/,精確拼音:Ciung Wanara)是一部在1941年上映的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電影,由楊永錫監製、執導,由R·蘇克蘭、埃莉·尤娜拉和A·B·朱乃迪主演,參演者還包括500名臨時演員和特約演員。故事改編自同名巽他族傳說,講述年輕的王子八哥猴擊敗殘暴的同父異母兄弟,成為加盧國國王的事蹟。
這部黑白電影是星辰影業第二部作品,在1941年8月18日上映,而且得到廣泛的宣傳。電影廣告強調了兩點,一是星辰邀請了古典文學研究家普爾巴扎拉卡擔任本片的歷史顧問,二是本片按照圖書編譯局審訂的版本進行改編。結果這部電影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也得到影評人的積極評價,但遭到觀眾的批評。本片至少上映到1948年,但如今很可能已經佚失。
劇情
[編輯]故事發生在塞迦曆1255年(公元1333年),加盧國國王珀爾瑪那·迪庫蘇馬(Permana Dikoesoemah)和王后娜加寧茹(Naganingroem)恩愛非常,同時也受到臣民的愛戴。後來,珀爾瑪那國王接受大臣阿利亞·格波南(Aria Kebonan)的勸說,把王位禪讓給他,但要求對方遵守兩個諾言:一、要繼續尊重他,二、不許沾染娜加寧茹王后。説罷,珀爾瑪那國王就離開王宮,到遠處修行,結果得道成仙。阿利亞·格波南如願以償,登上王位,還在法術的影響下,變得和珀爾瑪那國王一模一樣,百姓也就看不出他其實是另一個人。
然而,阿利亞·格波南得不到百姓的歡迎。他一知道娜加寧茹和舊國王的妃子德威·龐惹娘(Dewi Pangrenjep)懷有身孕,便和龐惹娘設計,謀害娜加寧茹腹中的孩子。之後龐惹娘順利誕下一子,取名為阿利亞·邦加(Aria Banga),然後用一條小狗換掉娜加寧茹誕下的王子,再把小王子扔到河裏去。後來有一家農戶在河中發現小王子,把他救了上來,還給他起名叫八哥猴(Tjioeng Wanara)。
多年以後,八哥猴已經長大,成為一個年輕力壯的男子。阿利亞·邦加則登上王位,實行暴政,使得百姓怨聲載道。最後,八哥猴重返加盧國,罷黜阿利亞·邦加,然後把阿利亞·格波南和龐惹娘關進大牢。隨後,八哥猴把都城遷往巴查查蘭,在國內推行仁政,阿利亞·邦加則逃過牢獄之災,成為滿者伯夷王朝的開國君主。[1]
製作過程
[編輯]《八哥猴》是星辰影業第二部作品,也是導演兼監製楊永錫製作的第二部電影,僅次於《機智鬥士伯王梭》(1940年)[2]。古典文學研究家普爾巴扎拉卡為這部黑白電影擔任歷史顧問[3],竺清賢則擔任攝影師[4]。拍攝工作在1941年6月時已接近完成[5]。
這部電影由R·蘇克蘭(R Sukran)、埃莉·尤娜拉、A·B·朱乃迪(AB Djoenaedi)、穆罕默德·阿里夫(Muhamad Arief)和S·瓦爾迪主演[3]。瓦爾迪在1940年憑東方影業製作的電影《朱拜達》出道,並於同年轉投星辰影業,和初出茅廬的尤娜拉和阿里夫一起[6]拍攝《機智鬥士伯王梭》[7],蘇克蘭和朱乃迪則在這部電影初試啼聲[8][9]。本片還動用了500餘名臨時演員和特別演員演出[5],因此J·B·克里斯坦托(JB Kristanto)在《印尼電影目錄》中表示,以規模而言,這部電影可算是荷屬東印度電影史上第一部「巨著」[3]。
《八哥猴》由拉登·阿里芬編劇,故事改編自同名巽他族傳說,底本是M·A·薩爾門(M. A. Salmoen)在1938年改寫,然後交由圖書編譯局出版的版本[2][3]。圖書編譯局是荷屬東印度政府的官營出版社,在當年經常把民間傳說輯錄成書。因此,《巴達維亞新聞報》一篇影評認為,電影劇情已經和本來的傳說大相徑庭,只有角色的名字是相同的。此外,電影還展示了斯林比舞等多種傳統藝術。[10]
發行與反響
[編輯]《八哥猴》適合所有年齡的觀眾欣賞[11],原定於1941年7月上映[12],後來延至1941年8月18日在座無虛席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好麗安戲院(Orion)舉行首映禮[10]。這部電影得到廣泛的宣傳,宣傳廣告除了反覆強調普爾巴扎拉卡為本片擔任顧問,還經常搬出圖書編譯局的招牌,為電影招攬觀眾[10]。
《八哥猴》所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泗水商報》一篇匿名影評對電影持肯定態度,視之為一部成功的傳說題材改編作品[13],該報另一篇影評也向讀者推薦這部電影[14]。然而,印尼電影史學家米斯巴赫·尤薩·比蘭卻提到,有的觀眾認為這部電影「只不過是一齣搬上銀幕的哇揚翁戲或者格多柏拉戲[a]。」[15]
後續
[編輯]《八哥猴》面世後,星辰影業又製作了3部電影,不過楊永錫從此不再擔任導演[2],阿里芬則離開公司,轉到馬戲團工作,比蘭認為,這是因為電影的反響欠佳,令他大失所望[15]。尤娜拉、阿里夫和瓦爾迪之後繼續他們的電影生涯,尤娜拉後來成為了電影監製[16],阿里夫和瓦爾迪則當上導演[17][18]。另一方面,蘇克蘭和朱乃迪自此之後就沒有拍攝過任何電影[8][9]。星辰最終在1942年3月日軍入侵荷屬東印度之後結業[2]。
《八哥猴》至少放映到了1948年6月[19],但如今很可能已經散佚。荷屬東印度的電影膠捲以非常易燃的硝化纖維製成,1952年印尼國家電影製片廠的倉庫失火,大部分物品毀於一旦,後來為了消除火災隱患,所有存放老電影的硝化纖維膠片都被銷毀[20]。因此,美國視覺人類學家卡爾·G·海德推論,所有在1950年前製作的印尼電影均已散失[21]。不過,克里斯坦托在《印尼電影目錄》中表示,印尼電影資料館把好幾部荷屬東印度電影保存下來。比蘭還指出,荷蘭政府新聞處收藏了幾部日本宣傳電影,使之留存至今[22]。
備註
[編輯]- ^ 原文:「tidak lain dari wayang orang atau ketoprak yang dipindahkan ke layar perak」
腳註
[編輯]- ^ Fientje 1941,第49頁.
- ^ 2.0 2.1 2.2 2.3 Biran 2009,第234頁.
- ^ 3.0 3.1 3.2 3.3 Filmindonesia.or.id, Tjioeng Wanara.
- ^ Filmindonesia.or.id, Kredit.
