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哈里森
外觀
盧·哈里森 Lou Harrison | |
---|---|
出生 |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 | 1917年5月14日
逝世 | 2003年2月22日 美國印第安納州拉斐特 | (85歲)
國籍 | 美國 |
知名作品 | 四部交響曲,鋼琴協奏曲,斯蘭德羅調式協奏曲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 |
擅長類型 | 管弦樂,室內樂 |
師從 |
盧·西爾弗·哈里森(英語:Lou Silver Harrison,1917年5月14日—2003年2月22日),美國作曲家。出生於俄勒岡州,但從小移居三藩市灣區一帶,深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種民族音樂、民間音樂的影響,如粵劇、印第安音樂、墨西哥音樂、爵士樂,以及印尼音樂等,同時也得到了古典音樂方面的啟蒙。後來他參加了考埃爾的「世界人民音樂」課程,並跟隨考埃爾學習對位法及作曲,又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師從勛伯格,曾受後者的十二音技法影響。他的老師還包括維吉爾·湯姆森。1943年到紐約擔任樂評人,在該地結交了當時尚未得到樂壇完全認可的艾夫斯,並致力於推廣艾夫斯以及其他「前衛」作曲家的音樂。之後又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黑山學院教書。1947年回加州。作為研究亞洲和其他各地民族音樂的專家,哈里森於20世紀60年代初曾訪問亞洲。1967年,哈里森與業餘音樂人比爾·科爾維格(Bill Colvig)相識,並保持同性戀伴侶關係30餘年,直到21世紀初兩人相繼逝世。[1]哈里森與科爾維格曾仿照印尼甘美蘭樂隊,創設了新型的打擊樂隊。2003年,哈里森在參加一次音樂節的途中病逝於印第安納州。[2]
哈里森一生中有過多種創作風格,總體上被認為實驗性較強,但與很多先鋒派作曲家不同的是,他的音樂旋律性、可聽性都很強,經常採用純律體系、亞洲調式以及各地民族樂器等在西洋古典音樂中屬於「非常規」的元素,他自己會演奏古箏。[3]他還熱衷於推動多元文化和宣傳同性戀權利,支持和平主義和環保主義,也是重要的世界語支持者之一。[4]
哈里森的代表作包括歌劇《長髮公主》《青年凱撒》、四部帶編號的交響曲、鋼琴協奏曲、鋼琴與爪哇甘美蘭樂隊協奏曲、斯蘭德羅調式(甘美蘭音樂使用的一種五聲調式)協奏曲、琵琶與弦樂隊協奏曲等。[5]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BILL_COLVIG_.html. www.o-art.org. [2017-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Metroactive Music Lou Harrison Remembrance. www.metroactive.com. [2017-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2).
- ^ What the Heck Is a Guzheng? – Soundfly. Soundfly. 2015-04-29 [2017-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2) (美國英語).
- ^ www.freehistoryproject.org, The Free History Project,. The Universal Language An Interview with Eva Soltes about composer Lou Harrison. esperantodocumentary.com. [2017-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His Compositions Music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www.sjsu.edu. [2017-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