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衚衕
外觀
39°55′01″N 116°24′55″E / 39.91703°N 116.41523°E
簡介
[編輯]史家衚衕位於燈市口大街東側,為東西走向。西到東四南大街,東到朝陽門南小街,南與東羅圈衚衕、西羅圈衚衕相連。史家衚衕全長726米,寬7米,瀝青路面。[1]
史家衚衕明朝屬黃華坊,稱為「史家衚衕」。清朝屬鑲白旗,沿稱「史家衚衕」。據傳說,該衚衕是因這裏住有史姓大戶而得名。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時,將京華邨、官學大院併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八條」,後來恢復原名「史家衚衕」。[1]
沿線建築
[編輯]史家衚衕曾有眾多名人居住,如清朝末年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傅彩雲)都在此衚衕有宅第等。衚衕內還有史家衚衕小學、《中國婦女》雜誌社等單位,還有其他居民住宅。[1]
- 史家衚衕8號:于光遠等人曾在此居住。[2]
- 史家衚衕20號:舊門牌為56號。195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現在慣稱「老人藝」)話劇團與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話劇團合併,在史家衚衕56號院成立了如今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3][4][5]在此居住和工作過的有焦菊隱、舒繡文、曹禺、歐陽山尊、梅阡、黃宗洛、于是之、葉子、英若誠、藍天野、朱琳等人。[6]
- 史家衚衕博物館:史家衚衕24號,原是凌叔華故居。2013年開館。
- 榮毅仁故居:史家衚衕47號。1959年榮毅仁調到北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後,榮家一直住在北太平莊。1978年榮毅仁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後,榮家遷居史家衚衕47號,此後一直住在這裏。榮毅仁在此安度晚年。[7]
- 史家衚衕基督徒會堂:舊門牌為史家衚衕42至43號。1937年由王明道創辦。1955年之後充公。[3]
- 丹麥公使館:1912年,丹麥公使館在史家衚衕路北紹昌宅成立。阿列斐伯爵為首任駐華特命全權公使。阿列斐一家在此居住到1920年。丹麥公使館的位置大約在如今史家衚衕41至47號之間的某幾處宅院。[3]中華民國時期,1915年丹麥公使館內發生一起槍案時,北京警方記錄的地址是「內左二區屬史家衚衕路北門牌二十二號丹國公使館阿列裴宅房間院落十二處,計房一百餘間」。[6]
- 徐向前故居:史家衚衕5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向前夫婦居住在史家衚衕50號一所舊宅院內。晚年徐向前住在柳蔭街。[8]
- 東城區史家衚衕51、53、55號宅院: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中51號是章士釗寓所,後來由喬冠華和章含之夫婦居住。[1]
-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衚衕小學:史家衚衕59號。原為史可法祠堂。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在史可法祠堂舊址建起「左翼宗學」,招收八旗左翼的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子弟入學。1905年改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學堂」,1910年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1912年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1939年第二中學校遷到史家衚衕北側的內務部街,此處又建史家衚衕小學。[9][1]
- 遊美學務處:1909年,清朝成立遊美學務處。遊美學務處起初設在北京東城的侯位衚衕,後來遷到史家衚衕。遊美學務處在史家衚衕招考赴美國留學生,考試地點即今史家衚衕59號史家衚衕小學。清華學堂成立前,三次甄別考試均在史家衚衕考場舉辦。胡適、竺可楨等人就是1910年在此通過考試後赴美國留學。[3][6]
- 范漢傑故居:1948年9月,在史家衚衕居住的范漢傑被任命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赴錦州任職。[6]
- 樂松生故居:1921年,樂松生由新開路遷居史家衚衕。1947年,樂達仁、樂達義先後去世,樂松生成為同仁堂重要股東,占股十六分之一,是同仁堂主要負責人之一。[6]
- 傅作義故居:舊門牌為史家衚衕23號。是傅作義1946年置辦的官產,一直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右運動時期。[6]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史家胡同,东华流韵,2009-06-11.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沉痛悼念敬爱的于光远先生,中国经济新闻网,2013-10-16.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3.0 3.1 3.2 3.3 记录老北京风情——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开馆,新华网,2013-10-18.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2).
- ^ 蓝荫海,史家胡同56号:北京人艺的摇篮,北京人艺2011年第1期.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史家胡同56号,东华流韵,2009-11-12.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6.0 6.1 6.2 6.3 6.4 6.5 北京史家胡同名人轶事:凌叔华接待泰戈尔论画,中国新闻网,2012-10-15.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
- ^ 荣毅仁,东华流韵,2010-02-22.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徐向前,东华流韵,2010-02-21.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史家胡同,京报网,2009-12-07.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