- ^ 5.0 5.1 Fientje 1941,第48頁.
- ^ Biran 2009,第246頁.
- ^ Biran 1979,第488頁.
- ^ 8.0 8.1 Filmindonesia.or.id, Sukran.
- ^ 9.0 9.1 Filmindonesia.or.id, Djoenaedi.
- ^ 10.0 10.1 10.2 Bataviaasch Nieuwsblad 1941, Filmaankondiging Orion.
- ^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1941, (untitled).
- ^ Pertjatoeran Doenia dan Film 1941, Warta dari Studio.
- ^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1941, Sampoerna 1.
- ^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1941, Sampoerna 2.
- ^ 15.0 15.1 Biran 2009,第276頁.
- ^ Apa Siapa 1999,第175頁.
- ^ Biran 1979,第489頁.
- ^ Filmindonesia.or.id, Arief.
- ^ Pelita Rakjat 1948, (untitled).
- ^ Biran 2012,第291頁.
- ^ Heider 1991,第14頁.
- ^ Biran 2009,第35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AB Djoenaedi.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6) (印度尼西亞語).
- Apa Siapa Orang Film Indonesia. Jakarta: Kementerian Penerangan Indonesia. 1999. OCLC 44427179 (印度尼西亞語).
- Biran, Misbach Yusa (編). Apa Siapa Orang Film Indonesia 1926–1978. Sinematek Indonesia. 1979. OCLC 6655859 (印度尼西亞語).
- Biran, Misbach Yusa. Sejarah Film 1900–1950: Bikin Film di Jawa. Jakarta: Komunitas Bamboo working with the Jakarta Art Council. 2009. ISBN 978-979-3731-58-2 (印度尼西亞語).
- Biran, Misbach Yusa. Film di Masa Kolonial. Indonesia dalam Arus Sejarah: Masa Pergerakan Kebangsaan V. Kementerian Pendidikan dan Kebudayaan. 2012: 268–93. ISBN 978-979-9226-97-6 (印度尼西亞語).
- Fientje. Tjioeng Wanara di atas Layar Perak. Pertjatoeran Doenia dan Film (Batavia). 1941-06, 1 (1): 48–49 (印度尼西亞語).
- Filmaankondiging Orion: "Tjioeng Wanara". Bataviaasch Nieuwsblad (Batavia). 1941-08-19: 6 (荷蘭語).
- Heider, Karl G. Indonesian Cinema: National Culture on Scree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ISBN 978-0-8248-1367-3.
- Kredit Tjioeng Wanara.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6) (印度尼西亞語).
- M Arief.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6) (印度尼西亞語).
- R Sukran.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6) (印度尼西亞語).
- Sampoerna: 'Tjioeng Wanara'.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Surabaya). 1941-08-28: 4 (荷蘭語).
- Sampoerna: 'Tjioeng Wanara'.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Surabaya). 1941-08-28: 6 (荷蘭語).
- Tjioeng Wanara.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6) (印度尼西亞語).
- (untitled).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Surabaya). 1941-08-26: 7 (荷蘭語).
- (untitled). Pelita Rakjat (Surabaya). 1948-06-23: 4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6) (印度尼西亞語).
- Warta dari Studio. Pertjatoeran Doenia dan Film (Batavia). 1941-07, 1 (2): 27 (印度尼西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